《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代表之作,開篇便是大氣象:「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那麼這個「折」究竟是什麼意思?應該讀zhé,還是讀shé呢?這兩個字的讀音在深層又有什麼關聯?我們還是先從它的字形說起。
「折」是個會意字,小篆字形左邊是「手」,還能分辨出五根蜷曲的手指。後來作偏旁,就逐漸簡化成了「扌」,保留了大致的輪廓。但「折斷」和「手」又有什麼關係呢?是它的工具?如果這樣,右邊的「斤」又怎麼解釋呢?
其實,右邊的「斤」是斧頭的象形,這才真正是「折斷」的工具。而左邊的手,其實是字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變化罷了。我們再來看第一個甲骨文字形:右邊帶箭頭的,就是甲骨文的「斤」,一種橫刃的小斧頭,左邊是兩個上下擺放的「屮」。「屮」又是什麼呢?《說文解字》:「屮,草木初生也。」兩個「屮」就組成了「艸」,這就是「草」最早的寫法。後來只是在「艸」的下面又增加了「早」,用作聲旁來進一步提示它的讀音。「用一種橫刃的小斧頭斬草」,這才是「折」字最初的構形意圖,它所表達的實際詞義就是「折斷」。
「折斷」這個意思應該讀zhé。唐代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裡面說:「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白居易在《夜雪》裡面說:「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晚唐的杜牧也在《赤壁》裡面說:「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唐代署名杜秋娘的《金縷衣》裡面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些詩句裡面的「折」,都指的是具體的「折斷」。
折斷之後,事物就會減少或變短。所以「折壽」就是減少壽命。我們現在常說的「折扣」,在清代就已經產生了。清代何剛德在《春明夢錄》裡記載:「京倉米既壞,京官領米不能挑剔,只付與米鋪打折扣而已。」「折扣」其實就是按照原價減去相應的成數。如果折斷的是有生命之物,則有可能導致死亡,所以稱未成年而死為「夭折」。
在通往折斷的過程中,有一個彎曲的過程,所以「折」還有彎曲的意思。據《晉書·陶潛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折腰,就是彎腰的意思。類似地,「曲折」「百折不撓」裡的「折」都是彎曲的意思。甚至「彎曲」還可以表示一些抽象的含義。例如「折節」就是屈居人下,「折辱」就是使之經受挫折和羞辱。
「折」還有一個讀音,那就是shé。《廣韻》裡面說:「折,斷而猶連也。」一般來說,如果側重「折斷」這一動作,就應該讀zhé;如果側重「折斷」這一狀態和結果,就應該讀sh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北風捲地百草折」的「折」,在讀音的判定上存在一定困難。首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屬於七言歌行體,格律要求較寬,而且兩個義項均屬入聲,所以無法從平仄的角度加以甄別;其次,白草質地堅韌,皮部與中柱不易剝離,所以「斷而猶連」在事理上並不違背;再次,《廣韻》是屬於《切韻》系統的韻書,具有兼收古今方音的特點,不能排除《廣韻》所記錄的shé這一讀音是宋代以前讀音的留存。
不過,我們還是傾向於將「白草折」的「折」讀為zhé。首先,從古代典籍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zhé的讀音處於壓倒性優勢。《故訓彙纂》所列130條文獻例證,全部是讀zhé的情形。shé這個讀音只在「虧損」這一義項上有唐代之前的例證,而除了《廣韻》之外,「斷而猶連」這個義項尚未發現唐代及以前的用法;其次,從詩歌意境上來看,「白草折」上承「北風捲地」,進一步強調北風的強勁猛烈,富有動態之感,且與下文「飛雪」「散入」相承,整首詩顯得渾然一體。反之,如果是讀shé,則只能表現出北風過後白草斷而猶連的狀態,語言的表現力就略有遜色。
附: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大學孫玉文教授和北京大學王先雲、雷塘珣兩位博士的指教,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