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被廣泛引入國內。但隨著探索與實踐的不斷深入,出現了「教法新、實施難」的水土不服現象。三大音樂教學法如何與中國學校音樂課堂教學體系和內容融合,便於日常課堂教學所用,有效推進學生音樂素養進階成長,成為教學實踐者的難題。為此,教法研究專家不斷探索、研究、實踐,取得了小學階段教法全體系融合的階段性成果。
7月13日至19日,「國際三大音樂教學法在中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法融合全體系培訓(小學一、二年級)」在北京舉辦。
本土化是世界難題
「三大音樂教學法對我們中國老師來說,都是外來文化,很多老師跟著一些專家學習了這些理念後,當時很激動很興奮,覺得這些理念真是太好太及時了,可一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總是不知道如何把這些理念完美嫁接、運用到日常音樂課堂上。」《中國音樂教育》編輯部主任楊旭說,「三大音樂教學法的本土化不僅對我們中國人是個難題,對於全球的音樂教育者來說,也是個不小的難題。」「這麼多年來,三大音樂教學法在中國應用過程中沒有很好的範本,主要是水土不服問題。看到活動標題時,我抱有極大興趣期待。」北京市小學教研員程鬱華說,三大音樂教學法都是在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到中國後,如何能夠跟我們國內中小學音樂教學很好地結合,如何適合我們音樂課程的需要,從中國國情出發,進行教法的融合,這個切入點很好。
培訓邀請拓天教育諮詢有限公司教學總監潘俞安、臺灣柯達伊音樂教育學會第十屆理事長姚玉娟、臺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張馨方、臺北小樹音樂才能教育機構音樂藝術總監吳玟蓉等4位臺灣老師。「她們和我們有著同樣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是,她們在三大音樂教學法本土化的土壤上已經耕耘、實踐過10多年了。」楊旭表示。
「教學方法在國際上有很多,但這三種方法是最有生命力的,最容易被世界音樂教育接受的教學法。以人音版的教材做模本,完善三大音樂教學法與我國小學音樂教材融合的培訓體系,將三大音樂教學法帶進中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音樂課堂。」小學音樂教材(人音版)副主編徐沛然介紹,課標裡提到的模仿、體驗、合作、創造、表現這些教學方法手段與三大教學法是一致的。三大教學法與教材、課標完全結合,根據教學目標需要使用。「比如,教材中某個作品適合肢體語言來做,那麼用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多一點;如果學習音高,那麼柯達伊的東西會多一些;如果需要綜合能力時,那麼奧爾夫的東西多一些。我們不是驗證是不是純粹的某一種教學法,而是三大音樂教學法為我所用。只要學生喜歡、教學效果好,就是好方法。」徐沛然說,2014年8月,奧爾夫課題組專家受邀參加巴西世界音樂大會,並在會上開設專題講座,講述奧爾夫在中國的發展,跟中國音樂教材大綱的結合,「要推進奧爾夫教學法,只引進不行,一定要做實實在在與當地教材落地的事情。他們認為中國正在做一件非常務實的事情。」
節奏是學習出發點
「音樂教學中,學生肢體往往是被困住的。學生坐在那裡聽音樂,似乎腦子耳朵在動,但其實沒有激活音樂思維。只有肢體解放出來,學生思維才能被激活。張馨芳老師示範的音樂課上,看上去簡單的律動遊戲,包含著高低、大小、長短,與音樂有著直接的關係。用身體體驗音的高低,節奏的長短,對低年級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小孩子很願意學。因此,培訓安排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育放在第一個課。
「『跟著音樂走!』老師這麼說著,當學生開始跟著音樂走,他們會探索到移位動作的基本概念,如肢體的律動、感知到必要的重心轉移、穩定的脈動和速度。進而探索到與周遭的關係、空間、其他人的律動感方式,還有如何調整、調配與他人共享的空間。」張馨芳介紹,達爾克羅茲教學法認為在音樂的三大元素中,節奏、曲調、和聲,最易被忽視的是節奏。而節奏卻是一切萬物的基礎,因此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以節奏為出發點來發展對音樂的學習。「我不在乎一節課教了多少理論,教學過程裡,孩子從進來到走出去不一樣,過程給予他心靈上的提升,讓孩子們一步步進入音樂世界,享受音樂。」張馨芳建議老師們在課堂上常問問孩子感受到什麼?發現到什麼?聽到什麼不一樣的?有什麼感受?「讓學生自己思考、體驗、歸納,老師是幫忙的角色,將音樂元素連結到課堂內容。」
設計意圖是根本目的
「真正理解三大音樂教學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是一個從思想認識上解放自己的過程,最終享受教學帶來的快樂。培訓時,老師不要只在臺下看,參與進來會發現感覺好極了。就如學生上課,全班齊唱一首歌,與一個人獨唱完全是兩回事,貌似會了,其實個人能力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徐沛然希望通過三大音樂教學法的應用,讓學生有幸福感,老師有成就感,看到音樂教學的收穫。
程鬱華期望老師通過培訓對三種教法的特點、培養方法在理論層面上有所了解;此外,能夠理解活動設計背後的意圖,而不只學了活動設計。「看到課堂上學生拍手、走路,這背後支撐它的理論依據是什麼,培養的技能是什麼,設計意圖是什麼,老師要思考這些問題。掌握了一個活動,卻不知道背後的能力指向、目的是什麼,那麼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連結: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創立的本世紀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其特色是體態律動教學,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立足於聽(音樂),以教師的即興伴奏為主。以遊戲為課程方式,發現個別學生鬆懈、渙散時,立即變換,永遠處於新鮮狀態。
柯達伊音樂教育:佐爾丹-柯達伊是匈牙利作曲家、哲學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音樂教育特色是歌唱教學,但並不拘泥於歌唱這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將歌唱、動作、遊戲、表演、即興創作等形式相結合,給兒童的創造獲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和表現表達機會。
奧爾夫音樂教育:由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創建。奧爾夫倡導元素性的音樂思想,認為元素性的音樂絕不只是單獨的音樂,而是一種融合音樂、舞蹈、語言的整體藝術;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選擇最符合兒童天性的民歌、童謠、諺語等教學素材,推崇主動學習音樂,注重培養兒童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