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媽」式陪讀傷不起,育兒焦慮算不算病?

2021-01-21 澎湃新聞

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臺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下文。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陪讀的媽傷不起呀!

——這則媽媽吼孩子作業的段子日前刷爆朋友圈,搞笑幽默之餘也道出陪讀媽媽們的辛酸淚——原本乖巧的好孩子,作業時間一到,秒變成「熊孩子」,有100種方法等著逼瘋陪讀媽媽:磨蹭拖拉、粗心大意、心不在焉、無理取鬧、藉機走開……讓媽媽瞬間進入更年期。有人戲稱:當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兇就是陪娃寫作業。

前不久,UC大數據發布了國內首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數據顯示,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當屬上海媽媽們。其次是北京、深圳、南京、廣州、武漢、西安、天津、杭州、濟南。80後媽媽作為首代獨生子女,成為最焦慮人群,超過90後與70後媽媽。在職業方面,從事金融、網際網路行業的焦慮媽媽人數遠超其他行業,全職媽媽、個體戶、媒體、教職工、醫務人員、公務員的焦慮指數位列前茅。

那麼,「吼媽」式育兒焦慮究竟算不算心理疾病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馬希權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所謂心理疾病是指達到臨床診斷標準的心理障礙,焦慮障礙是臨床常見的心理問題,"大部分關注育兒的陪讀媽媽不會達到心理障礙的標準,但顯然一些媽媽具備了『廣泛性焦慮』的症狀。」

臨床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情緒方面:經常處於緊張不安、急躁、憂慮的體驗中,特徵性的表現包括:杞人憂天,莫名擔心不祥之事會發生;容易發火,尤其面對親人熟人時。

身體方面:心慌頭暈、頸肩部肌肉緊張疼痛,有的人胃口不佳,或者伴有小便次數增多;

行為方面:坐立不安、無法安靜有效地工作、學習,有的人需要別人陪伴,這個陪伴意義頗深,在形式上可以是被動的需要照顧,也可以是主動的找個人發火、發洩心中淤積的負面情緒來平衡和緩解焦慮。育兒中吼孩子作業的媽媽有此類「陪伴」的嫌疑。

如今很多家長被"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洗腦,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會用激烈的手段去表達,甚至將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親子關係,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稱,父母作為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其教養行為和心理健康都對孩子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所謂言傳身教,溝通的方式體現了「身教」的效應,焦慮的父母會隱隱地、不自主地把這些負面信息傳遞給孩子。

「在心理治療中有'代際傳遞'理論,說的是父母一輩的生活、人際溝通方式,甚至擇偶偏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下一代。那麼,當家長用激烈的手段去表達時,代際之間的社會學習效應就會發生。這恐怕是最重要的負面影響。而對家長來說,激烈不當的育兒方式其實一方面妨礙了有效的溝通,未必達到讓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預期效果,因此而產生失望和挫敗感;另一方面,對自己情緒失控甚至借題發揮的行為會事後內疚、自責。這些負性的情緒與不當的行為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馬希權副主任醫師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焦慮往往是來自於自身的負面情緒,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做作業不自覺」這些行為、表現只是作為外來的「誘發因素」激起了家長本身固有的內在情緒,而孩子是「背鍋者」。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稱,家長的焦慮情緒可能來自工作壓力、不良的夫妻關係,與其他家庭成員、朋友或同事的衝突等,甚至個別的家長本身就是需要臨床幹預的焦慮障礙患者。所以當焦慮情緒來襲,要處理的不僅是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表現,還有家長自己的心理狀態。

通常,產生育兒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現實表現和家長的預期值之間差距太大。馬希權副主任醫師建議,"吼媽"們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客觀評判,適當調整期望值,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親子間的有效溝通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傳遞信息的內容:直接、精確、清晰。直接是以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這樣的間接比較的方式表達;精確,意指就事論事,討論的範圍限定在某個明確目標或主題上,不要泛化到整個人的人格層面,比如「學習不好,真是笨」。清晰,是要簡單,讓孩子聽得懂,不先入為主,以成人化的思維與孩子交流,不講一些成人世界中的大道理。

二是傳遞信息的方式:態度溫和堅定,保持禮貌和冷靜,有尊重和確認的姿態。「切不可對孩子進行打罵,否則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馬希權副主任醫師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吼媽or爸」式的陪讀,是怎樣毀掉孩子的?
    「吼媽」式的陪讀,往往會造就孩子懦弱、不自信。01  我記得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張關於「陪寫作業」的圖片霸屏。  一網友說: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更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沒有陪寫作業經歷的我,以為這只是個例。
  • 從「育兒焦慮」到「劇場效應」,中國式瘋狂暑假何時休?
    1、中國孩子瘋狂的暑假寧波一個寶媽曬出了自己兩個孩子的暑假日程表。妹妹畫畫課、妹妹遊泳課、哥哥鋼琴、妹妹小提琴課、妹妹舞蹈演出......除了8天的旅遊時間,其餘的時間已經被孩子的培訓課程安排得滿滿,直接驚呆了一眾網友。
  • 家長陪讀吼到「心梗」警告陪讀莫「賠讀」
    一提起陪孩子寫作業,不少家長就氣得頭痛胸悶,更有甚者在網上發文稱「吼到心梗要做手術」,是否如此嚴重尚未證實,但家長的「陪讀」真的如此重要嗎?家長不陪寫作業,孩子就會落後嗎?(10月29日的央廣網)  家長「陪讀」吼到「心梗」,是一種得不償失行為,也是家教的越位。因為有家庭教育專家認為,家長的任務不是給老師當「助教」,而是專門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輔導孩子做作業並不能發揮出家長的優勢,對孩子的學習也未必都好。畢竟,有發展前途的孩子應該具有主動性強和自制力強的特點與素質,家長的任務就是要教育和培養孩子的主動性,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而不是吼甚至強迫孩子做作業。
  • 陪讀媽媽傷不起(親身經歷小笑話)
    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的問題,造成很多家庭中都有一位陪讀媽媽。她們犧牲了自己的工作,犧牲了自己的夢想,一心一意的為孩子的學習做著默默無聞的奉獻。她們是一群可愛的人,是一群偉大的人,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我本是有睡意的,被這位母親吵得也睡不了,閒的沒事就趴在窗戶旁邊散根煙,這位母親繼續氣憤的喊道:「這兩個數互為相反數的關係!你不會嗎!!!啊???」我笑了笑,原來是我想多了哈哈!
  • 平時母慈子孝,陪讀雞飛狗跳?
    用心交流,用愛育兒最近開學了,家長們又要開始陪讀了。都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陪讀家長真的傷不起啊!孩子學習重要,但身體健康更重要,所以姐妹們,千萬記住氣大傷身啊!姐妹們,你們因為陪讀發過火嗎?
  • 打破崩潰式育兒循環,扭轉怒吼媽形象的3個方法
    朋友靜靜是個全職寶媽,因為家中沒有老人帶孩子,有了孩子後只能辭掉工作,當起了全職寶媽。剛開始時靜靜信心滿滿,認為自己一定可以當個好媽媽,可隨著寶寶不斷成長,原本母女和諧有愛的畫面變少了,母女間的火藥味日漸增多。靜靜說自己脾氣向來溫和,從沒想過會自己對寶寶大吼大叫,可自己總會被寶寶的「胡作非為」變成「噴火龍媽媽」。
  • 陪讀越陪越累,孩子越吼越笨?對不起,媽媽真的太累了!
    孩子不耐煩了:「你能不能快一點,我都快困死了!」 小琳氣不打一處來:「叫你快點做題你不做,我還不是等你等到現在,難道我就不困嗎?」 就這樣,一場陪讀的戰爭又爆發了。 小琳忍不住對我吐槽:「現在孩子的學習家長要操心太多了,我也想做情緒平和的父母,可是好不容易下了班還要陪著孩子面對那麼多作業,我也很累啊.」 經常有父母感嘆:不聊學習,父慈子孝;一到陪讀,雞飛狗跳。
  • 我們都無法再養大孩子一次,育兒路上,寶媽們別再焦慮了!
    前天跟希希媽和豆豆媽聊天,她們說現在看到伊寧安靜多了,以前伊寧一看到就張開手臂很興奮,現在很安靜,應該是猛然間媽媽離開孩子不適應吧!或許每個媽媽都有這樣的想法,有時候看著孩子安靜睡臉,想到上午他不乖,你吼了他幾句,然後就想著:如果能夠重新養大他一次該多好!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如果。
  • 自從生了娃,就沒有不焦慮的媽,與焦慮共舞,也要講究方法
    在知乎上有人問: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是不是都很焦慮?我想說,能不焦慮嗎,沒有哪一個當媽的是不焦慮的,也有不焦慮的,除非是對孩子不在乎的。自從生了娃,沒有不焦慮的媽自從當了媽,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焦慮,要不要穿防輻射的衣服?
  • 【薦讀】「算了還是命重要!」家長陪娃寫作業氣出動脈痙攣,不由感嘆
    ,學業壓力挺大的,每天四點放學回家後,簡單吃些點心,就開始做作業;扣除晚飯和練琴的時間,基本要到晚上九點半才能把作業全部做完,而陪讀工作一直由魚兒媽擔任。孩子雖然動作不慢,但難免有磨蹭或翻來覆去講不明白的時候,每當這時,魚兒媽就特別容易激動,「三年級的作業也難了,有些作文、英語的要求,對家長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來就有壓力,看到孩子反覆錯、或是動作慢了,一股無名火頓時就冒上來了。」
  • 「吼媽」式的陪伴,請別傷孩子太深
    可是發現一輔導孩子寫作業,馬上就急不過對著孩子開吼了。有時想都沒想就罵了出來,比如「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都不會」這樣的話。而且孩子每次被吼時,都只是呆呆的望著書桌,不哭也不鬧,抿嘴低頭,手足無措地用手指捏著衣角。
  • "焦慮的媽,缺席的爸"如何解開中國式養娃難逃的魔咒
    我們經常會聊起身邊的女性朋友有娃前後的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會說起,為什麼有時候我們能一眼看出一個女人的所處的人生階段,這種區別就在於當媽之後,臉上都會多了幾分顯而易見的焦慮。 我們的媽媽之所以會焦慮啊,在孩子剛一出生之後就變形了,孩子出生前你也許還會有一點詩和遠方,可是有了孩子之後,很多媽媽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生活只剩眼前的養娃,從此脫胎換骨開啟全新生活模式,你的微博微信不再是簡單的旅行和八卦,而是轉移到了育兒大軍中。
  • 好父母不吼不叫-如何應對育兒時的憤怒
    關注魚媽,一起科學輕鬆育兒今日資料分享:兒童時間管理:不吼不叫,根治孩子拖拉點擊下文藍字「了解更多」獲取「 好父母的最大特點是耐心和冷靜。你可能意識到也可能沒有意識到,但為了不讓你生氣,孩子總是保持沉默,不和你分享任何感受。尤其是那些在外工作、離家數天、數周或數月的父母,當你對他們表現出憤怒時,你和孩子之間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障礙。他們對你最不滿意。也可能會不輕易和你聯繫!
  • 你的寒假輔導班,是解決他媽的焦慮,還是提升孩子的?!詐屍式和喪偶式育兒是偽概念!
    關於上面的現象,通常,我和家長的對話是這樣的——我:我不建議給孩子報太多輔導班,即使報,一定要認真篩選,能不報就不報。家長:可是我焦慮啊。我:報班就不焦慮了嗎?家長:能減輕一下焦慮。我:那你報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孩子提升,還是為了自己不焦慮。……
  • 偽裝式帶娃,雙標式體貼,最新版的喪偶式育兒,你中槍了嗎?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會經歷喪偶式育兒,畢竟我的先生是那麼體貼,知書達理,思想先進,堅信著孩子成長中爸爸不能缺席的準則,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現實,讓我們啪啪打臉。老公動也不動,就說他不要在那玩,你快陪他,我要吃飯了。我就納悶了,你不在家的時候我自己就不吃飯洗衣拖地了?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說有個寶媽自己帶寶寶,但是家務全不做,都留給孩子爸回來做,老公還說我你覺得這樣好嗎?但是人家孩子就是黏媽媽啊,就是讓媽媽騰不出空做事啊?這不跟你說吃飯沒辦法帶娃一樣嗎?做人不要太雙標!
  • 自己感嘆:算了還是命...
    孩子雖然動作不慢,但難免有磨蹭或翻來覆去講不明白的時候,每當這時,魚兒媽就特別容易激動,「三年級的作業也難了,有些作文、英語的要求,對家長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來就有壓力,看到孩子反覆錯、或是動作慢了,一股無名火頓時就冒上來了。」
  • 「被孩子氣到大吼」:媽媽拎不清這一點,別想養出優秀的孩子……
    面對孩子的不懂事、不配合,更多的是崩潰與無奈。兩個孩子乖巧懂事,不用催就能主動完成作業,經常幫她做家務。她是很多人眼中的親子教育專家,有11年的育兒研究經驗,還是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研究生、暢銷書《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的作者。
  • 魚媽育兒問答之「以前經常吼孩子,該怎麼彌補呢?」
    :您好,我是魚媽。當晚不知道什麼事,她公公婆婆大吵一架,吼來吼去,當時我也在旁邊,因為說的方言,我聽不懂,但是就覺得很尷尬也很詫異。後來跟我朋友聊天,她說她老公也是這樣,遇到事情就是吼,他們自己兩人也變得吼來吼去。但以我認識她這麼多年以來,沒見過她吼過。感覺她老公從小看見父母這麼吼,慢慢就學會了吼這種溝通方式,我朋友受得了,但是我受不了。
  • 「詐屍式育兒」成趨勢,寶媽們苦不堪言,夫妻如何配合教育孩子?
    」VS「喪偶式育兒」前段時間網上熱議的還是「喪偶式育兒」。區別於喪偶式育兒,確實詐屍式育兒和孩子還算親近。只是在這個過程中,爸爸是處於一個大小事不管,卻突然跑出來說教,就好像本身基本沒有存在感的人,突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刷一波存在感。當然,關於「喪偶式育兒」以及「詐屍式育兒」很多寶媽也會思考自己最討厭的是什麼?
  • 家長總是吼孩子或許是一種病,做個好家長「戒吼」是第一步
    過了一會兒終於安靜了下來,然後我卻遲遲睡不著了:有多少父母一邊吼叫著孩子,一邊默默後悔?當媽後,你有哪些轉變?每次看到這個問題,我最想說的就是:可能是嗓門變大了吧!或許你在吼完孩子以後也會後悔,可就是不明白當初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分析了無數寶媽吼孩子的心理後,我們總結出以下結論:1)寶媽獨自帶娃:我這裡說的獨自帶娃並不僅僅是全職媽媽的意思,而是說即便寶媽是全職媽媽,但身邊幾乎沒有其他人能夠幫上忙,包括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