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孩子們小時候,我們的對話都是這樣的:
寶貝,你愛媽媽嗎?愛!
打算考多少分啊?100!
知道錯了沒?知道了。
不知不覺中,那個小不點高出自己一頭,下巴開始冒出鬍子茬,喜歡呆在自己的房間裡,有時候三天兩天都不喊一聲媽……
面對一個高二的十六歲男孩,如果我去問「那你這學期準備衝到班級多少名」這樣的問題,他懂得對母親的尊敬,反問我「這個問題你讓我怎麼回答」。
問他「你現在有沒有高考的目標」,他或許心裡暗暗下過決心,但是嘴上只是風輕雲淡的說「現在不好說」。
開學報導第一天,回來告訴我,班會上許老師說他們是她代班主任的最後一屆,並給我講許老師的原話:「我當了這麼多年班主任,我代的班還沒有不達一本線的,你們可不敢給我丟人」。
還告訴我他作為小組長,去看了他們小組成員上學期期末成績,都考得不太好。
第二天考試,回來給我講許老師給他們講的一些今年高考的事,說那個文科狀元也曾經考過很靠後的排名,說今年的理科狀元當時都不在學校培養狀元的種子選手名單裡。
今天中午回來告訴我,這次考試英語題難,成績都不高,他們班全年級第一,平均分才不到79分,他的成績在A類。
一言一語中,感覺孩子首先從開學報到當天起,狀態就完全對了,見面第一句話不再是「媽媽,下頓吃什麼」,而是高考、排名、老師、同學。
看到他在優秀的學哥學姐們波浪式前進中去找自己的感覺,高中以來,孩子確實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問他愁不愁,他告訴我,你不要給我太多壓力,單單就學習而言我不發愁。
對考試結果給我報喜不報憂,六門成績,分數我自己都看到了,但是他給我說排名靠前的什麼情況,有沒有墊底的隻字不提,我也不多問,權當是孩子心疼我怕我著急吧,能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