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如何用孩子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能力?什麼對孩子來說又是最重要的?來看看童行的教研老師是怎麼說的……
大家好,不知道大家對於我們【童行學院時空之旅】App課程是否熟悉和了解呢?
作為時空之旅的科學教研老師,每天看到爸爸媽媽們對課程反饋都十分激動--好評的時候成就感爆棚,被提意見的時候小心謹慎的改進方案。
App1的教研工作終於進行到收尾工作了,作為科學背景的我也將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我是【如何在家進行簡單有效的科學思維引導】這部分內容,希望在app課程之外也收穫到寶爸寶媽們對於科學思維引導的互動與交流。
第一次當媽媽,在育兒的道路上,我也在一直不停的學習,凡是與孩子相關的,都異常的關注,有時看到一些「牛娃」的新聞,也會被代入和自己家孩子進行比較,不免產生一些焦慮,比如我之前關注的一個育兒app,本意是分享育兒知識,畫風逐漸變成「我家寶寶六個月會喊媽媽了」,「我家寶寶五個月會認字了」,「我家寶寶一歲半會做自我介紹了」.面對這種氛圍,不免會有人自我懷疑:我家孩子怎麼還不能說出完整的一句話?
前幾天有朋友在我們的閨蜜群裡發了一個視頻,並感慨:三歲多,這思路怎麼這麼清晰!
我點開視頻,當看到標題《3歲萌娃輕鬆解出經典「雞兔同籠」奧數題 解題思路讓人感嘆》時,第一感覺是又有一位牛娃亮相了,然而當我看完整個視頻之後,卻讓我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覺得他能解出奧數題是一種正常現象。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視頻內容,爸爸給小朋友提供的題目是:雞兔同籠共6隻頭,20條腿,問:有幾隻雞?幾隻兔?
接下來我們通過視頻對話感受一下小朋友有趣的解題過程。
小朋友:你來幫我寫六個頭
爸爸:好,寫六個頭,然後呢?
小朋友:然後,再假設全是雞
小朋友給六個圓圈分別畫上兩隻腿,觀察了一下這些雞說:才12個腿,但是要20個,12就,就少了
若有所思一秒鐘,說:少了八條腿
爸爸:少了八條腿是吧?那怎麼辦?
小朋友開始數手指頭:補四次
爸爸:補四次啊?為什麼啊?
小朋友開始在四隻小雞身上分別畫出兩隻腿
爸爸:哦,這樣子啊?所以這裡有幾隻雞幾隻兔?
小朋友:四隻兔,兩隻雞
爸爸:那把兔子寫在這裡,雞寫在這裡
小朋友寫完後,爸爸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補充了一句:哦,這樣做的啊!
「雞兔同籠」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名題之一,它的基本問題是已知雞、兔總頭數和總腳數,求雞、兔各有多少只。
如果讓大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這種題,你們有頭緒嗎?被強烈的求知慾驅使,我百度了五種對雞兔同籠類型題目的解法,但面對這些複雜的邏輯運算,我完全沒有欲望像觀看小朋友的視頻一樣津津有味的欣賞解題思路,關於這些解法,你們可以來感受一下。
之所以會覺得視頻中小朋友能解出此題屬於正常現象主要是關注到了兩個關鍵點:第一點,小朋友利用畫畫的方式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化解了數學題複雜的邏輯關係;第二點,在整個解題過程中,爸爸全程都是利用「然後呢?」「那怎麼辦?」「為什麼?」這樣不斷提問的形式推動著小朋友按著有條理的思路一步步的解決了問題。小朋友在解題過程中表現出的清晰的思維邏輯離不開爸爸巧妙的引導方式。
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說過:
在教育中我們應該儘量鼓勵孩子自我發展,引導他們自己去探討、推論。給他們講的儘量少些,引導他們發現的應儘量多些。
爸爸的這種提問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激發內驅力的方法,同時這也是一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引導方式,不直接告訴答案,而是為孩子指出找到答案的途徑,使孩子實現自我發展。
剛才我們提到小朋友在解「雞兔同籠」奧數題的時候並沒有利用常規的解法,而是選擇了畫畫的形式,這恰恰符合不同階段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將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劃分的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0-2歲),
前運算階段(2-7歲),
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形式運算階段(12歲以後),
我們可以知道3到6歲的孩子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通過具體的實物、圖畫、形象性的語言來認識事物。7歲左右慢慢會出現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思維的最高水平,也是智力的核心,從內容來看,它主要包括主體、定義、分類、關係和順序這幾個方面。
那是不是到了7歲左右,邏輯思維就像拉開的水閘一樣,瞬間就本能的爆發出來呢?
如果是這樣,那可真是所有家長的福音了,事實證明思維能力的水平是需要通過不斷的感知和培養形成的,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思維程序,科學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
那麼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個大工程嗎?其實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完全可以淡化這個概念,將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自從重新踏入職場後,陪娃的精力就直線下降了,沒有大塊時間陪在孩子身邊,昂貴的親子樂園也只是偶爾玩一下,不能每周都帶孩子去郊外體驗自然風光,但不能背離的是高質量陪娃的初心。
鑑於此窘況,我逐漸摸索出一些操作性很強,既不花費時間又能促進親子關係的佛系陪娃「技巧」,那麼接下來我就和大家來聊一聊如何將思維能力的培養輕鬆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捷徑吧!
在思維的各項內容中,理解順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蒙氏教育的創始人瑪利亞·蒙臺梭利說過,如果一個人的思維處於混亂中,那麼他的智力活動就會處於停滯狀態。有效的提問對於培養孩子思維的秩序性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基礎的一個方法。
對於低年齡段孩子來說,提問的難易程度非常關鍵,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探索的勇氣和信心,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由簡到難的提示性提問,所謂提示性提問就是把問題的答案隱藏在提問當中,但是需要孩子通過主動的思考和探究才能找到答案的一種方法。
提問也是幫助孩子梳理清晰的思維表達的一個過程,我們完全可以把它滲透在日常的談話當中,這點我深有感觸。因我工作的原因,小叮噹也會接觸到《時空之旅》app,帶他看過第一課《太陽的起源》之後,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和他進行了一次這樣的對話:
之後的一段時間,他迷上了這種對話形式,有時走到路上,他抬頭看到太陽,突然就開始發問:太陽為什麼會發光發熱?然後按照我們的對話形式自問自答覆述了一遍課程內容。
將太陽起源的相關原因進行拆分,由原因到結果進行提問,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孩子在頭腦中建立了一個有條理的思維導圖,很容易就理解了這種有主體,因果,順序的邏輯關係,這樣他獲得的就不僅僅局限於一節課的知識,而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思考方式。
同樣,我們在和孩子談論任何一件事情,旅遊的趣事,對學校發生的每件事的見解,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隨時隨地的進行。
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第一個親子時光——洗澡,在孩子能獨立洗澡之前,洗澡是一天當中必不可少的與孩子相處的時光,沉浮遊戲是小叮噹每天洗澡時都會玩的一個遊戲。
這個遊戲最初是為了應對他在兩歲三個月嚴重叛逆期時不願意洗澡想出的招數,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因此愛上了洗澡。遊戲道具是三個普通的瓶子,小叮噹現在稱呼它們是小魚和它的爸爸媽媽。
在洗澡的過程中,我會讓他觀察不同瓶子沉浮的現象,並讓他聯想還有什麼東西也能在水裡遊泳?他會說出很多海洋生物,如果瓶子裡裝了水是浮還是沉呢?還有什麼東西會浮起來呢?是什麼神秘的力量讓物體沉浮呢?
問出這些問題後,他就迫不及待的要去自己試一試,浴室裡的很多東西包括我的皮筋,小發卡,海洋球,硬幣,都是他探究的對象,最後還知道了浮力的存在。
在引導他觀察,比較,猜測,探究驗證的科學思維中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洗澡時光,直到現在,他每天洗澡都必須帶上這三個瓶子,沉迷於物體的沉浮現象無可自拔。
第二個親子時光——繪本閱讀,繪本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資源,它可以培養閱讀的習慣,培養觀察力和想像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更大化的發揮繪本的價值,那就是培養孩子科學的思維方法。
我帶他讀完一本繪本都會說,媽媽來問你一個問題吧?以至於養成習慣後現在每次讀完繪本我還沒開始說,他就喊著媽媽來問我一個問題吧。
《媽媽買綠豆》是小叮噹百讀不厭的一本繪本,它講述了小男孩阿寶跟著媽媽到菜市場買綠豆並回家煮綠豆湯,種下一顆綠豆發芽的故事。
讀完這個故事,我會問他:如果你有一包綠豆,你會怎麼處理它?借著繪本的故事情節引導他說出可以煮綠豆湯,可以凍成綠豆冰,可以種在瓶子裡讓它成為綠豆芽,潛意識中讓孩子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
這本書讓小叮噹最感興趣的是種綠豆的環節,周末,我會拿出家裡的綠豆和他一起種綠豆,問他:綠豆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發芽呢?我們需要將種綠豆的瓶子放在哪裡呢?為什麼要放在窗臺呢?猜猜綠豆什麼時候會發芽?為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順著我的思路探究種綠豆的整個過程並進行實踐和觀察驗證。
在講《五顏六色的公交車》和《章魚先生賣雨傘》時,我會和他一起玩顏色配對遊戲,《五顏六色的公交車》講述了某種顏色的公交車可以載對應顏色乘客的故事。
《章魚先生賣雨傘》講述了不同的動物會買到和它顏色相同雨傘的故事,首先,我會引導他分析出顏色對應關係的規律,然後會假設一種繪本上不存在的乘客去乘車,或不存在的動物去買雨傘,問他應該乘坐哪列車,或則應該買哪把雨傘,還會同時說出不同顏色的物體,讓他挑出乘坐綠色公交車的乘客,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幫助他形成分類和比較的思維方法。
分類和比較可以培養對事物的區分能力,這樣能更好的觀察和認識事物的特徵。這些方法實際上就是把繪本裡帶給孩子的散點知識整理加工,幫助他建立了一種立體的思維模式。
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他自主學習的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從孩子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對於孩子來說,在某個階段感興趣的事物能讓他更好的吸收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習的內驅力。假如他喜歡觀察螞蟻,我們就可以圍繞螞蟻對他進行思維的開發,假如他喜歡車,我們就可以圍繞車來啟迪思維。
小叮噹喜歡觀察各種各樣的車,所以每次帶他在小區玩的時候,他的關注點永遠都是小區空曠地方停放的各種顏色的車。
比如看到一輛紅色的車,我會先問他,這是什麼顏色的車?然後我會用英語說a red car,接下來看到黑色的車我會說a black car ,當我說了兩次之後,他開始模仿我的表達方式,學會了表達各種不同顏色和種類車和其他事物,比如「a red garbage truck 」,一起尋找小區不同顏色的花時會說「a yellow flower」。
通過把同類的事物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規律和特徵進行了思維遷移,然後加上自己的思考進行應用,不僅僅是在英語表達上,一旦他掌握了這種方式,任何知識的學習就能自覺的舉一反三,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數學的學習,從與日常生活聯繫密切的一些事物出發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點我有很深的體會。
首先我要推薦一本將數學融入生活的繪本《數字在哪裡》,這本書告訴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上面會有數字以及數字可以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讀完這本繪本,我會帶他尋找我們房間裡的數字,以後在任何時候他看到鐘錶,溫度計,電子秤等出現的數字都異常感興趣。走到路上,我會帶他尋找車牌號,車位號上的數字。
比如,經過小區的車位時,他每次都要把一排的車位號讀一遍,我會問他,每個車位號是幾位數字?它們的第一個數字相同嗎?哪個數字不同?哪個車位號最大?哪個最小呢?最後他發現了這些車位號的數字是按照一定的大小順序進行排列的。
小叮噹曾經拿我手機看到了計算器的功能,他對「+,-,×,÷」符號非常敏感,我告訴了他這些符號的名稱。
有一次早上吃早飯他看到一個和「-」很像的標誌,問我,減號是什麼意思?我指著他餐盤裡的鵪鶉蛋說,叮噹盤子裡有幾個鵪鶉蛋啊?5個,現在給媽媽吃一個好不好?他把鵪鶉蛋遞給我之後,我說,鵪鶉蛋少了嗎?他說少了一個,我說少了一個就是減去一個,這就是減號啊,然後他又問我,媽媽買了5個奶酪棒,我吃了一個也是減號嗎?我說,對啊,所有的東西少了都是減號。他又開始舉一反三,迷戀上了「減號」的表達。
有時在他看我手機時會注意到電量不足的情況,我會告訴他媽媽手機需要充電了,讓他觀察右上角的電量如「5%」,因為這個認識了百分號,每次看手機時都會告訴我手機電池還有百分之幾的電量。
以上給大家分享了一些日常不出小區就能在任意時間進行的簡單又普通的思維遊戲。只要我們能及時注意到孩子正在注意到的事物,完全可以在日常的點滴中隨時隨地融入有效的引導方式,幫孩子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導圖」。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童行學院的喜愛和支持,為了回饋大家的支持,今天我們將會有一次抽獎活動。
抽獎的禮品是我們的童行學院禮盒,一起來看看禮盒裡面有什麼吧!
禮盒裡有我們精心設計的童行學院學生證,已經開始上我們的課程的小朋友,有了這張學生證對於加入童行學院學習這件事情會更有儀式感吧。
禮盒內還有我們的童行學院手冊,你會了解有關童行學院的宗旨和宏偉藍圖。
還有一本童行學院定製筆記本,小朋友們可以在上面記錄自己的思考脈絡。
此外還有童行學院定製書籤和定製便籤本。
童行學院的大小粉絲們一定不要錯過!
抽獎規則
活動參與規則是:在文章下面留言,並且轉發此文章到朋友圈,截圖發到後臺。
我們將會從中選取十位走心留言者和轉發者,發送禮品。獲獎名單將會在下周一公布,也會在公眾號後臺與獲獎者聯絡。請獲獎者留下自己聯繫方式和地址,我們將會在下周為您寄出這份特殊的禮品。
再重申一下規則:文章下面留言,並轉發文章截圖發送後臺,我們將從中選取十位走心留言者,贈送禮品。
快來參與領取禮品吧!
作者 | 張沛
童行學院時空之旅App自然科學課程設計
遊戲化教育倡導者
化學專業碩士
兩歲半男娃寶媽
關於可「偷懶」的高質量陪娃小技巧,你們有什麼想法?希望可以分享出來,我們一起學習!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 轉載 | 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