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雨極,印度人用樹根建「活橋」,歷經百年不倒還越用越牢

2020-12-22 一棵樹的微旅行

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密邦,有個叫乞拉朋齊的地方,就是我們中學課本裡的「世界雨極」,原因是世界各大洲的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後於它,其中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就下了26461毫米的雨量,當之無愧世界雨水最多的地區。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乞拉朋齊會下這麼多雨呢?原因就是印度洋的存在。

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溼的地區,猶如溼空氣的「倉庫」,每年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吹向青藏高原的時候,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不讓它越過,溼潤空氣只能被迫向上運動,於是凝結成了大量雨滴,連綿不斷的降到了乞拉朋齊。

也正是因為這種極度潮溼的氣候,使得樹木生長得異常繁茂,而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為了適應環境,便將這些長得超長的大樹根進行了人工改造,將它們編織成一條條堅固的「樹根橋」,橫跨在溪流和河道之上,有上百座之多。

其中,在農吉裡亞特(Nongriat)有座樹根編織的雙層橋最負盛名。

雙層樹根橋

去看樹根橋最近的城市叫西隆(Shillong),它是印度最小的邦梅加拉亞邦的首府,這裡的居民大多是卡西族,山區有很多部落和自然景觀,但也因為一定的危險性,是一條探險線路。

卡西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九成的人口居住在印度境內,一成居住在孟加拉,現今仍然是一個母系氏族社會,部落中的重要職位都由女性擔任,山區裡還有不少的部落景觀。

另外,據說在英國殖民時代,不少華人移民到這裡居住,西隆這個名字,便是來自於廣東的石龍鎮,但這個說法並未得到證實。

西隆

但並不是說西隆就是一個相當落後甚至原始的地方,它在1972年以前是英屬阿薩姆邦的首府,後來19世紀末,英國人還在這裡附近的山區修建一個民用火車站,曾經也是很熱鬧的城市。

加之,附近有大量的叢林和綠地,還被稱為東方「蘇格蘭」,當年傳教士還在山區建起教堂,讓這裡有著與印度別的城市不一樣的感覺。

但後來發生了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這座城市,到後來重建的時候,就成了梅加拉亞邦的首府了。

白天的西隆是座安靜的普通城市,到了晚上就是另一副面孔,很多夜總會和酒吧播放著節奏強勁的搖滾樂。

西隆

尤其一到聖誕節,它又是另一副模樣,整座城市因為被皚皚白雪覆蓋,教堂裡傳來的福音音樂縈繞著整座小城,讓人有置身歐洲某小城的錯覺。

到這裡旅行的遊客絕大部分來自歐美,西隆市周邊就有很多的徒步線路和天然景觀,遠一點的地方,有山林瀑布、樹屋和神秘的洞穴,但西隆最吸引人的景觀無疑還是「樹根橋」。

部落

從西隆到樹根橋所在的農吉裡亞特,大約有10公裡的山路,需要穿越潮溼的叢林,可以在西隆請一位嚮導帶路,沿路風景很不錯,但非常潮溼,需要妥善著裝。

卡西族

路上會經過梅加拉亞最著名的乞拉朋齊瀑布,瀑布名稱有點令人悲傷,雖然不寬,但是非常長,有340米,但下面的湖水真的藍得像藍寶石一樣。

路途算得上辛苦,因為一路都是臺階,但是在幾千級臺階和一條鐵索橋之後,便就是著名的樹根橋了。

鐵索橋

樹根橋的堅固性超出人們的想像,據說連大象都能從橋上經過,更不用擔心人們平時過橋的安全性了,並且測試過能承受50個人的重量,維護得當的話,樹根橋還會越來越堅固。

建造樹根橋的是卡西人的一種智慧,因為在如此潮溼的森林中,如果用木頭搭的橋,可能會被河水衝走,或時間一長就會腐爛,因而才有了「種」橋的想法。

雙層樹根橋

叢林部落中的卡西人非常擅長種植樹根橋,不同部落有不同的種植方法。

第一種就是在不用任何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直接將樹木的幼根拉到對岸,讓其直接向著對岸的方向生長;第二種就是借著輔助工具,比如竹製的腳手架,把樹根拉到上面,讓它纏繞在上面,越纏越密就成了橋;第三種則是在河對岸種上檳榔樹,然後將長大的檳榔樹挖空,再把橡膠樹的樹根拉到檳榔樹上並纏住它,然後橡膠樹的氣根就會朝著檳榔樹樹根方向生長,逐漸取代了它。

隨著樹根的發育,卡西人還會在樹根上用藤蔓弄出扶手,並在縫隙中填石塊與泥土,做成牢固的橋面,並且藤蔓不斷生長,越來越密集,橋也就越來越堅固,通常這些樹根長成一座橋大約需要15-20年左右,但可以使用上百年之久,壽命最長的一座據說已經使用了近500年。

農吉裡特這座雙層樹根橋,是目前所有樹根橋中最有名的了,住在附近的卡西族人,似乎要挑戰一下「種」橋的技能,於是將它弄出了上下兩層,分別為18米和24米,而且是用同一棵樹的樹根來建造。

據說除了印度,在蘇門答臘和孟加拉的一些山區裡也有樹根橋,但是數量最多、年代最久、造型的多樣,都是以乞拉朋齊為最,而這些有生命的橋,也見證了人類的智慧。

相關焦點

  • 「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年降雨量超2萬毫米,卻面臨缺水的困擾
    名副其實的「世界雨極」關於降雨量這件事,你有概念嗎?乞拉朋齊地區 Sun-anda這裡是首次年降雨量超過2萬毫米的地區,最高有著年2.6萬毫米的驚人降雨量紀錄,一舉奪得「世界雨極」稱號,這一紀錄一直保持至今,而且,遠遠高於地球上的其它地區
  • 世界雨極,天上的大窟窿
    據記載,1861年,乞拉朋齊,就以20,447毫米,奪得世界「雨極」的稱號。這可是綜合了整個地球上的各個地區降水量的數據,來對比的得出來的結果。更恐怖的是,這個紀錄後來後來又被他自己打破了。也就是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乞拉朋齊又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績打破了它自己的紀錄,蟬聯了「雨極」的榮譽,也使得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之一。乞拉朋齊位於喜馬拉雅山的迎風坡地帶,東西北面都有高大的山脈阻擋形成一個漏鬥狀的形狀。來自孟加拉灣印度洋豐沛強大的溼潤暖溼氣流,受到地形抬升的作用,形成了厚厚的雲層,降下了了豐沛的雨水。
  • 全球最為奇特的橋,並非修建而是「種」出來的,處於世界雨極境內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橋的建設方式也較之前多了很多,而且可以橫跨的長度更是該不斷的增加。諸如像在2018年投入使用的港珠澳大橋,長度就有達到了55千米。但在印度卻有一種極其特別的搭橋方式,可以說在全球範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
  • 地理答啦:為什麼印度的乞拉朋齊會成為世界雨極?
    1861年,乞拉朋齊在一年裡雨量達到了20447毫米,奪得了世界「雨極」的稱號。以後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後於乞拉朋齊,可望而不可及!時隔99年以後,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績,打破了它自己的記錄,蟬聯了世界「雨極」的榮譽。
  • 世界氣候「雨極」:印度乞拉朋齊,一年的降水是北京42年的總和
    氣候是指一個區域大氣物理特徵的多年長期平均狀況,與我們平時所講的天氣不同,天氣是短時間的大氣狀況,而氣候是指某地長時間的、穩定大氣狀況,時間尺度多以月、季、年或數百年為單位。衡量一個區域的氣候狀況,往往用氣候要素來衡量,包括氣溫、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任何一個區域的氣候我們都可以用這些要素來描述。
  • 極限的大自然,世界雨極在哪裡,雪蝕作用是什麼
    世界雨極在哪裡?世界上絕對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東北部梅加拉亞省一個名叫乞拉朋齊的小鎮。該村位於南亞孟加拉灣北岸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下遊和恆河下遊,位於東西向的喀什丘陵南坡的袋裝山谷。乞拉朋齊海拔1313米,近40年平均年降水量10818毫米。
  • 下雨最多的城市:被稱為世界雨極
    今天要說到的乞拉朋齊也是其中一個,它被稱為是世界雨極,是全球範圍內降水量最高的地區。乞拉朋齊是印度東北部的一個城市,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城市,平均每年的降水量都能達到一萬毫米以上,最高的記錄發生在1860年八月到1861七月的這一年的時間裡,降水量達到了26460毫米的高峰。乞拉朋齊的降水量數據意味著什麼呢?
  • 這個村家家戶戶壘石頭牆院 不花一分錢卻百年不倒
    在山西忻州五臺縣,有一村莊因三面環山,建村時村民便就地取材用石頭壘起牆院。如今,歷經近百年風雨洗禮,石頭牆院仍屹立不倒。68歲村民範賴蛋指著自家的石頭牆院說:「我小時候這牆就有了,到現在沒有修過,牢靠的很!」五臺縣山巒重疊,屬土石山區。而這個家家戶戶壘石頭牆院的村子三面環山。
  • 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年降雨量曾達2萬毫米
    說到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區,大家或許會想到是沙漠,事實上,也確實是沙漠,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北部,這裡名為阿里卡,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只有0.6毫米每年。這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可以稱為世界旱極。那麼哪裡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呢?答案是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 樹在橋上,橋在樹中,閩侯南嶼這處奇觀,您一定要來看一看!
    (「騎橋榕」根須垂掛)合浦橋周邊和橋上共植有3 株古榕,枝壯葉茂,樹齡皆逾百年。這其中,尤以橋墩上生長著的一株盤根錯節的古榕最為壯觀。因此樹生長於橋上,鄉民呼之為「騎橋榕」。「騎橋榕」樹根粗壯,胸圍5.3米,冠幅東西23米,南北28米,高約15米,枝葉繁茂,像巨傘遮蓋著合浦橋。
  • 百人話百年|朱一民:小車不倒只管推
    後來,教育辦公室想把我調過去任職,我說不行,我學歷不夠,因為那時候那裡都是大學生畢業的嘛,我是中專畢業的,用土話來講,就是壓不住鎮的,我不去,過了幾年以後,他叫我過去當小學校長,這個我就答應了。到了1988年,9月的時候我入了黨。
  • 遊客問印度人:你們的高鐵真的超過中國了嗎?來聽印度人怎麼說
    印度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比較貧窮落後的,不過不得不承認,印度這幾年是發展得不錯了,莫迪更是放話,今年印度即將趕超英國的法國,能不能實現我們就不知道了。不過印度的這種自信還是值得肯定的,他們的自信還體現在,認為他們發展得比中國好。
  • 印度人:中國與世界格格不入,他們竟耗千億打造「無法通行」的橋
    說起基建,在當今世界上,中國說是第二名,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第一。在它剛剛竣工通車的時候,曾經一度引起了各國譁然,要知道,在三個地區之間的海域通上一座大橋簡直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這不僅僅要考慮到橋梁基礎建設以及資金和技術,更是有面對來自海面上的暴風以及海水腐蝕的考慮,可中國人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下,最終完成了這一創世之舉。不過在通車的幾年之後,卻受到了很多國外世界的詬病。
  • 有這樣一個「奇特」的建築:橋建在水下面,橋上還有船經過
    中國的技術一直世界聞名,建設技術遙遙領先於許多國家,世界有名的橋我們國家佔八個, 具有先進的技術和聰明的頭腦,我們的建設技術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很多國家也有錢邀請我們效仿我們的建設技術,幫助他們建設, 這說明我們的國家現在很厲害, 摩天大樓的建設,在世界其他國家都可以看到,中國依靠這些技術,使我們在世界上更穩定,影響力大幅度增加, 知名度也在持續上升,在文明古國的某個國家
  • 「僑鄉話橋」之一:86歲開平合山鐵橋煥發生機
    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的江門,地處珠三角腹地,這裡過去水網交錯,數百年來,當地居民以及海外鄉親為家鄉輔路搭橋,留下了各式各樣,風格獨特的橋梁!那時候,在潭江兩岸,百合齊塘河帶村西南邊與蜆岡橫排村東北邊,設有人工擺渡,靠一艘用繩纜拉動的渡船,往返載渡村民過河,一旦遇風雨天氣,險象環生。1926年夏,一艘渡船被急流衝覆,除3人逃生外,船上百餘人全部喪生,悲劇震驚海內外。潭江百合與蜆岡河段發生沉船慘劇之後,兩地的僑胞紛紛建議修築橋梁,使兩地人民來往的天塹變通途。黃勒庸是開平百合厚山群勝裡人,他提出建築合山鐵橋,此建議正合僑胞們的心意。
  • 老樹根消滅法:樹根頑固殺不死,這幾種辦法能「根除」
    當然如果是你自己家的樹木也就無可厚非了,如果不是你家的樹木,你卻想要把樹給弄死那可就說不過去了。如何將樹根「根除」?後來就將桐樹給砍了,但是留下來巨大的樹根。樹根當時也是用了挺多的辦法去根除,但是很多辦法作用都不是很好用,到了第二年春天就又一次長出丫子了。後來父親用廢汽油澆在樹根上,然後又用塑料布包緊,隔絕空氣,來回用了幾次,第二年桐樹根就真的沒有發芽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 印度人的一個發明,被世界沿用了千年,現在每個人都在用
    更準確的來說不是現今印度人發明的,而是古印度人發明的。他們也給世界文化留下了獨特風格的遺產,文化遺產一般來說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無形文化遺產兩種。 這次要說的便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它是古印度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世界通用的計數法阿拉伯數字。別看叫阿拉伯數字,但實際上它卻是印度人發明的,並非是阿拉伯人。
  • 印度人為啥非要用手直接抓飯吃?真實原因很簡單,看完就明白了
    說起印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印度和我國一直被其他國家拿來對比,因為印度和我們中國一樣,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同樣是人口總量超過13億的人口大國。但實際上,印度和我國,無論是文化習俗,經濟發展等其他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而且他們國家有些習俗我們都完全不能理解。
  • 印度人為何用手抓飯吃,為什麼不用中國的筷子?其實原因很簡單
    而說到飲食,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印度的人吃飯那都是用右手直接抓飯吃的,沒有任何的工具。在我們看來那是很髒的,那麼問題來了,印度抓飯吃的習慣是什麼時候形成的,為何要用手抓飯吃呢?為何不用中國的筷子,或者西方的刀叉?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印度文化中,講究純真,自然,你看瑜伽,就是這種的體現。
  • 滋養億萬國人,歷經百年不倒,這家企業靠印書,改變了中國歷史
    2017年,商務印書館為紀念120周年,曾出版一套「分科本」,總計多達700種,所收著作均為世界學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經典。這樣的速度,不但在國內企業少有,國際上也不多見。歷經戰亂而不倒,創下了商業史上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