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表人個人出具欠條 法律效力如何認定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2019-12-19 16:17:2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李依

 

  【案情】

  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某以甲公司名義與劉某籤訂了供貨合同,合同約定劉某向甲公司提供貨物,甲公司支付貨款;現劉某已履行完交貨義務,但甲公司尚欠貨款5萬元,經劉某多次催收,周某以個人名義向劉某出具了欠條一張,載明「今欠劉某貨款5萬元整,欠款人周某。」之後周某一直未還款。

  【分歧】

  對於本案中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欠條的法律效力如何認定,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欠條應認定為債務轉移,周某取代甲公司成為新的債務人,由其承擔還款責任。理由是:欠條內容表明周某願意以個人名義承擔甲公司5萬元的債務,債權人劉某收下欠條的行為應視為對債務轉移的同意,因此應當由周某承擔還款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該欠條應認定為債務加入,周某應與甲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理由是: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欠條,表明了其自願加入甲公司與劉某之間債權債務關係的意思表示,構成債務加入,因此周某就該5萬元債務應當與甲公司共同承擔還款責任。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債務轉移是指由第三人取代原債務人的地位,成為合同當事人;由於債務轉移可能損害債權人的利益,所以債務轉移需要經過債權人的同意,否則對債權人不生效力。本案中,該欠條是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的,表明了其自願加入債的關係中成為新債務人,需經過劉某的同意後才對劉某生效,劉某收下欠條但並未發出同意原債務人甲公司不再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因此,不能認定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欠條的行為屬於債務轉移。

  債務加入又稱並存的債務承擔,是指原債務人並不脫離債權債務關係,第三人加入到原有的債務關係中,與原債務人共同承擔債務;債務加入對債權人有利,所以無須經債權人同意。本案中,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欠條,是基於其意思自治下的行為,系合法有效,應當視為周某願以個人名義加入到甲公司與劉某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中,與甲公司共同承擔債務,屬於債務加入;因此,周某與甲公司應當就該筆債務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綜上所述,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某以個人名義出具的欠條應當視為債務加入,由周某與甲公司承擔連帶還款責任。

  (作者單位:江西省樂安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夫妻之間相互出具借條,法律效力該如何認定?
    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是離婚案件中審理的疑難問題。那麼,夫妻之間相互出具借條,法律效力該如何認定?網友諮詢:借條效力如何認定?上海建緯(合肥)律師事務所黃錚律師解答:夫妻之間相互出具借條的效力的認定:1.第一種情況,如果夫妻相互出具的借條是在欺詐、脅迫的情況下產生的,根據我國《民法》第58條"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無效"的規定,理所當然是無效的。
  • 法定代表人籤字和公章哪個法律效力高?
    同時,法定代表人是公司的訴訟意志代表主體,在公司章程或者公司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沒有作出限制的情況下,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從事的民事訴訟活動,一般即應視為公司的訴訟行為,其法律後果由公司承受。在蓋有公章的文書與法定代表人意思表示不一致情況下,如果公司章程或者權力機構對究竟是法定代表人還是蓋有公司公章的文書代表公司意志做出過明確意思表示的,應是公司意思自治的範疇,宜按公司意思認定。
  • 公司法定代表人在何種情況下需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
    在原告未向法院主張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法律關係情況下,法院無權直接依職權審理當事人未主張的朱宣宣所設立的一人有限公司與其發生財產混同的法律事實。案例二基本案情:2015年,原告為供方,被告為需方,雙方建立了電線供貨關係。2016年雙方經對帳後,被告欠原告貨款20萬元,被告向原告出具欠條一張。後原告多次催要,被告至今未付。
  • 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借款,可要求企業共同償還?這個是條件!
    法律知識要點:企業法定代表人以個人名義對外借款在實務中非常普遍,一旦逾期還款的,出借人往往要求企業對該筆借款承擔連帶還款責任,這種要求能得到支持嗎?下面小編來說說法律上的相關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以個人名義與出借人籤訂民間借貸合同,所借款項用於企業生產經營,出借人請求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義對外提供擔保的效力
    但在現實中,常常出現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的情形,此時的擔保效力應如何認定呢?根據《合同法》第五十條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有效。
  • 被告不到庭質證 欠條如何認定
    理由是:  原告雖然提供了以被告名義出具的欠條,但沒有提供證據證明該欠條是否確實為被告書寫,欠條的真實性無法斷定。欠條可能的確是被告書寫,也很有可能不是被告書寫。如欠條不是被告書寫,原告提供的欠條因不具有真實性而不能被認定,被告即便不到庭,也不承擔敗訴後果。而現在欠條是否為被告書寫無法判斷,因而原告證據的真實性無法認定,這種情況下,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既不好支持,也不好不支持。
  • 欠條和借條是否都有法律效力
    如今很多朋友們在現實生活中會出現借錢的行為,而要借錢的話,為了保護雙方的權益,借款人自然是需要些欠條或者是借條,而對於欠條借條的差別,很多的朋友們並不太了解,那麼欠條和借條是否都有法律效力?下面律霸小編為大家具體的介紹一下相關的知識。一、欠條和借條是否都有法律效力?
  • 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更具有法律效力?(送借條範本)
    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更具有法律效力?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生活中,少不了借錢或被借,一不小心被別人鑽了借條的漏洞。借條和欠條均是一種債權債務的憑證,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怎麼寫借條才有法律效力?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法律證明力大?
  • 超過三年的欠條還有法律效力麼?欠條過期了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
    接下來,我們就結合剛剛施行的《民法典》,跟大家分享一下與訴訟時效相關的法律知識。第1個問題,關於超過訴訟時效欠條的法律效力。根據《民法典》等相關法律的規定。超過訴訟時效的債權所喪失的只是勝訴權,並不是喪失起訴權,並不是喪失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即便持有了超過訴訟時效的欠條,仍然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債權的。
  • 二巡法官會議紀要:公司法定代表人以虛假公章籤訂合同的效力
    公司公章通常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之人執掌,公司內部管理規範一般規定公司行為需要公司公章和法定代表人籤章同時使用。《印章治安管理辦法》第13條第1款規定:「需要刻制印章的單位,只能申請刻制一枚單位法定名稱章。」需要準備工商部門營業執照、登記證書、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公安機關出具準刻證明手續之後到指定地點進行刻制,刻制完成後需經工商部門備案、公安機關登記後方可使用。
  • 法制課 | 借條與欠條的區別,誰法律效力更強?
    法制課 | 借條與欠條的區別,誰法律效力更強?借條和欠條均是一種債權債務的憑證,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怎麼寫借條才有法律效力?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法律證明力大?
  • 法律規定:欠條這樣寫才具有法律效力
    因為一些朋友在寫欠條的時候不注意規範,到後來收錢的時候,發現最有力的證明竟然是無效的,自己辛辛苦苦賺的錢打了稅票,這也難怪他們很生氣。2019年法律規定:欠條這樣寫才具有法律效力!落款落款要署上欠方單位名稱和經手人的親筆籤名,是個人出具的欠條則需署上立欠方個人親筆籤名。是個人出具的欠條則需署上立欠方個人的姓名。並同時署上欠條的日期。
  • 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
    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借條和欠條在法律上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很多人不知道借條和欠條的區別,其實也就是時效長短的區別,欠條只有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的自身利益起到保護作用,那麼欠條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呢?下面四川履正債務律師為大家詳細普及相關的法律知識。
  • 合同未蓋公司印章,僅有法定代表人籤字,合同是否有效?
    (二)法院認為   本院認為,關於本案抵押合同的效力問題,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 欠條和借條哪個更具有法律效力?二者有什麼區別?
    今天履正律師給大家普及的法律知識是關於借條和欠條的區別,借條和欠條是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情況下,才會對我們的自身利益起到保護作用,那麼這二者哪個更具有法律效力呢?他們又有什麼區別?下面履正債務律師為大家詳細介紹相關的法律知識。
  • 欠條缺角的法律效力如何?還能要來錢嗎?
    原被告雙方因為這張欠條走上了法庭,因為這個缺角爭議不斷。今天通過一張缺角的欠條談一下有關欠條的法律常識。 ●案例導入  1年前,王某向其朋友萬某借了1.5萬元,並寫下了欠條,還說明1年內還錢。可轉眼近兩年過去了,雖然萬多次催要,但王總是敷衍了事。情急之下,萬某將王某告上法庭,他覺得自己欠條在手,閉著眼睛也能贏,可事情遠沒有如此簡單。
  • 徹底搞明白: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更具有法律效力?(送借條範本)
    借條和欠條均是一種債權債務的憑證,但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怎麼寫借條才有法律效力?借條為什麼比欠條法律證明力大?▌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借條與欠條的區別而在實踐中,把借條寫成欠條或者反過來把欠條寫成借欠的情況很多,結果往往給事實的印證,法律關係的認定以及權利人利益的實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法定代表人如何避免公司經營中的法律風險?
    ,因而責任重大,根據權利義務對等的原則,法定代表人承擔的法律責任無疑是巨大的,司法實踐中尤其是刑法中通常均將法定代表人認定屬於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並據此判定法定代表人對公司的行為亦應承擔刑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法定代表人通常不能以『不知情』或者『是下屬幹』的為由推卸責任。
  • 加蓋假章的合同在一定情形下也有法律效力
    【蓋章行為的法律效力】司法實踐中,有些公司有意刻制兩套甚至多套公章,有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甚至私刻公章,訂立合同時惡意加蓋非備案的公章或者假公章,發生糾紛後法人以加蓋的是假公章為由否定合同效力的情形並不鮮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應當主要審查籤約人於蓋章之時有無代表權或者代理權,從而根據代表或者代理的相關規則來確定合同的效力。
  • 「掛名」法定代表人必須知道的法律風險
    今天我們結合相關法律及司法實務來闡述「掛名」公司法定代表人可能面臨哪些法律風險。一、掛名法定代表人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的風險。我國《刑法》中規定了許多單位犯罪的情形。在單位犯罪案件中,除了對單位進行處罰外,還有可能追究主管負責人及法定代表人的刑事責任。一般情況下,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首先要找的單位負責人,普遍都認為法定代表人肯定是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