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2020-11-06 鍾飛創業思維

|「選擇杯子,還是茶壺?」年過40的一位父親正在問孩子,孩子剛上三年級,對世事還是知之甚少,只見桌面上擺放著一個茶壺,一個杯子,父親正用手來回指著茶壺與杯子,給出這三樣東西,讓兒子去選擇其中一樣,來考孩子,更多的是想培養孩子一種意識。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但兒孩的回答讓父母有點意外,說是二樣都選,年過40歲高瘦身形的父親,先是臉上一愣「怎麼明明會有這樣的回答,與他的年紀不符」,接著問「為什麼?」明明回答「不知道」。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經歷過多年浮沉與生活的打磨的父親,對人生重大選潛移默化給孩子。父親說「我來告訴你,你的回答是正確的,因為你單選杯,就缺少了水壺;同理,單選水壺,就會就缺少了水杯。


這二種情況,都沒法發揮出真正的價值,都只是滿足了其中一個功能。也就是說,你生產杯子,他生產水壺,單去賣,都沒法發揮真正價值,如果我將二者打包去出售,我產生的價值,就會比你們二個都要大很多,我的收益也會比你們多,是這樣吧?」明明點了點頭。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父親接著說「杯子與水壺的選擇,就決定了你收入的價值多少,人生的重大選擇,也決定了你以後生活的品質與收入。」


這位父親,年過40,經歷過很多打磨,改革的浪潮中,收穫的只有經歷,沒有紅利;網際網路的浪潮中,與大眾一樣,享受了網絡帶來的重重便利,但同樣沒有收穫紅利。經過轉轉焦慮與反省,發現人生的重大關鍵選擇的每一步,都對下半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重大選擇包括讀書、職業、婚姻。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讀書求學時,你選擇學校不同,決定了你花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學費,但帶來的習性及智力水平不一樣。
大學的專業不同,會很大程度潛在影響你的職業,雖然很多人讀完書,選擇的職業與學的專業不同,但你的起步與別人選擇學的專為就業,起跑線能一樣嗎?基礎是不一樣的。


與讀書及職業選擇不同,婚姻的選複雜得多,因為這個選擇將會影響一生,飲食、外貌、睡眠、下一代、親戚、朋友等都將為這個選擇產生深遠影響。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通過40歲父親對孩子的教育,他對自己的重大選擇,並不是完全滿意,否則也不至於焦慮。但他的關鍵選擇,也並不完全失敗,起碼他有深刻的人生收穫,會第一時間教育給他的孩子,可以看出他對孩子及家庭的熱愛。


|人生的關鍵重大選擇,除了憑直覺及個人的簡分析,還有哪些方法或理論可以支撐作出更好的選擇呢?我們可以從前人先輩總結的經驗及社會經濟中得出答案。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我們中國的先輩早在幾千年前,就給出了我們很多指引方向,但是很多新生代未能意識到這些內容的重要性,這就是《道德經》,很多沒接觸過《道德經》的人都會以為是講倫理道德,可是這本書如果這般簡單,是不可能經歷幾千年的滄桑及朝代變遷,還流傳給子孫後代。


《道德經》主要是講天道、地道還有人道。而社會經濟中的原理及模型,能給我們人生重大關鍵選擇可以落地實施。在現代社會,每個人只要一出生,都是社會人,都不可能是孤獨單一存在,必然會存在社會關係往來,在社會經濟中生存,現代人無法離開社會經濟這一命題,大到國家要發經濟,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首要提出「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而個人不發經濟,不以經濟原理去作出重大選擇,那你怎麼可能在社會中保持好的經濟基礎。


|那麼,在《道德經》和社會經濟原理中,我們可以參考哪些內容來作出重大選擇呢?有以下幾點: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1.參考《道德經》
01.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護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無私?反而可以 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即意思是,想要成就大我,自己有大的作為,要有大無私;著眼前眼前私利,得到的都是小利。


劉邦、朱元璋、曹操等成為天下主人,他們都一是打著謀取私利的旗號,如果當初他們打出謀私利,很難贏利民心,也不可能積聚天下能人將士。
劉邦的旗號是「除爆安良」,因民心所向,謀的是天下人利益,因而得到很多能人助陣,由於他的無我,最終成就了天下業。


0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文】上好的行為典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之爭。


即意思是,你的行為,能像水一樣善良滋潤別人並不爭功,你的能力也相當人的生命離不開水一樣,可見水的珍貴之處。到此處,一定會有很多人覺得大而空,根本落不了地,這只能是每個人的經歷和時間, 會讓原本覺得不可能的東西,慢去理解與接受了。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二家都要建造房屋,正好房屋也是相鄰,二家為爭地皮相交處的分尺,鬧得不可開交,張老夫人書信給宰相。宰相看到書信,沒想到是這樣詩句回覆:「千裡捎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見信後明理,將牆後退三尺,葉家見狀,也將牆後退三尺,二家從此相安和好,這就是安徽有名的六尺巷,這個故事就是善良滋潤而不爭。


0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譯文】金玉滿堂,誰能守藏?富貴而驕橫,自埋禍殃。功成身退,是最應該奉行的行為準則。


即意思是,富貴避禍的方法,是富貴而不驕橫;保平安的準則是功成身退。


南宋末年的文天詳,組織武裝力量抵抗軍失敗,被俘後,不肯投降,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以上是《道德經》影響我們人生重要選擇的其中一部分,這些可以在我們做重大選擇時,指明原則與方向,這也是內在最深層的基礎。當理解《道德經》其中內容,結合重大選擇作出思考時,你會有以前種不一樣的選擇參考結果。


40父親還焦慮?關鍵選擇不靠譜,讓人生下半場不安


2.參考社會經濟原理的方法
01.比較優勢
中國古代的田忌賽馬故事,就是將比較優勢發揮到極致。齊國貴族有賽馬的習慣,齊威王與將軍田忌賽馬,但齊威王兵馬強壯,將軍田忌無法硬碰硬,他就想了個法了,用自己的劣等馬對將軍田忌上等馬球,用上等馬球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結果將軍田忌穩贏。


02.機會成本 讀書選高中,選擇了一中,你就放棄了實驗中學,或外國語學校,這就是選擇了一個,必然會導致放棄了另外一個。選擇了做上市公司的高管,你就無法選擇創業或做生意,這就是機會成本。


人生的重大選擇,可以參考古人智慧的《道德經》及現代文明的社會經濟原理方法,最主要的是由人的內在思想明確選擇的大方向,還可以用外在的原理方法來核算。讓我們人生每一步的選,都是為自己打基礎的臺階階。

相關焦點

  • 40歲懂得失去和放下,開啟精彩的人生下半場
    40歲一個好尬的年紀,說老不老,說小不小,有的倒是上有老下有小,人生活著活著目標和希望就全寄託給下一代了。沒有下一代的,突然就感覺不完整了,沒有另一的,男的不挑了,女的反而更不將就了。40歲的男人和女人不同,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3年的報導,男子43歲才能長大,比女性晚11年。所以人們常說男人四十一枝花,所謂的中年危機男人大約在45歲-55歲這十年集中體現。女人40歲,心智大多已經成熟,但身體和心情隨著內分泌,時常出現紊亂狀態。可無論男人還是女人,40歲是我們人生下半場的開端,精彩還是不精彩,就看我們怎麼開啟了。
  • 人生下半場,千萬別矯情
    這是一個開局華麗,風生水起的人生上半場。但是,王維的下半場一開端,就是他人生的滑鐵盧。本來作為新科狀元王維有可預見的大好未來,但是卻在無意中犯了唐玄宗的忌諱,一怒之下將他打發去了地方。去地方就去地方,年少氣盛的王維雖然滿肚子怨憤,可還真沒太拿得罪了皇帝當一回事。他處理起政務也有聲有色,覺得自己在外鍛鍊一下也沒什麼不好的。
  • 畢業生:不僅是一種身份,它的背後還隱藏著焦慮和不安
    畢業季再次來臨,空氣中充斥著畢業生們的焦慮和不安,小說中關於「青春不散場」的浪漫且充滿儀式感的畢業,基本都不會在現實中發生《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主人公本畢業了,父母忙著為他操辦畢業派對
  • 王維:人生下半場,千萬別矯情
    這是一個開局華麗,風生水起的人生上半場。但是,王維的下半場一開端,就是他人生的滑鐵盧。本來作為新科狀元王維有可預見的大好未來,但是卻在無意中犯了唐玄宗的忌諱,一怒之下將他打發去了地方。去地方就去地方,年少氣盛的王維雖然滿肚子怨憤,可還真沒太拿得罪了皇帝當一回事。他處理起政務也有聲有色,覺得自己在外鍛鍊一下也沒什麼不好的。
  •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什麼?
    人生這場比賽,上半場我們拼命的與對手搏鬥,無休無止的熬夜加班,日夜顛倒裡堆積經驗,我們有激情,我們有體力,不怕戰敗爭取勝利,我們拼爹、拼長相、拼教育、拼雙商、拼人脈、甚至拼野心!可是,到了上半場結束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站在某個至高點,甚至品嘗過「財富」的喜悅,但遲早有一天我們會捫心自問:人生不過如此嗎?我們不惜一切追逐的,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下半場也要這樣過嗎?」
  • 男人40:上半場很精彩,下半場很難受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在說我們的人生。人生大概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很精彩,下半場很難受。 人的上半場,就是中年以前,你會發現,你每年都在變得更好。小學中學大學,戀愛結婚買房,找工作領工資,升職加薪,不到35已經是小頭頭了,還有人專門給你拍馬屁,看上去蒸蒸日上。人的下半場很可憐。
  • 全員焦慮有解嗎?資深職業規劃師給出7個公式,還你不焦慮的人生
    40歲~50歲的最大壓力來自於教育和身體健康;50歲以後最大的焦慮來自於健康,而父母贍養問題也在這一年齡段達到最高的關注度。既然避無可避,那我們不如放鬆心態,學會接納焦慮,也不失是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其實面對焦慮,都可以嘗試用二十一天為限,顛覆思維,到行為實踐,給自己養成新的行動路徑。
  • 80後,即將邁入不惑的40歲,人到中年,如何贏在人生下半場
    40歲,人生已到不惑之年,而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負重之年,又有多少人到了這個年紀,再難維持優雅的外在。面對這樣的一個「不惑」之年,80後的網友也紛紛感嘆:10年前我覺得40歲離我很遙遠,怎麼一眨眼就到了,太扎心了!曾經以為四十歲的我會實現三十幾歲的夢想,但事實上即將四十歲的我,卻再也不敢談論夢想。
  • 40歲媽媽和兒子吵架,被氣到跳樓:人生下半場,只拼一件事
    一位40歲的媽媽從14樓跳下,當場身亡。 而原因竟是因為兒子叛逆不讀書,與其發生爭執。 據說,兒子平時學習不好,媽媽為他操了很多心,請家教,上輔導班。 但兒子就是不愛學習,貪玩,成績一直提不上來。
  • 石景山社區學院:收下這三個錦囊,做人生下半場的贏家
    老年教育 收下這三個錦囊 做人生下半場的贏家如何讓老年人在人生下半場繼續成為幸福生活的贏家?石景山老年大學校長送給您三個錦囊。三個錦囊第一個錦囊 人生下半場, 安排一個開學典禮人生下半場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每天接觸的人、需要做的事變了,社會角色、人際關係也變了。面對如此巨大的人生變道,需要我們再「上學」,學習晚年生活的新技能,了解幸福人生的新密碼,掌握面對考驗的新策略。
  • 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
    來到人生的下半場,更是如此。人生到了下半場,拼的是健康。人生下半場,要避免再用賺來的錢買回健康,到頭來一場空。別人賺了半輩子的錢,最後只能拿來買藥看病;在病房住的時間,比在豪宅裡住的時間還久;同齡人爬層樓梯都大喘氣,而你每天還堅持跑步的好習慣;
  • 全職九年的內心話:人生下半場,最怕來不及
    最近這兩年,抱著不過三十斤的孩子沒走幾米遠,我就上氣不接下氣、手腿皆顫;給孩子剪指甲,我就像我的媽媽那樣,還得調整眼睛和手指的距離,因為真心看不清。 人生下半場過得好不好,身體很重要。可是,熬夜已成為習慣,想睡也睡不安穩,體力透支造成的虧空補起來也真難。
  • 人生到了下半場,對手只剩下自己!
    人生的下半場,是為了戰勝自己。人生的上半場,我們披荊斬棘,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豪情萬丈,光芒四射。人生的下半場,我們忽然開始變的孤獨,周圍的對手越來越少,慕然回首,竟然發現我們唯一的對手,竟是自己!畫的主題是:「你永遠不知道跟你玩的是誰!」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跟你玩的人究竟是誰,所以千萬不要看不起和低估任何人。你看到的可能是一點點,而別人其實早已看清你,只是考慮要不要傷害你!所以,每個傲慢的人,要麼被別人不戰而勝,要麼被人卒然一刀。
  • 當你處於人生低谷,迷茫不安時,牢記六字真言,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人這一生,要經歷很多很多的事情,其中有輝煌與榮耀,自然也有挫折和低谷,在人生低谷,難免會覺得迷茫不安,這時,該如何度過呢?具體而言,當你處於人生低谷,感到迷茫不安時,牢記以下六字真言,一切都會豁然開朗,人生會越來越順。
  • 人生到了下半場,要學會擺脫依賴
    今早起晚了,本來還是想著昨晚睡的時候還說我明早一定要早起啊,選擇要去跑步,可能太困了,還是姑媽叫我起來10點多了。起來我就感覺腰有一點點酸,然後也沒有注意太多,照常去上個廁所發現來姨媽了,接著回房間收拾一些東西,全部弄好。
  • 你的不安其實來源於你的「什麼都不幹」
    通過我父親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我深有感觸,原來不安是因為自己的什麼也不幹。恰巧這幾樣他都沒有,每次人生大考的時候他都會緊張感到焦慮不安。其實很多學生都會這樣但是不安也是要分等級的,也是要分點的。不安的來源就是你的不努力,沒有人會為你的人生結果買單!相信在疫情期間很多上不了學的大學生也是這樣吧,馬上就到開學季了很多學生內心都是十分焦慮的。因為自己在家時的懶散導致自己根本就沒正經學過習,回到學校後是不是成績會一落千丈,這個結果不得而知。
  • 【夜讀】《北京女子圖鑑》:人生下半場,拼的是什麼?
    她的人生下半場,是在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北京,她不斷尋找對與錯,不斷探求那屬於自己的幸福,去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生下半場打得漂亮的人,都是憑著心口一個「勇」字跟自己死磕。逆商爆表的人,下半場的人生,才是他們真正的舞臺。 李嘉誠不到15歲就失去了父親,自己還得了肺病,不得不挑起照顧一家老小的重擔。
  • 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這本《創新化生存》分享給你
    書中告訴我們,當今時代最大的焦慮來自於不確定。如何將不安的焦慮轉化為創造的動力,已經成為了現代人自我救贖的必修課。王可越博士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愛默生學院訪問學者,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創新資深導師。
  • 焦慮的「標配」人生
    ,可是現在時間到了,事兒卻還沒完成,她開始焦慮了。對於一個男人來說,30歲之前有車有房有家是標配,40歲之前升級豪華配,而一個有才有華享受生活的男人會被指責為沒出息,窩囊廢,時間久了,連自己都懷疑自己那些才華是否是真實的,最終那些才華被掩埋了起來。
  • 40歲女人,怎麼樣才能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
    40歲女人,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孩子,孝順父母,面對的更多是焦慮和危機。更扎心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明顯的已經感覺到心理和身體的各個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 卻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我同意芳芳的看法,女人到了40歲,的確各方面都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