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考上名牌大學,20歲談戀愛,25歲結婚,28歲生孩子,30歲有房有車,35歲換房換車......
挽著男(女)朋友捧著爆米花,靠在對方的肩頭看著電影;
爸爸騎著二八大梁自行車,媽媽坐在後座,孩子在大梁上,爸爸穿著粗氣累並幸福著,媽媽和孩子做到腿麻依然哼著歌;
孩子聽話,學習優秀,愛唱愛跳,愛寫愛畫,講禮貌,識大體;
......
前幾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提到自己近期對懷孕不成功這件事情煩惱無比,究其原因,因為她早年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比如26歲要結婚、28歲要生孩子等等,可是現在時間到了,事兒卻還沒完成,她開始焦慮了。
在中國人的意識中,每個人生階段,都會存在一個「標配」的人,迫切成為這個「標準件」,是多數人焦慮的根本原因所在。即使自己沒有明確的給自己定計劃,也有一群人給其制定出一個又一個完美的人生計劃。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到年齡結婚,到年齡生孩子,相夫教子,這個標配即使到了這個女人半邊天的時代裡,人們的意識裡還是沒有改變。一個女人如果專注於事業而忽視了這一系列女人的標配,陪伴她的就總是寂寥,她總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對於一個男人來說,30歲之前有車有房有家是標配,40歲之前升級豪華配,而一個有才有華享受生活的男人會被指責為沒出息,窩囊廢,時間久了,連自己都懷疑自己那些才華是否是真實的,最終那些才華被掩埋了起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調皮搗蛋,不愛學習,再加上一些其他小毛病,就一定會被大人判定為「殘次品」,孩子自己也會慢慢覺得自己是個「非達標產品」,自信心受到劇烈打擊,最後淪為破罐子破摔。
同性戀,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好像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放置它,被棄之著,也同時被接納著。在大家眼裡他們是「異形件」,他們背離著「標配件」的生產線,比起大多數人,他們要面對更多自身的未知,更多他人的側目和不理解,包括家人和朋友。
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大多都很有「能量」,他們熱愛生活,努力工作,拼命去實現自己的夢……他們很了不起,也許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能量,才會有勇氣去用盡生命的全部力氣對抗「標配」,找尋和享受自己的幸福。
幾年前,我告別了別人眼中朝九晚五的標配生活,成為了無規則的自由工作者。脫離了軌道,讓我不知所措,被深深的焦慮纏繞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沉浸在如何對抗失敗人生的焦慮中。
那期間,無意中在跟一個做心理專業的朋友聊天,得知他本科學的是武術專業。我就問他,為什麼大學選擇武術專業,他的回答是「好玩啊」,我有點驚訝這樣一個答案。在我的生活圈子裡,選擇專業不都是要考慮就業的嘛。後來,我請他給學員做一次心理專業的專題演講,我很緊張的跟他溝通各種細節,而他卻說「就當玩就好」。奇怪的是,學生們對他「玩」出來的專題演講評價很高。玩?他是怎麼把專業「玩」這麼好的?
後來我發現,「玩」這個詞會時常在我的腦袋裡閃現,隨之,我的焦慮也不知不覺消失了。「玩」和嚴謹、專業並不衝突,「玩」也是可以很專業,但是「玩」出來的人生跟標配人生很不一樣,「玩」出來的人生很快樂!
人生又不是賭博,不是輸就是贏,它是一場旅行,用輸贏定義人生過於乏味和焦慮了。哪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這註定了我們每個人選擇的人生軌跡就會是不同的。
把人生過成了「標準答案」,成為了庸俗的「大多數」,這樣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只是有些無趣罷了。
儘自己最大的努力,一點點的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去享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如此,才算不算辜負歲月。
值得一過的人生,一定不是「標配人生」,而是「私人訂製」!
你,現在追逐的那個「標配」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