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媽媽的"標配"?不存在的

2020-10-29 行走安徽

媽媽們的焦慮似乎是天生的。

不過導致媽媽焦慮的原因,十有八九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既要努力工作存夠孩子的教育積金,又要具體到成長的方方面面,也難怪媽媽們時常焦頭爛額。

文化與藝術、飲食與運動、談吐與處事,教育上從來不存在小事。所以放眼望去,引發媽媽們焦慮的原因可不少呢,媽媽們的焦慮症也不盡相同。

勸學症

病情定義:堅信學習是孩子的第一要義,恨子不愛學,因此總是需要苦口婆心地勸誡小孩學習的重要性。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堅決與老師站在統一戰線。

症狀:1、大部分時候情緒穩定,接到老師電話時習慣性道歉;

2、 只要看到孩子沉迷玩樂,嘆氣搖頭,擼擼袖子去管教;

3、 樂忠於為孩子買各種輔導書,每次考試比孩子還緊張;

4、看到各種生活落魄的場景都會分享給自己的小孩,並告訴他這就是不 讀書的下場。總結:家有"視讀書為豺狼虎豹"的小孩,對媽媽來說想必十分頭疼,職場上雷厲風行的那一套遇到自家小孩也只能化為繞指柔。換個角度思考,媽媽們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是否一味地"以成績論英雄"?人生路漫漫,比起學到的知識,不懈的學習精神更加可貴。媽媽們應該學會因勢利導,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強壓孩子的學科成績。


勸食症

病情定義:如果不是飢餓難耐,在吃飯的時候,大多數小孩都不會專心。不過,吃零食的話他們倒是無比積極。對這些小孩而言,零食才是喜聞樂見的香甜美味。身為他們的媽媽,勸食就成了每日最主要的焦慮來源,嚴重的還會演變成焦躁。

症狀:1、 永遠無法愉快地吃完一餐飯,看到孩子一粒米兩粒米地吃飯就忍不住白眼;

2、 習慣藏起家裡的零食,但總能被發現,看到孩子吃零食就開始窩火;

3、 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就會覺得是吃太多零食的原因。總結:小孩不愛吃飯但偏愛零食估計是絕大多數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過媽媽們也別把孩子的健康問題都怪罪給零食飲料。例如,許多父母都認為喝汽水會影響骨骼的生長,但這二者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促進青少年的骨骼健康,一方面在於充分的鈣和維生素,另一方面在於一定的體育運動。[footnoteRef:0]有度有快樂,事實上,提供適當的零食,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0: 果殼網《喝可樂對骨骼有那些影響?骨骼不健康要從根治起》]


防落後症


病情定義:"贏在起跑線上"是眾多媽媽的教育信條,學校是不是雙語教學、芭蕾或鋼琴的級數、交往的朋友是否足夠優秀......這些問題始終伴隨著媽媽,不僅如此,還有揮之不去的學區房更是壓在媽媽心頭的重擔。如此一來,媽媽想不焦慮都難。

症狀:1、自己沒有藝術細胞沒關係,但小孩必須精通各類才藝;

2、 孩子的寒暑假是媽媽最忙碌的時候,各類補習班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3、 為了小孩能進某某名校,將購買該區域的學區房作為目標;

4、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即使經濟上超負荷也在所不惜。

總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究竟是教育名言還是教育陷阱,還有待商榷。為了孩子能夠超越他人,媽媽們一刻都不敢耽誤,勞心勞力的同時也未必適合孩子的成長。其實,教育不應該是為了彌補父母的個人缺憾或滿足父母的個人期待。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們應該仔細觀察,循善引導,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自己的成長環境,這一切的意義遠大過於給孩子所謂"最好的"。


什麼是好的教育?在主流價值的裹挾下,教育開始變成了一個個具象的標籤。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每個媽媽對於自家小孩的期待,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事業順利甚至成龍成鳳。資深的教育公益人士梁曉燕老師認為,好的教育的本質在於是否提供了足夠多的可能與選擇性。教育成本、教育環境固然不可忽略,但尊重個體的意志,在正確的引導下讓其野蠻生長、自由盛放,或許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方式。

相關焦點

  • 焦慮的「標配」人生
    挽著男(女)朋友捧著爆米花,靠在對方的肩頭看著電影;爸爸騎著二八大梁自行車,媽媽坐在後座,孩子在大梁上,爸爸穿著粗氣累並幸福著,媽媽和孩子做到腿麻依然哼著歌;孩子聽話,學習優秀,愛唱愛跳,愛寫愛畫,講禮貌,識大體;......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很多家長自己的工作不如意時,不會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孩身上,所以小孩考不好時,媽媽的「理想化投射」也就自然破滅了:「孩子沒考好,我真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 天底下有不焦慮的媽媽嗎?
    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那是小兔無法理解的生活,讀的過程並不舒坦,但這恰恰是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吧。更特別的是,作者既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者,這種二合一的身份和角度,以及作者從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的角度給出的探討。
  • 焦慮的媽媽們
    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當媽的育兒焦慮普遍是不存在的。這樣說,就會有小可愛反駁,說古代那些搞科舉、教神童的也很焦慮啊。是的,那種也確實很焦慮,熊秉真書裡就列過數據,說明隨著朝代推進,兒童的啟蒙年齡在逐漸減小。
  • 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特別是孩子開始成為一名小學生時,那種無形的焦慮,如影相隨。倘若孩子是學霸,焦慮孩子會不會驕傲。毛澤東說過,驕傲使人落後。倘若孩子暫時是一個「學渣」,又焦慮孩子怎樣才能跟上大部隊,何時才能跟上大部隊。
  • 「月薪3萬,養不起一個孩子」:別讓「標配」,綁架了你的生活
    於是,生了孩子的,喊著養不起,沒生的,也產生了育兒畏懼心理,思慮再三,還是丁克吧 …… 之前一位廣州媽媽寫了一篇《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傳遍了整個朋友圈。
  • 焦慮的媽媽養出焦慮的孩子:給焦慮媽媽的3個心法
    正當我沉浸在思緒裡時,被一位媽媽的喊叫聲嚇得我差點從凳子上跳起來。你能想像當你全身心投入到思考某件事時,突然被一種聲音給意外炸開,讓你緩都緩不過來的那種害怕感吧。有人說,中國的家庭等於,缺席的父親加上焦慮的母親再加上失控的孩子。先不討論爸爸缺不缺席,但女性在育兒角色裡的「焦慮」,可以說過尤而不及。可以想像,當媽媽們知道懷孕的那刻起,焦慮就已經如影子一樣,時刻跟隨左右。
  • 不完美媽媽:我是一個愛焦慮又沒有預判力的媽媽!
    2003年的春天,我升級為一名新手寶媽,那一年也是非典爆發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產前太焦慮,到寶寶出生後,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變得特別差,很多人都說我是一孕傻三年,當時,我想兩三年以後記憶力應該可以恢復,可是就在寶寶一百天的時候,媽媽又重病入院,我一度陷入極度焦慮之中,寶寶的日常照料,媽媽患病不能自理
  • 全職媽媽,如何才能不焦慮?
    02以上種種,使得全職媽媽們越來越焦慮。03全職媽媽們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不焦慮呢。我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可以幫助正在焦慮的你。一,調整自己的心態,忘掉以前和未來,先把握好當下,才能展望未來。想要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每天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自己。孩子入睡時,不要總是忙家務。地一天不拖,桌子一天不擦也影響不了什麼。省出時間來為自己泡杯茶,敷個面膜,做做健身運動。
  • 小學六年級達到大學英語專四隻能算「標配」?焦慮蔓延加劇英語考級...
    漫畫:曹一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舒靜、鄭天虹)1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小學六年級達到大學英語專四隻能算「標配」?焦慮蔓延加劇英語考級「通貨膨脹」》的報導。「KET、PET出成績了!」11月15日,有人在親子群裡甩出這句話,立即濺起一片「水花」。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做不焦慮的媽媽,養快樂的孩子
    昨天迎來了《真實故事的力量》欄目的第五期,這期講述那些孕育生命的偉大媽媽們在各種育兒教育理念百花齊放的今天而不知所措,而焦慮不安,從而尋求更多自我的反思和成長。用我的視角帶你一起走進這些偉大媽媽的世界!聆聽她們的焦慮,聆聽她們的化解之道。
  • 孕媽媽焦慮、心情起伏大、睡不著?可能是這個原因
    很多女性懷孕時期會經歷孕吐、心情起伏大、睡不著……,進而會產生焦慮、傷心、害怕等消極情緒,如果負面情緒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排解,很可能會發展成產前抑鬱。下面谷嘛嘛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產前抑鬱到底是什麼?產前抑鬱是什麼?
  •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2016-01-25 17:50: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相信許多獨自帶娃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想做點自己的事把寶寶暫時放在一邊時,寶寶的眼神和注意力會一直跟著你的身體移動,如果媽媽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視線,那寶寶就會嚎啕大哭,哭得你心慌意亂,再也無心手頭上的工作,有時候連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都覺得無比困難。
  • 寶寶纏著媽媽不上學,是「分離焦慮」的反映,學會三招輕鬆化解
    小劉剛休完產假上班不久,女兒剛七個月大,每天小劉上班孩子都要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場,不願跟媽媽分開。無奈,現在小劉每天早上都是讓奶奶把孩子帶到臥室玩耍,然後自己輕手輕腳地出門,不敢讓門發出一點響聲。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與孩子分開的時候,在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抱著父母不撒手,或者大聲哭鬧來表達不滿的情緒,這種狀態在兒童教育中被稱作是"分離焦慮"。
  • 所謂「標配」,奴役了多少成年人
    來源:國館(ID: guoguan5000)他認識一個小夥子,因為媽媽做生意莽撞虧了錢,每個月都要幫著媽媽去還外債。就是這樣一個經濟情況,小夥子花起錢來一點都不含糊。有一次,直接花了1萬多塊錢買了一件風衣。當時,竇文濤知道價格後都吃了一驚。
  • 海澱家長和順義媽媽的雞娃史,一場父母的集體焦慮,如何破解困局
    聽得出來,這是兩個「誇張」的存在。我就好奇,這位徐媽媽能寒假讓一年級兒子做出將近400套試卷,還能有什麼樣的家長比她更「誇張」。目標:將孩子培養進清華北大特點:1、父母界的學霸海澱媽媽幾乎都稱得上才女,清北畢業,研究生學歷,屬於這幫老母親的標配。
  • 如何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媽媽是這樣做的
    因為上學期經歷了還蠻嚴重的分離焦慮,所以這學期開學,我還是會有一些擔憂。弟弟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早上不讓我上班,或者要求我帶他去上班,總之就是不想去幼兒園。我會去共情他、向他表達愛、擁抱等等,像上學期一樣,打算陪他一起慢慢度過這個階段。
  • 有個不焦慮的媽媽,是孩子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快節奏的生活中,焦慮似乎成了每一位媽媽的通病,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2017年有這麼一個大數據報告:80後媽媽以平均67.3的焦慮指數,擊敗了70、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群媽媽。《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家的客廳裡竟然完全沒有家具,每次全家人吃飯都是坐在地上吃,問其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家具會磕到她的孩子們!
  • 誰來拯救媽媽的焦慮
    然而,真正想哭的,是比這嚴重得多的「媽媽型焦慮」。「坐月子的時候,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三十而已》裡的顧佳,觀眾眼中又爽又颯的全能女神,就是典型的焦慮型媽媽。如果有得選,誰不想像鍾曉彤一樣每天刷刷劇,懷孕了就可以不考慮職場晉升,跟媽媽在一個城市還可以經常回家呢?顧佳把兒子從反鎖的房間裡抱出來,笑著讓他等一下,回頭像瘋了一樣拽著肇事者進臥室的時候,我是看哭了的。心疼顧佳,源於感同身受。焦慮,是媽媽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