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的焦慮似乎是天生的。
不過導致媽媽焦慮的原因,十有八九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既要努力工作存夠孩子的教育積金,又要具體到成長的方方面面,也難怪媽媽們時常焦頭爛額。
文化與藝術、飲食與運動、談吐與處事,教育上從來不存在小事。所以放眼望去,引發媽媽們焦慮的原因可不少呢,媽媽們的焦慮症也不盡相同。
勸學症
病情定義:堅信學習是孩子的第一要義,恨子不愛學,因此總是需要苦口婆心地勸誡小孩學習的重要性。從小學到中學甚至大學,無時無刻不在監督孩子的學習情況,堅決與老師站在統一戰線。
症狀:1、大部分時候情緒穩定,接到老師電話時習慣性道歉;
2、 只要看到孩子沉迷玩樂,嘆氣搖頭,擼擼袖子去管教;
3、 樂忠於為孩子買各種輔導書,每次考試比孩子還緊張;
4、看到各種生活落魄的場景都會分享給自己的小孩,並告訴他這就是不 讀書的下場。總結:家有"視讀書為豺狼虎豹"的小孩,對媽媽來說想必十分頭疼,職場上雷厲風行的那一套遇到自家小孩也只能化為繞指柔。換個角度思考,媽媽們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是否一味地"以成績論英雄"?人生路漫漫,比起學到的知識,不懈的學習精神更加可貴。媽媽們應該學會因勢利導,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強壓孩子的學科成績。
勸食症
病情定義:如果不是飢餓難耐,在吃飯的時候,大多數小孩都不會專心。不過,吃零食的話他們倒是無比積極。對這些小孩而言,零食才是喜聞樂見的香甜美味。身為他們的媽媽,勸食就成了每日最主要的焦慮來源,嚴重的還會演變成焦躁。
症狀:1、 永遠無法愉快地吃完一餐飯,看到孩子一粒米兩粒米地吃飯就忍不住白眼;
2、 習慣藏起家裡的零食,但總能被發現,看到孩子吃零食就開始窩火;
3、 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就會覺得是吃太多零食的原因。總結:小孩不愛吃飯但偏愛零食估計是絕大多數媽媽都會遇到的問題,不過媽媽們也別把孩子的健康問題都怪罪給零食飲料。例如,許多父母都認為喝汽水會影響骨骼的生長,但這二者並沒有直接的聯繫。促進青少年的骨骼健康,一方面在於充分的鈣和維生素,另一方面在於一定的體育運動。[footnoteRef:0]有度有快樂,事實上,提供適當的零食,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0: 果殼網《喝可樂對骨骼有那些影響?骨骼不健康要從根治起》]
防落後症
病情定義:"贏在起跑線上"是眾多媽媽的教育信條,學校是不是雙語教學、芭蕾或鋼琴的級數、交往的朋友是否足夠優秀......這些問題始終伴隨著媽媽,不僅如此,還有揮之不去的學區房更是壓在媽媽心頭的重擔。如此一來,媽媽想不焦慮都難。
症狀:1、自己沒有藝術細胞沒關係,但小孩必須精通各類才藝;
2、 孩子的寒暑假是媽媽最忙碌的時候,各類補習班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
3、 為了小孩能進某某名校,將購買該區域的學區房作為目標;
4、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即使經濟上超負荷也在所不惜。
總結:"贏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究竟是教育名言還是教育陷阱,還有待商榷。為了孩子能夠超越他人,媽媽們一刻都不敢耽誤,勞心勞力的同時也未必適合孩子的成長。其實,教育不應該是為了彌補父母的個人缺憾或滿足父母的個人期待。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們應該仔細觀察,循善引導,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自己的成長環境,這一切的意義遠大過於給孩子所謂"最好的"。
什麼是好的教育?在主流價值的裹挾下,教育開始變成了一個個具象的標籤。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每個媽媽對於自家小孩的期待,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事業順利甚至成龍成鳳。資深的教育公益人士梁曉燕老師認為,好的教育的本質在於是否提供了足夠多的可能與選擇性。教育成本、教育環境固然不可忽略,但尊重個體的意志,在正確的引導下讓其野蠻生長、自由盛放,或許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