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有不焦慮的媽媽嗎?

2020-10-11 月野小小兔來晚了

《三十而已》中童謠飾演的顧佳,為了讓兒子能夠起點比別人高一點,讀一所不錯的幼兒園,貸款換房,費勁心思準備面試、託關係,小心翼翼地討好關係人,還是那句老話「當媽不易」啊!她在劇中的角色也說:「這是當媽的修行」。

種種情形讓我想到一本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

那是小兔無法理解的生活,讀的過程並不舒坦,但這恰恰是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吧。

更特別的是,作者既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者,這種二合一的身份和角度,以及作者從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的角度給出的探討。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童年」,也為了遠離9·11事件的遺址,作者和她的先生決定搬到上東區。自此,她掉入了曼哈頓媽媽的世界,開始了她的徵途。

上東區,作為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在作者看來,是一個自成一格的世界。

上東區的小孩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富裕家庭流行的度假地)度假。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三歲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

上東區的貴婦更是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

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她們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還要學會尋求「內線交易」,同時管理好管家與傭人。

總之,你能想到的最奢侈的生活,她們都擁有了。而物質的足夠富裕帶給小孩和媽媽的究竟是什麼呢?

在作者的書中,我看到的是環環相扣的焦慮。

物質的足夠富裕和母職的意識強化,貴婦們不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只需要養出「成功」的孩子,從丈夫那裡領取「年終獎」即可。

沒有經濟來源的貴婦只能仰仗丈夫的寵愛和孩子的「成功」,才能讓她們在那個重視榮譽與恥辱的文化裡,不至於丟臉。甚至媽咪焦不焦慮、生活質量好不好,要看碰到什麼樣的保姆,因為他們照顧著家中最脆弱的成員,這讓他們手中大權獨攬。

在實行「密集育兒」這樣的模範育兒方式的同時,還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處,一個是說有種針,可以讓整隻腳或者只有一部分的腳沒感覺的針,然後你就可以一整晚穿著痛死人的高跟鞋;還有一處是夏衣冬穿、冬衣夏穿的事,以前一直無法理解,看了書才明白,這與時尚無關,重點是要比別人先穿,這樣接下來再有人穿都是在學她了。

好吧,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不僅如此,媽咪們還要為小孩尋找玩伴。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層,而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階層令人焦慮,隨時可能變動,導致母親必須嚴格把關誰才是可以來往的人,同時也讓他們到處哀求加入團體。

種種壓力下,一個小小的不完美,都會讓你感到一股巨大的無力感,讓你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一旦錢多到不怕生病、不會餓肚子之後,錢買不到快樂,而且也絕對無法讓你免於焦慮。事實上,錢越多的人,似乎煩惱也越多。」作者說,這句西方的古老諺語說的是有道理的。

然而現實是,自認是參與式觀察者的作者,卻也沒能免於「入境隨俗」。

讓她進入新世界的臨門一腳就是充滿魔力的鉑金包。鉑金包助她融入了她想被接納的圈子,當然主要還是依靠她不懈的社交努力,而意外地高齡流產讓她獲得了更多關注,她因而擁有了一群上東區的姐妹。

更讓人開心的是,她拿起了然後又放下了,放下了那求而不得的痛苦。

「我不希望孩子以為生活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精彩片段,不希望他們把標準定得太高,再也無法享受粗茶淡飯。」

「我不是善良的小天使,不會把族人描述成一群很美好的人,不過現在我碰到其他媽媽對我視而不見,或是態度很差、出言嘲諷、故意要跟我比的時候,有了過去的經驗,現在我知道在她們糟糕的外表下,可能有著不一樣的一面,而且有一天,她們也可能看見不一樣的我。」

最終,作者的兒子沒有在上東區讀書。箇中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我只知道,扉頁上那句話寫得沒錯,「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身為一個無法避免焦慮的母親,我只想通過不斷地調整自己,把這種焦慮對寶貝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她在love&peace 的環境下成長,重要的是擁有無論何種境況下都可以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與心境。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特別是孩子開始成為一名小學生時,那種無形的焦慮,如影相隨。倘若孩子是學霸,焦慮孩子會不會驕傲。毛澤東說過,驕傲使人落後。倘若孩子暫時是一個「學渣」,又焦慮孩子怎樣才能跟上大部隊,何時才能跟上大部隊。
  • 焦慮的媽媽養出焦慮的孩子:給焦慮媽媽的3個心法
    有人說,中國的家庭等於,缺席的父親加上焦慮的母親再加上失控的孩子。先不討論爸爸缺不缺席,但女性在育兒角色裡的「焦慮」,可以說過尤而不及。可以想像,當媽媽們知道懷孕的那刻起,焦慮就已經如影子一樣,時刻跟隨左右。特別是第一次懷孕的媽媽,會顯得更加隆重。畢竟,這可是媽媽的第一個寶寶,必須得保護好他才行。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隆重」。
  • 有一種笑話,叫做天底下無不是的父母
    賀子秋的媽媽賀梅假借相親的名義,考察了一下李海潮的人品,就把賀子秋丟給了李海潮照顧,一走就是十幾年;凌霄的媽媽陳婷因為自己的疏忽害死了女兒,卻為了逃避內心裡的愧疚感把責任推卸到凌霄和凌和平身上,讓人看著火大;更氣人的是,在賀子秋高考前夕,他的生父趙華光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使用一些不入流的手段逼迫賀子秋外出留學,導致賀子秋不得不離開李爸和李尖尖九年之久
  • 有一種焦慮叫做「媽媽焦慮」
    像這樣奶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好多天了,前段時間,我特別焦慮,甚至不止一次為此流淚,我擔心我的乳汁供應達不到寶寶現在的生長需求。我忍著疼痛,請催乳師給我做了按摩,同時輔助食療和藥療,感覺產奶量有所增加。而現在,我的奶水是夠了,但寶寶似乎對母乳不感興趣,純粹喝著玩。
  • 有個不焦慮的媽媽,是孩子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快節奏的生活中,焦慮似乎成了每一位媽媽的通病,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2017年有這麼一個大數據報告:80後媽媽以平均67.3的焦慮指數,擊敗了70、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群媽媽。《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家的客廳裡竟然完全沒有家具,每次全家人吃飯都是坐在地上吃,問其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家具會磕到她的孩子們!
  • 二胎媽媽比一胎媽媽,焦慮的點真的不一樣,看看你都經歷過嗎?
    好朋友意外懷孕了,相當於無意中做了二胎媽媽,跟我聊天的時候,也在感嘆,「以前我也想過生二胎,可是一想到懷頭胎時的種種,就立馬打退堂鼓了,意外懷孕也有好處,省去了很多焦慮,這次是迫不得已做了選擇,只能咬牙繼續了」,可能跟好朋友一樣想法的寶媽不在少數,一提到生二胎,首先就是頭大,她們面臨的種種焦慮
  • 焦慮是媽媽的"標配"?不存在的
    媽媽們的焦慮似乎是天生的。既要努力工作存夠孩子的教育積金,又要具體到成長的方方面面,也難怪媽媽們時常焦頭爛額。文化與藝術、飲食與運動、談吐與處事,教育上從來不存在小事。所以放眼望去,引發媽媽們焦慮的原因可不少呢,媽媽們的焦慮症也不盡相同。
  • 媽媽手裡有書,心中才能不焦慮
    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恭喜你成功晉級,成為一位媽媽!都說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就算一位弱女子,也能「為母則剛」!然而,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當媽媽。面對那麼弱小的生命,很多媽媽難免焦慮。孩子不好好睡覺怎麼辦?孩子不吃奶怎麼辦?孩子總是哭怎麼辦?……面對這麼多的「怎麼辦?」你會怎麼選擇?是聽信老人的帶娃經驗,還是憑自己的直覺養娃?用心的媽媽會發現,這兩種方法都不科學。我的孩子快3歲了,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踩了很多「坑」。幸好,在我和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各方面表現優秀。
  • 焦慮的媽媽們
    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產生之前,當媽的育兒焦慮普遍是不存在的。這樣說,就會有小可愛反駁,說古代那些搞科舉、教神童的也很焦慮啊。是的,那種也確實很焦慮,熊秉真書裡就列過數據,說明隨著朝代推進,兒童的啟蒙年齡在逐漸減小。
  • 做不焦慮的媽媽,養快樂的孩子
    只是有一點,我沒有想到,參加這期的活動,更多的是全職媽媽或者剛脫離工作沒做多久的全職的媽媽,也有一位是準備離職而即將成為全職媽媽。為什麼一位位都很年輕的媽媽們,都選擇了全職媽媽這條路呢?是什麼「魔力」讓她們願意放棄自己的個人發展?
  • 你有成年人的分離焦慮嗎?
    有沒有遇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情況: 一個嬰兒才看到媽媽離開視線時,就會表現得不安,甚至哭泣,任誰的安撫都沒用,直到媽媽再次出現; 在小孩子第一次進什麼幼兒園的時候,家人離開時,TA會立馬表現出不配合,要回家大哭大鬧...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很多家長自己的工作不如意時,不會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小孩身上,所以小孩考不好時,媽媽的「理想化投射」也就自然破滅了:「孩子沒考好,我真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 《三十而已》中的焦慮媽媽
    顧佳手撕林有有但是,劇中有一個現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焦慮的媽媽。教育拼媽常常會導致兩種結果:父親缺位,母親焦慮。研究表明,母親普遍感受到巨大的教育壓力,甚至因此焦慮、抑鬱。在一次訪談中,我遇到了不同類型的媽媽:全職帶娃的,一邊工作一邊帶娃的,準備辭職帶娃的。她們都反饋了1個問題:爸爸參與的太少了 。一名四年級孩子的媽媽說,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出差,一個月回來一次。
  • 焦慮的媽媽
    有人說中國式家庭=喪偶式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作為媽媽,你焦慮嗎?於是我的娃就開始跟不上老師的進度,這種情況會不斷惡性循環,他自己也會變得自卑起來,他考不上好的中學,進不了好的大學,甚至沒有能力考上大學,那他的一生要怎樣度過呢……所以我要加入雞血媽媽團嗎?
  • 全職媽媽,如何才能不焦慮?
    每天應對孩子的各種需求都焦頭爛額,哪裡有心思顧忌丈夫的心情。長期的疏忽也導致夫妻間的關係越來越淡然。03全職媽媽們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不焦慮呢。我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可以幫助正在焦慮的你。一,調整自己的心態,忘掉以前和未來,先把握好當下,才能展望未來。想要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每天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自己。孩子入睡時,不要總是忙家務。地一天不拖,桌子一天不擦也影響不了什麼。省出時間來為自己泡杯茶,敷個面膜,做做健身運動。
  • 新生入園,不哭的孩子不焦慮嗎
    每年9月份是幼兒園新生入園時間,而剛入園的新生大都避免不了哭鬧的情況。哭鬧讓幼兒無法正常活動,同時也會讓教師感到無力。只有解決幼兒哭鬧的問題,教師才能更好地組織日常活動。所以,新生入園期間,教師都會更多地關注哭鬧的孩子。那麼,那些看起來平靜的孩子呢?他們就不焦慮嗎?事實並非如此。我的女兒第一天入園,她在進門時很小聲地說了一句:「老師早上好!」然後進入教室洗手、吃早餐。
  •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2016-01-25 17:50: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相信許多獨自帶娃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想做點自己的事把寶寶暫時放在一邊時,寶寶的眼神和注意力會一直跟著你的身體移動,如果媽媽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視線,那寶寶就會嚎啕大哭,哭得你心慌意亂,再也無心手頭上的工作,有時候連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都覺得無比困難。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爸爸媽媽你焦慮嗎?
    大家好,你們是否擔心孩子在學校不適應,是否擔心學習跟不上,是否擔心孩子壓力大出現心理問題······,怎樣讓孩子在學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一天能獨自展翅翱翔,爸爸媽媽一定想盡辦法,特別是媽媽操碎了心吧。
  • 育兒焦慮導致流鼻血、心悸,暖心網友:與孩子一起往前邁步!
    有很多新手媽媽,在孩子出生後,會出現焦慮甚至抑鬱的現象,無法與身旁的人訴說,多數人選擇咬牙苦撐,導致育兒壓力沒有出口。很多媽媽生完孩子會藉助產假,在家調養身體、照顧寶寶,更有些甚至為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而辭掉工作當起全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