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中童謠飾演的顧佳,為了讓兒子能夠起點比別人高一點,讀一所不錯的幼兒園,貸款換房,費勁心思準備面試、託關係,小心翼翼地討好關係人,還是那句老話「當媽不易」啊!她在劇中的角色也說:「這是當媽的修行」。
種種情形讓我想到一本書《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
那是小兔無法理解的生活,讀的過程並不舒坦,但這恰恰是這本書存在的意義吧。
更特別的是,作者既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者,這種二合一的身份和角度,以及作者從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的角度給出的探討。
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童年」,也為了遠離9·11事件的遺址,作者和她的先生決定搬到上東區。自此,她掉入了曼哈頓媽媽的世界,開始了她的徵途。
上東區,作為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在作者看來,是一個自成一格的世界。
上東區的小孩平日出入有司機、保姆陪同,還會搭乘直升機到漢普頓(富裕家庭流行的度假地)度假。兩歲大的孩子,必須上「正確」的音樂課程;三歲就得請家教,準備迎接幼兒園的入學考與面試;四歲,不會遊戲的孩子得請遊戲顧問。他們不會玩,因為他們有太多「加強班」要上。
上東區的貴婦更是個個都經過千錘百鍊的考驗:
除了搬進社區要面試,孩子入學要考試,她們的身材更不容許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她們用盡一切手段,追求幾乎不可能買到的奢侈品;還要學會尋求「內線交易」,同時管理好管家與傭人。
總之,你能想到的最奢侈的生活,她們都擁有了。而物質的足夠富裕帶給小孩和媽媽的究竟是什麼呢?
在作者的書中,我看到的是環環相扣的焦慮。
物質的足夠富裕和母職的意識強化,貴婦們不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只需要養出「成功」的孩子,從丈夫那裡領取「年終獎」即可。
沒有經濟來源的貴婦只能仰仗丈夫的寵愛和孩子的「成功」,才能讓她們在那個重視榮譽與恥辱的文化裡,不至於丟臉。甚至媽咪焦不焦慮、生活質量好不好,要看碰到什麼樣的保姆,因為他們照顧著家中最脆弱的成員,這讓他們手中大權獨攬。
在實行「密集育兒」這樣的模範育兒方式的同時,還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處,一個是說有種針,可以讓整隻腳或者只有一部分的腳沒感覺的針,然後你就可以一整晚穿著痛死人的高跟鞋;還有一處是夏衣冬穿、冬衣夏穿的事,以前一直無法理解,看了書才明白,這與時尚無關,重點是要比別人先穿,這樣接下來再有人穿都是在學她了。
好吧,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不僅如此,媽咪們還要為小孩尋找玩伴。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可以決定你的階層,而如果你地位低下,你天真可愛的孩子也會地位低下。
階層令人焦慮,隨時可能變動,導致母親必須嚴格把關誰才是可以來往的人,同時也讓他們到處哀求加入團體。
種種壓力下,一個小小的不完美,都會讓你感到一股巨大的無力感,讓你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一旦錢多到不怕生病、不會餓肚子之後,錢買不到快樂,而且也絕對無法讓你免於焦慮。事實上,錢越多的人,似乎煩惱也越多。」作者說,這句西方的古老諺語說的是有道理的。
然而現實是,自認是參與式觀察者的作者,卻也沒能免於「入境隨俗」。
讓她進入新世界的臨門一腳就是充滿魔力的鉑金包。鉑金包助她融入了她想被接納的圈子,當然主要還是依靠她不懈的社交努力,而意外地高齡流產讓她獲得了更多關注,她因而擁有了一群上東區的姐妹。
更讓人開心的是,她拿起了然後又放下了,放下了那求而不得的痛苦。
「我不希望孩子以為生活是一個接著一個的精彩片段,不希望他們把標準定得太高,再也無法享受粗茶淡飯。」
「我不是善良的小天使,不會把族人描述成一群很美好的人,不過現在我碰到其他媽媽對我視而不見,或是態度很差、出言嘲諷、故意要跟我比的時候,有了過去的經驗,現在我知道在她們糟糕的外表下,可能有著不一樣的一面,而且有一天,她們也可能看見不一樣的我。」
最終,作者的兒子沒有在上東區讀書。箇中原因,我們無從得知。
我只知道,扉頁上那句話寫得沒錯,「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身為一個無法避免焦慮的母親,我只想通過不斷地調整自己,把這種焦慮對寶貝的影響降到最低,讓她在love&peace 的環境下成長,重要的是擁有無論何種境況下都可以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與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