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焦慮叫做「媽媽焦慮」

2020-08-13 alltheway

今天是寶寶出生的第26天,從今天上午開始一直到下午3點多,寶寶一直哼哼唧唧,把手伸到嘴裡,張大嘴巴到處搜尋,她給我傳遞的信號就是想要喝奶。而當我把乳頭伸到寶寶嘴裡時,卻不知道什麼原因,寶寶吃兩口就停下來,一直把乳頭含在嘴裡,有時她把我的乳頭吐出來又含進去,有時狠狠地咬住我的乳頭,有時她含著乳頭好像睡著了,而當我試圖把乳頭從寶寶嘴裡拔出來的時候,她又突然極力反抗,把我的乳頭緊緊咬住。我再用力拔出來,寶寶馬上醒了,哭鬧不止。

像這樣奶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好多天了,前段時間,我特別焦慮,甚至不止一次為此流淚,我擔心我的乳汁供應達不到寶寶現在的生長需求。我忍著疼痛,請催乳師給我做了按摩,同時輔助食療和藥療,感覺產奶量有所增加。而現在,我的奶水是夠了,但寶寶似乎對母乳不感興趣,純粹喝著玩。老公和我一樣,又急又氣又後悔,後悔前幾次不該給寶寶用奶瓶喝奶,因為奶瓶喝起來不需要用力,以至於寶寶變得懶惰,不再想費力吸吮媽媽的母乳,氣寶寶太鬧騰了,有時甚至想把她丟到一邊,任她哭個沒完,同時我們也非常著急害怕,害怕她吃不到足夠多的乳汁影響到生長發育。

這段時間,寶寶緊緊含著我的乳頭,每天要來來回回折騰好幾個小時才睡著。在寶寶休息的時候,我才終於能夠抽出些時間看下手機,搜索學習有關新生兒生長發育知識。通過學習,我了解了有關於新生兒猛長期的具體表現:奶水需求量突然增大、睡眠倒退、脾氣變得暴躁,而我們家的寶寶正好符合以上所有症狀。關於寶寶一直含著媽媽的乳頭,我也找到了原因,其實飢餓不是寶寶想要含著乳頭的唯一原因,可能是寶寶喜歡吃奶時與媽媽肌膚相親,從而獲得安全感,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吸吮的需求,或者是想要傾聽媽媽的心跳,想通過媽媽的撫觸帶給寶寶安撫,從而幫助寶寶更好的適應外部環境。

通過學習,我了解了新生兒猛長期的正常生理髮育情況,同時也了解了某些症狀背後的原因以及寶寶的深層需求。通過學習,我的內心更加平靜,心態也變得更好了。比如,寶寶老是不停地想要吮吸乳頭,那就採取「按需哺乳」的原則,儘可能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給寶寶哺乳的同時,也可以督促自己遠離手機,讓自己有更多時間陪寶寶一起休息,有更多精力去觀察寶寶每一天的變化。如果再遇到其他的問題,我也開始不那麼焦慮,開始通過各種途徑搜索學習、主動向其他寶媽請教或向專業醫生諮詢。相信所有的問題一旦出現,一定有辦法解決的,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應對與解決所有問題。

照顧寶寶、陪伴寶寶成長的路上有艱辛,有無助,但這其實也是我們不斷更新學習、不斷調整心態的過程,擯棄焦慮、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扮演好每個角色,願我們階段都有別樣的精彩,願我們永遠心懷感恩,內心永遠充盈富足!

相關焦點

  • 知識付費時代,有一種焦慮叫做"成癮性焦慮"
    所以,從前有「機奴」一說,那是因為還有一些人沒有成為手機的奴隸,現在沒有「機奴」的批評聲了,實際上是幾乎每個人都成了「機奴」,每個人都對微信上癮。任何事物只要上癮,就不可能沒有副作用,微信也不例外。對微信上癮的弊端早已被人所議論和詬病,甚至微信攻佔了人們在電話、見面上的注意力,「宅」成為微信用戶最大的特徵。雖然用戶很「宅」,但注意力卻極度碎片化。
  • 焦慮的媽媽養出焦慮的孩子:給焦慮媽媽的3個心法
    正當我沉浸在思緒裡時,被一位媽媽的喊叫聲嚇得我差點從凳子上跳起來。你能想像當你全身心投入到思考某件事時,突然被一種聲音給意外炸開,讓你緩都緩不過來的那種害怕感吧。有人說,中國的家庭等於,缺席的父親加上焦慮的母親再加上失控的孩子。先不討論爸爸缺不缺席,但女性在育兒角色裡的「焦慮」,可以說過尤而不及。可以想像,當媽媽們知道懷孕的那刻起,焦慮就已經如影子一樣,時刻跟隨左右。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孩子的死亡焦慮來自分離焦慮
    線上「團體諮詢」教育小組--精華知識點節選(二)我害怕媽媽死掉。關鍵詞:死亡焦慮 分離焦慮當孩子內心開始對死亡感到焦慮,會對媽媽說:「你會死嗎?」「你死掉會不會忘了我?」,這類對死亡焦慮的話經常會掛在嘴邊反覆的問,行為舉止可能更黏人了。這個現象說明孩子開始長大了,因為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在五歲之前,他是沒有對死亡的概念的,他內心最擔憂的是跟媽媽分開,這個叫做「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嬰兒跟母親之間會產生的焦慮體驗。媽媽一離開,孩子就會哭鬧,或是不安。
  • 焦慮的媽媽們
    通過行為層面的手段,應對這種由壓力帶來的焦慮,確實是有用的。但是,由於這一種焦慮只是小的方面,所以,這些方法能緩解一部分焦慮,卻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一個孩子在這個家族中的地位也因此明確,越能產生生產力的人,越有價值。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價值評判是掌握在家族自己手中的。這個孩子由我養,養得如何也由我說了算。這哪兒有焦慮?這沒有焦慮。現代社會就不同了。幾乎每一個人都被打散成個體,投入到社會當中。孩子養是由我養,養得好不好,卻不由我說了算。
  • 媽媽的焦慮會傳染孩子,其危害性非常可怕
    影響孩子心理問題的因素有三個。首先是在他零到三歲的時候,如果他因為某些原因,跟母親的分離會造成孩子內心缺乏一個非常重要的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會讓孩子變得非常的沒有自信,變得非常的焦慮,變得沒有一種被接納的感覺;其次是在三到六歲的時候,父親的陪伴也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時候父親的介入是孩子勇氣和力量的來源,孩子有時候他的恐懼,來源於母親自己的恐懼,比如說孩子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是臍帶相連的,其實本質上也是潛意識的和母親相連的,母子連心就是這個意思
  • 有一種焦慮,叫Python焦慮,和消防證焦慮
    這其實是新時期「販賣焦慮」的營銷方式,通過給用戶「洗腦」製造焦慮來賺取培訓課時錢。至於學了這些技能是不是真的能夠解決這些焦慮問題,那並不重要。因工資低發愁?因加班熬夜焦慮?來參加個培訓班吧!按照這些培訓班的說法,只要學了Python語言或者考個消防員證,升職加薪財務自由、到點下班年薪幾十萬的好事就全有了。
  • 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特別是孩子開始成為一名小學生時,那種無形的焦慮,如影相隨。倘若孩子是學霸,焦慮孩子會不會驕傲。毛澤東說過,驕傲使人落後。倘若孩子暫時是一個「學渣」,又焦慮孩子怎樣才能跟上大部隊,何時才能跟上大部隊。
  • 誰來拯救媽媽的焦慮
    然而,真正想哭的,是比這嚴重得多的「媽媽型焦慮」。「坐月子的時候,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三十而已》裡的顧佳,觀眾眼中又爽又颯的全能女神,就是典型的焦慮型媽媽。如果有得選,誰不想像鍾曉彤一樣每天刷刷劇,懷孕了就可以不考慮職場晉升,跟媽媽在一個城市還可以經常回家呢?顧佳把兒子從反鎖的房間裡抱出來,笑著讓他等一下,回頭像瘋了一樣拽著肇事者進臥室的時候,我是看哭了的。心疼顧佳,源於感同身受。焦慮,是媽媽的通病。
  • 焦慮自救指南
    比如死亡焦慮、患有某種疾病的焦慮、分離焦慮、考試焦慮、性焦慮等等,這是一種會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情緒,焦慮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親子關係中,我們會很清楚的看到這種焦慮現象的存在。有這樣一種現象:叫做「你媽覺得你冷」,就是你明明不冷,但是媽媽覺得你穿的太少了,需要多穿一些。或者你太瘦了,需要多吃點。那我們知道,這種情況是往往媽媽有一些焦慮,無法真正看到這個孩子的需求。
  • 天底下有不焦慮的媽媽嗎?
    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而物質的足夠富裕帶給小孩和媽媽的究竟是什麼呢?在作者的書中,我看到的是環環相扣的焦慮。物質的足夠富裕和母職的意識強化,貴婦們不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只需要養出「成功」的孩子,從丈夫那裡領取「年終獎」即可。沒有經濟來源的貴婦只能仰仗丈夫的寵愛和孩子的「成功」,才能讓她們在那個重視榮譽與恥辱的文化裡,不至於丟臉。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中國式家長普遍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之中,他們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為孩子的教育"未雨綢繆"。特別是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出生時,便為其做高考倒計時。《小歡喜》裡的宋倩父母的期望太高,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他們的驕傲。之前,在某培訓機構偶遇兩個媽媽在聊天。
  • 焦慮對人有沒有好處?什麼樣的焦慮,對人會有進步?
    一些常識告訴我們,焦慮是一種病。每個人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景都會產生某種焦慮,焦慮對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但是最近有一個研究表示,輕微的焦慮能夠幫助人提高記憶力。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比如說快考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複習好,沒有學紮實,那麼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焦慮。這個時候通常會趕緊打開書本,抓緊學習,複習,總之會積極的去做一些能夠減輕焦慮的事情。
  • 一離開媽媽就哭,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緩解方法媽媽們值得收藏
    其實,女兒一歲左右出現的這種情況叫做分離焦慮,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每個孩子幾乎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順利度過分離焦慮,孩子才能更好成長。那麼,分離焦慮到底是什麼?孩子對陌生的恐懼越深刻,分離焦慮就會越明顯。若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焦慮聽之任之,不做任何處理,那麼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很大的傷害。03.分離焦慮有哪些危害?
  • 什麼叫做分離焦慮?高效陪伴與你話重點.
    每遇到跟家人要分開的時候,這個孩子就會產生一個很大很大的恐懼感,他就會感覺到自己要崩潰了。孩子除了需要離開父母,還需要面對離開很多他認識的小朋友,包括在花園裡玩開的小夥伴要搬家了,親人去世了,這都是分離,又例如,兩個人談戀愛了,然後其中一個人說要分手,另外一個人就說要去自殺,這個就是分離焦慮,所以如果孩子有分離焦慮的話
  •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
    >寶寶有了分離焦慮 媽媽巧應對2016-01-25 17:50:00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相信許多獨自帶娃的寶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想做點自己的事把寶寶暫時放在一邊時,寶寶的眼神和注意力會一直跟著你的身體移動,如果媽媽的身影消失在他的視線,那寶寶就會嚎啕大哭,哭得你心慌意亂,再也無心手頭上的工作,有時候連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都覺得無比困難。
  • 焦慮的媽媽
    有人說中國式家庭=喪偶式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作為媽媽,你焦慮嗎?很多時候媽媽們的焦慮源自他們身邊接觸的各類公號、媒體、媽媽群的焦慮販賣和情緒發洩。一種是嘗過生活的艱辛,自知一切都得靠自己;另一種是內心有來自家庭、朋友的愛,知道不管怎麼樣失敗他都還能回家。我自己就是第一種,我從小的拼搏努力都是源自內心的恐懼驅動。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成為第二種人,敢去闖是因為不怕失敗。我不要求他成為別人家的優秀孩子,但是我希望他在我們的愛與寬容裡快樂成長。
  • 「有二寶後,我每天都在焦慮!」從焦慮中自救,二胎媽媽得這麼做
    和小李一樣被焦慮情緒纏身的二胎媽媽有很多,雖然這種焦慮情緒成因非常多,而且一時間難以解決,但是放任自己沉淪進去絕不是個上策!這裡就總結了幾點緩解焦慮的辦法,二胎媽媽可以略作借鑑。一個人要應付這麼多任務,要做到面面俱到太難了,所以有二胎媽媽就會因此懷疑自己或者對孩子產生愧疚感,就會出現焦慮、抑鬱情緒。
  • 焦慮很正常,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焦慮,別怕,關注自我遠離焦慮
    焦慮很正常,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焦慮。即使身處高位的人,或者是身處低位的人。你說焦慮無處不在。滿屏的新聞也都是在販賣焦慮。好像少關注點什麼東西,就落伍了這個世界。我也曾經是個十分焦慮的媽媽。焦慮我家的娃得不到最好的照顧。焦慮我家的娃,得不到最好的教育。焦慮我家的娃,不夠聰明,不夠自信。太內向等等。焦慮讓我喘不過氣起來。我十分的沮喪。
  • 「分離焦慮」焦慮的是孩子?其實還有比孩子還焦慮的
    做為一個全職媽媽來說基本上一天24小時都跟孩子呆在一起,長達兩三年時間早就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了。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心裡竟然有一些孤單,不舒服、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平時女兒在家都是嘰嘰喳喳,家裡都是熱熱鬧鬧的,雖然平時有些煩她,但是心裡還是美滋滋的,女兒不回來家裡一下冷清不少、吃飯都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