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延續疫情期間的傳統,我跟盧先生上班帶飯。牛排因為做起來簡單,所以成了我們工作餐的常見葷菜。
這是背景,然後……
6月8日 天氣晴轉多雲
第一次忘記帶牛排醬
6月22日 天氣陰有小雨
第二次忘記帶牛排醬
7月21日 天氣帶點憂傷
第三次,又忘記帶牛排醬
8月6日 天氣晴天霹靂
帶了牛排醬,卻忘記吃
事不過三。
孕傻反應,讓人笑哭。
然而,真正想哭的,
是比這嚴重得多的「媽媽型焦慮」。
「坐月子的時候,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三十而已》裡的顧佳,觀眾眼中又爽又颯的全能女神,就是典型的焦慮型媽媽。
為了讓孩子有個高起點,舉債換房子、委身討好一個暴發戶的太太。
永遠是一副乙方的樣子哄著老公,遇到問題她解決,情緒低落她鼓勵,就連山渣的小三搞不定了都要她來擺平。
她自己遇到困難呢,萬總揩油,兒子被孤立,太太圈被歧視,都默默地吞咽了。
還好,她沒有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否則雞毛會更多。
別人眼裡的顧佳完美、能力強、雙商在線,又何嘗不是生活所迫?如果有得選,誰不想像鍾曉彤一樣每天刷刷劇,懷孕了就可以不考慮職場晉升,跟媽媽在一個城市還可以經常回家呢?
顧佳把兒子從反鎖的房間裡抱出來,笑著讓他等一下,回頭像瘋了一樣拽著肇事者進臥室的時候,我是看哭了的。
心疼顧佳,源於感同身受。
焦慮,是媽媽的通病。
不然,為什麼有那麼多寶媽群,卻沒有寶爸群。
2017年UC大數據發布了《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向下滑動,查看完整報告)
報告顯示,80後的媽媽焦慮指數最高。
其實,隨著90後漸漸步入30歲的門檻,我們的焦慮更甚。
憑一己之力到城市打拼,能從父母那裡獲得的幫助少之又少。
扒在高速行駛的時代快車上,還要給下一代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還要儲備足夠的實力,等自己年老的時候,不拖累孩子。
你看,得有多難。
而現代社會的女性,自從體內的能量被喚醒,總以為自己是超人。
要飛,還要帶著家人一起飛。
所以,通常聽見媽媽跟爸爸說:
給孩子報特長班吧
換個大一點的房子吧
多想一條賺錢的路吧
……
為什麼媽媽會焦慮?
絕大多數的男人,都是過程型生物。他們會專注於解決問題,卻很少設立目標。
而女人,是結果型生物。往往是先有了目標,然後再去執行。
設立目標的過程,就是一個自虐的過程。
因為目標的實現需要漫長的執行期,甚至終究不能實現。這個過程,就造成了媽媽們的焦慮。
所以,是媽媽決定了一個家庭的高度。
可焦慮,終究是一種病。
它像一塊石頭壓在心上,令人窒息。
產後抑鬱。夫妻關係緊張。婆媳矛盾。
哪個不是焦慮的產物?
一次感冒,婆婆叫我吃藥就不要餵奶了。
重點不在於吃藥,而是別餵奶。玻璃心碎一地。
其實,婆婆是把「媽媽的焦慮」升級為「奶奶的焦慮」,在她眼睛裡只有孫子。
啥都想給寶寶最好的,可物質條件撐不起精神需求。
怎麼辦,當然是鞭策老公。
於是,一個嚮往平淡生活的金牛座男人,就這樣被別人的野心支稜著前行。
一個人的焦慮,變成一家人的緊張。
還有,因為沒有幫豆哥轉奶,導致他吐奶好幾天。
為什麼沒有轉奶,因為我沒有了解過這方面的知識。
可是,為什麼我就沒有學過呢?
焦慮下的自責,只有當媽的才會有吧。
真希望有一天,所有媽媽的焦慮症都能緩解。
希望我們在一起聊的只是穿戴、吃喝與玩樂。
希望所有的寶寶,順其自然就可以長得很好。
媽媽的,這該死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