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生活中,焦慮似乎成了每一位媽媽的通病,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
2017年有這麼一個大數據報告:80後媽媽以平均67.3的焦慮指數,擊敗了70、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群媽媽。
《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家的客廳裡竟然完全沒有家具,每次全家人吃飯都是坐在地上吃,問其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家具會磕到她的孩子們!
由此可見焦慮在媽媽圈中多麼盛行,哪怕是明星。
我自己也是個媽媽,因此對這種擔驚受怕感同身受,但我同樣也知道家長的這種焦慮心態會嚴重影響到孩子,所以我一直都在想辦法避免讓自己踩進焦慮的坑裡。
清華附中的老師曾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要太在乎孩子起跑時的速度,不要太在乎他一時的輸贏,孩子是否身心健康、是否向上、向善,才是決定他最終能否成為人生贏家的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一扇屬於他自己的窗,在窗外有一片只屬於他的花園,至於花園裡都種些什麼花那得由他自己決定。
王石曾說:任何當下讓你焦慮不已的事,十年後回頭來看時,都會覺得不值一提。
如何緩解媽媽的焦慮,6點經驗分享給你:
孩子並不是媽媽生命中的唯一,除了孩子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值得媽媽們去投入精力,尤其對於全職媽媽而言。
作為一個生活有質感的女性,除了家庭和孩子,她還需要有自己的愛好、朋友、事業,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想要達成上面的這些,媽媽們就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否則你的時間會被接二連三、冗長繁瑣的事情鎖住,根本脫不開身。
羅玲是一位北大的老師,同樣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說:我的時間並不全部屬於我的孩子和家庭,儘管我的工作經常很忙,偶爾還要加班,但我每周都會抽出時間與閨蜜聚會,每月我會去聽一場音樂會,每年,我會跟好朋友出去旅行一次,我覺得這是在給我自己充電,只有這樣我才能重新能量滿滿的投入到家庭生活中。
確實如此,我們女人還是需要偶爾給自己一些自由時間的,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你的家人也很期待你每次元氣滿滿的回歸。
這個社會變化得太快了,媽媽們除了督促孩子們不斷學習外,還應該讓自己保持前進的腳步,你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才會一直保有自信,否則,脫節太久肯定會造成你內心的焦慮感。
職場媽媽需要一直保持對自己事業的熱情,保有一顆上進的心,你的不懈奮鬥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全職媽媽同樣也要堅持閱讀,多和外界接觸,不斷的自我學習,不斷的開闊視野。
家庭教育的實質其實就是家長和孩子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家長只有自己不斷提升格局,才有可能把孩子帶入到更廣闊的天地。
在家庭中,媽媽不能一直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夫妻關係同樣也是重中之重。
如果夫妻關係處理不好,那麼孩子的教育肯定好不了。夫妻關係一旦和諧了,媽媽的一些焦慮,爸爸其實是可以進行分擔和開導的。
其實,女人們焦慮的大部分源頭還是沒有一個可以商量、一起做決定的人,如果爸爸能夠更多的參與進來,不管是夫妻關係、還是家庭關係都會越來越和諧,這對孩子的成長會非常有益。
對於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建議多看兒童心理學類的書,這會便於你能夠更專業的理解孩子的行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至於很多個人育兒經驗的書,看看也行,但不要過分糾結,更不能生搬硬套,那些死死追問細節的家長,往往連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
對於任何育兒專家的指導,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接受,每個孩子各個方面都有差異,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不要進過多的育兒群,一兩個就足夠了,最好找跟自己價值觀相匹配的群,否則過多的資訊無疑會給自己增加更多的焦慮。
如果你從內心深處接納自己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你的焦慮會少很多。
心理學家表示:60分父母是最好的父母,以孩子為中心的父母,在費盡心力照顧孩子時,不但婚姻和自我成就容易丟失,孩子也會變得要求更多、更不易滿足。
60分不是說把事情做到及格就好,而是讓媽媽們將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把勁使在刀刃上。
既然自己都沒辦法做到十全十美,媽媽們就更沒有必要要求自己的孩子項項達標,不斷的比較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小小的他會覺得自己特別糟糕才會讓媽媽嘆氣、搖頭。
關於釋放焦慮的心法,給各位媽媽介紹9個字:
(儒)拿得起:
無論你是從職場回歸家庭,還是從家庭重返職場,沒有對錯,沒有好壞,落子無悔,做好當前的事情,過多的思量只會阻擋前進的腳步。
(道)放得下:
一旦選擇了,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暫棄職場,不談過往風雲;暫棄小兒,笑對婆婆顏色。
(釋-佛)想得開:
孺子好教,得之我幸;孺子難教,耐心堅持。聰明與否,天註定;潛力有無,後天挖。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內容與大家共勉,希望每一位媽媽能擺脫焦慮,直面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