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媽媽養出焦慮的孩子:給焦慮媽媽的3個心法

2020-08-28 成長媽媽肖瘋瘋

「臭小子,你動那個幹嘛,你會玩嗎你?」正當我沉浸在思緒裡時,被一位媽媽的喊叫聲嚇得我差點從凳子上跳起來。你能想像當你全身心投入到思考某件事時,突然被一種聲音給意外炸開,讓你緩都緩不過來的那種害怕感吧。

有人說,中國的家庭等於,缺席的父親加上焦慮的母親再加上失控的孩子。先不討論爸爸缺不缺席,但女性在育兒角色裡的「焦慮」,可以說過尤而不及。可以想像,當媽媽們知道懷孕的那刻起,焦慮就已經如影子一樣,時刻跟隨左右。特別是第一次懷孕的媽媽,會顯得更加隆重。

畢竟,這可是媽媽的第一個寶寶,必須得保護好他才行。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隆重」。絕大多數都會聽見這樣的問題:「我懷孕前沒有吃過葉酸,有沒有關係啊?我要不要買防輻射的衣服啊?頭三個月我要特別注意點什麼呀?」焦慮的孕媽媽們滿滿都是疑問,希望有答案可以讓她們知曉與放心。

這樣的孕期焦慮感一直會延續,好不容易熬過了孕期、哺乳期,又來到了寶寶學步期。眼看著這個肚子裡出來的小傢伙,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我們走來並第一次撲倒在我們懷裡,我們總會感嘆,原來我的孩子會走路了。我們興奮不已,我們感慨萬千,可沒過多久,就會發現這種興奮感莫名地又被另外一種感覺給代替了。

這種焦慮會出現以下這3句話:

  • 你行嗎?

  • 你會嗎?

  • 別碰、危險、小心點兒

有一次我與媽媽視頻,聊著聊著她看到我女兒在摘小青菜,說:「這麼小的年齡會摘菜嗎?你幹嘛讓她弄菜啊,等會兒弄得到處都是,又浪費又要搞衛生。」

我笑著對母親說:「寶寶說要幫媽媽做家務,挺好的呀。我覺得她青菜摘的挺個性的。」隨即女兒樂呵呵地看著我說:「媽媽,我已經摘完啦,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瞧,這小傢伙還幫上癮了呢!

是什麼原因產生這種焦慮感的呢?這讓我很好奇,於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地留意觀察身邊家長們與孩子的交流與行為,發現了幾個過度焦慮的三個特徵:

  1. 認為孩子小需要保護,怕孩子出事兒

  2. 認為孩子小需要幫助,因為孩子能力不足

  3. 代替孩子做決定,總覺得孩子離了自己就會犯錯誤

這樣的家長,就像長跑比賽中的很多選手,一開始讓自己跑得比許多人快,跑著跑著就變得越來越慢,眼看著原先比自己慢得選手們都超越自己。於是,他們又使出全身力氣讓自己緊追其後,可由於一開始用力過猛,所以到最後他們變得精疲力盡、氣喘虛虛。

真正跑贏長跑的人,在平時鍛鍊時,他們會留意腳步的節奏與時間的把控,呼吸的順暢與身體的調節。他們懂得適時加速與減速,這讓他們能更好的發揮出耐力。長跑與育兒裡的焦慮一樣,需要適時的「加速與減速」。所以你會發現,這些能堅持跑到最後的人,都會說一點兒都不累;這些懂得育兒焦慮裡「加速與減速」的媽媽們,也會說養孩子一點都不累。

其實,過度焦慮也是人之常情。我自己也是個媽媽,我也對自己的孩子特別關心,特別擔心她會不會出事兒、會不會犯錯。但通過這一年多的看書與學習,讓我明白了養孩子不能只講本能與感情,還要講科學。

針對以上3個過度焦慮的特徵,我想和媽媽們分享下我的學習心法與實踐所悟。

不依賴、有信心,相信孩子能處理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2年發表過一項研究,他們統計了4歲孩子的各種狀況。5年之後,孩子到了9歲時,再來看哪些孩子容易出現焦慮症狀。

結果發現,如果媽媽在孩子4歲時過度焦慮養育孩子,那麼到9歲的時候就更可能出現焦慮問題。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此需要提早預防。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就是不要過度焦慮。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使用過渡客體能夠幫助孩子更發地面對分離。過渡客體是由嬰幼兒創造的,它可以是一個玩具、衣物,也可以是一個聲音、一個動作,是幼兒自己賦予了它情感的屬性。

誠然,這樣的過渡客體同樣也可以使用在過度焦慮的媽媽身上。我們可以選擇孩子的一幅畫、一個手工等等,讓我們自己不依賴孩子。多嘗試發現孩子每一次的進步,每一次的反應,以增加我們的信心。

不著急、有耐心,相信孩子能做到

反觀,如果不早以幹預過度焦慮會怎麼樣呢?

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的研究中發現,那些被過度養育產生焦慮感的大學生們,對家庭生活更加不滿意,抑鬱水平也比其他人高很多,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缺乏能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些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去學校報到時,家長還是會陪同他們去的。可是從他們的臉上,會明顯看出這些青少年不開心的表情。

看過《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的爸爸媽媽們認為,芬蘭之所以有那麼優質的教育,主要原因是這個國家「人少錢多」。我也因此思索,「人少錢多」是全部原因嗎?

芬蘭的家長和老師經過多年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他們在實踐中得出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不以贏為目標。

周六開車回家的路上,聽到廣播裡播著一位去芬蘭旅行的旅客,說著這一路上的見識與驚奇。她說:

「3歲的芬蘭孩子在班級裡,因為有暖氣,他們穿著都比較少。雖然芬蘭的天氣寒冷,但老師們並不會讓這些幼小的孩子們只在室內活動,他們會讓孩子到寒冷的室外遊玩。同時,老師會叫孩子自己穿上衣服外套。有些孩子的外套,是那種連體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孩子會自己坐在地上,然後把兩隻腳分別伸到褲腿裡。」

通過這位旅客的描述,也讓我知道芬蘭教育為什麼優秀的原因了。「不著急、有耐心、相信孩子能做到」,這是我對芬蘭教育的小結論。

芬蘭教育的理念,放在我們生活的教育環境中,似乎是難以達到的。雖然教育的改革難以做到,但我們自己卻可以改革自己。我們可以給孩子耐心,相信孩子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中更強,這也是家庭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不否定、有愛心,相信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途中,路旁堆著一些蓋房子的石子,她想要爬上去玩。我看看周圍,左邊是人來車往的路,右邊是差不多蓋好的新房。這是比較危險的地方,我思慮再三,還是同意讓孩子爬上去玩。

這時我對孩子說:

「女兒啊,你看啊這裡是大馬路,有車子會經過,旁邊呢又是還沒全部完工的新房子,這是一個不適合你玩耍的地方,媽媽的建議是不在這兒玩。但是又覺得你對這些石子很好奇,媽媽支持你的好奇心,所以媽媽決定尊重你的想法,讓你玩一次,但我們就玩這一次哦,以後如果還想玩,那我們就選一個沒有車、沒有危險的地方去玩,好嗎?」

女兒開心的回答說:「好的,謝謝媽媽。」

過了幾天,我們又經過這個地方時,孩子又對我說:「媽媽,我想爬到石子上看看,因為那裡有幾個漂亮的小石頭。」

「可是我記得,上次你玩的時候,我們說好只玩一次,因為這裡有車來來往往,是個危險的地方,不適合你玩。」我回答。

女兒皺著眉頭央求說:「媽媽,再讓我爬上去玩一次吧。我想看看有多少漂亮的到石頭。」我看看四周,由於是在人少的時段,想了想又答應了她一次。於是我拉著她的手,她一步步地爬到石子上,去挑那幾塊漂亮的石頭。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上,新房子方向飄下幾滴水泥在我們衣服和頭上。這種狀況外的發生,著實也讓我嚇了一跳。我看準時機,對孩子說:「閨女你看,我們頭頂上有水泥灑下來了,還好這次幸運,只是幾滴,所以我們沒有受傷,如果掉下來是一大塊,那我們很有可能被傷到,這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以後這裡我們不玩了,好嗎?」

女兒呆滯的看著衣服上深灰色的東西,她雖然知道這是蓋房子用的水泥,但不知道這種近距離接觸的是啥模樣。自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說要去那玩了。

說起來,這次的經歷我比較過於膽大。一邊是蓋新房的地方,一邊又是有車來車往的路。而我當時所考慮到的是:房子已經差不多完工,因為這條路本身就非常的狹小,車路上的車在經過時,速度很慢。於是我斷定,危險指數是在自己可控範圍。

出於孩子的好奇心,最終決定放手讓孩子玩。我自己在旁邊保護她,牽著她的手讓她爬上石頭堆中。但這樣的環境,始終不是孩子玩耍的地方。所以我選擇了給出自己的建議,尊重孩子的想法。

與其和孩子描述危險的恐怖,不如讓孩子親身嘗試危險之後,帶給她有可能發生的小小傷害。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周圍環境是否在成人可控制範圍,並默默地保護好孩子,行為舉止簡單自然,無痕中又帶著我們的愛。


本文原創,歡迎關注頭條號吸墨媽媽,查看更多育兒文章。

我是一位5歲女娃的媽媽,我很愛孩子,她是我的「育兒老師」,在育兒的道路上,我一直在與這位「老師」攜手同行。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點讚、收藏和分享,也歡迎各位朋友來與我互動,謝謝您!

相關焦點

  • 焦慮的媽媽們
    比如說,當媽的育兒焦慮,其根源就是個大的東西。但我們經常就視而不見,或者以為這個東西很容易打消,很容易就可以把它趕走,以為靠往死裡學習育兒知識、靠嚴謹科學的訓練、靠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等等,就可以消滅這個焦慮。其實並不能。因為,媽媽們的育兒焦慮,其產生根源是個大的東西。這個大的東西才是問題的癥結。
  • 有個不焦慮的媽媽,是孩子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快節奏的生活中,焦慮似乎成了每一位媽媽的通病,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2017年有這麼一個大數據報告:80後媽媽以平均67.3的焦慮指數,擊敗了70、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群媽媽。《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家的客廳裡竟然完全沒有家具,每次全家人吃飯都是坐在地上吃,問其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家具會磕到她的孩子們!
  • 全民焦慮的時代,多少媽媽被焦慮鞭撻著?
    焦慮,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之前有網友說,焦慮是人類社會的進步,時代正在淘汰不會焦慮的人。但焦慮不是今天才有的,從古到今,不管是皇后還是素人,若論焦慮,誰也比不過媽媽們。前段時間重新刷了遍《如懿傳》,發現尊貴的皇后娘娘,也不過一個被焦慮裹挾的母親。
  • 媽媽的焦慮,孩子的顧慮
    其實放在平時,這也不能算多大的事,但是今天,劉女士就一萬個受不了,她衝著萍萍大聲的喊道:&34;劉女士越說越生氣,也越說越傷心,說著說著,就放聲大哭起來,邊哭還邊繼續說:&34;萍萍看著媽媽泣不成聲的樣子,著實被嚇了一跳。她不理解為什麼媽媽這麼生氣和傷心,也不明白即將進入的初中學校究竟有多糟糕,她更不知道未來究竟會是怎樣,此時此刻她只覺得緊張、壓抑,喘不過氣來。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媽媽都說自己有很大的焦慮,甚至有些得了產後抑鬱症,感覺自己壓力很大。 你是否認為,為人父母就等於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精力奉獻給孩子? 你是否思考過,你養孩子如此焦慮,究竟是為什麼?
  • 產後媽媽的「頭號殺手」——焦慮
    >有了二胎,我開始焦慮了總有人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放到我身上,居然正好顛倒了。從懷孕就開始的焦慮與擔憂,刷抖音都儘量避免去看那些生產發生意外的視頻,避免去看孩子生病的相關視頻,因為這些都會加重焦慮。終於生了,先是擔心孩子怎麼總是睡覺,一睡睡好久,忍不住去問了醫生,結果被一句「他不睡幹嘛去」懟的啞口無言。有的時候自己都覺得自己有點神經了,人人都盼著自己的孩子好,我卻總擔心孩子哪裡不好。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憤怒的媽媽,可憐的孩子為什麼會如此焦慮,還是來自於生活壓力太大,只能把美好的幻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育兒先育己,不把自己跟孩子捆綁在一起。那些焦慮的媽媽們,實際上是把孩子當成了畫紙,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當孩子沒有辦法滿足她的要求時,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帶給了媽媽強烈的焦慮感。媽媽要學會不再把孩子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享受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 給你三條心法叫停焦慮情緒
    以下是三個自我診斷的問題: 1)我晚上難以入睡,開始失眠了; 2)我在工作、生活中出現焦慮情緒; 3)我對自己的能力出現了懷疑和否定; 各位同學目前不一定出現了以上情況,在我看來,得到大學的小夥伴們都是很正能量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們會遇到類似的焦慮情況,我希望能通過我的分享提供大家一些方法和建議,如果你們身邊的家人朋友發生類似的問題
  • 天底下有不焦慮的媽媽嗎?
    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更特別的是,作者既是故事的參與者、也是故事的觀察者,這種二合一的身份和角度,以及作者從人類學與靈長類動物的角度給出的探討。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童年」,也為了遠離9·11事件的遺址,作者和她的先生決定搬到上東區。自此,她掉入了曼哈頓媽媽的世界,開始了她的徵途。
  • 讓孩子遠離焦慮:3個方面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因為她害怕媽媽會把她忘了不去接她。獎勵孩子還有哪些需要注意呢?獎勵要持續地給,因為一般來說,3周時間才可以養成一個新的習慣。不過要記住,孩子幾乎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抵抗焦慮的要領,我們需要重複地讓孩子暴露在焦慮裡,直到他們可以輕鬆地應對。
  • 克服養孩子的焦慮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最大希望,但是在教養過程中免不了失望,特別全職媽媽們在恨鐵不成鋼時,便是焦慮萬分,焦慮但是光焦慮是不能解決孩子已存在的問題,反而對我們教孩子有害。 對孩子沒有耐心,經常吼孩子,建議用以下行為及時改善:1. 首先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先自我反省自己在教孩子時有哪些不當的行為。2. 與孩子來一次交談,問問孩子爸爸媽媽最近的表現怎麼樣,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都發現爸爸媽媽的壞脾氣了,爸爸媽媽應該跟孩子誠懇道歉,並表示會改正。3. 反省自己的教育問題點。
  • 焦慮的媽媽
    有人說中國式家庭=喪偶式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作為媽媽,你焦慮嗎?很多時候媽媽們的焦慮源自他們身邊接觸的各類公號、媒體、媽媽群的焦慮販賣和情緒發洩。雖然我才懷孕4個月,但我時不時就會想起這個問題,所有的媽媽都在往前衝,
  • 孩子外地上大學媽媽偷哭 成年人分離焦慮如失戀
    想到養了18年的兒子就要離開自己,到離家千裡之外的南方去上大學,涵涵媽就覺得心裡空落落,晚上還會偷偷流淚。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孫春云為涵涵媽這種情緒定義為「分離焦慮」,她說,眼看大學新生要報到了,最近到醫院來諮詢的新生爸媽可不少。20歲的曉鷗剛上大學時的經歷和涵涵很像:兩年前,曉鷗考上外地的大學後,爸爸媽媽送她去學校。火車開了3個多小時,媽媽就抹了3個小時的眼淚。
  • 孩子上幼兒園,真正焦慮的是媽媽,了解這五點,緩解入園焦慮
    她甚至告訴我:「送孩子上幼兒園,一定要送兩天休一天,不然娃會生病的。」她的這個「真理」顯然有問題,到底是孩子會生病,還是媽媽會生病呢?我們一般都是說寶寶入園焦慮,但是現在的全職媽媽越來越多,不少人也在提倡「晚上一年幼兒園對孩子好」的說法。
  • 誰來拯救媽媽的焦慮
    為了讓孩子有個高起點,舉債換房子、委身討好一個暴發戶的太太。永遠是一副乙方的樣子哄著老公,遇到問題她解決,情緒低落她鼓勵,就連山渣的小三搞不定了都要她來擺平。她自己遇到困難呢,萬總揩油,兒子被孤立,太太圈被歧視,都默默地吞咽了。
  • 媽媽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怎樣排解?
    但伴隨著孩子出生的喜悅,新手爸爸媽媽,面對著這個軟糯的小人兒,一想到要開始對一個生命負責,深感為人父母的責任重大,就要考慮該如何才能承擔起父母的職責,更好地養育好孩子?養育孩子,對新手爸媽是個挑戰,剛開始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那麼,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 當媽媽以後,我總結出3個停止焦慮的辦法,簡單好用
    當了媽媽以後,我的焦慮次數和頻率空前增加,比如這些時候:看到一個兒童常見病科普文章,就會不斷檢索回憶,我的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症狀;聽說別人的孩子早早會背唐詩、唱兒歌,我的孩子就是學不會,又擔心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家長扎堆在討論學區房,
  • 焦慮的媽媽永遠培養不出淡定的孩子
    然而比產後憂鬱症更為令人沮喪的病痛,在生產後三年後才會悄然而至,那就是育兒焦慮。從醫學角度解釋, 如果出現以下幾種症狀, 那你可能就已經患有焦慮症。 一、強烈,過度和持續的擔心和恐懼。當寶寶第一天踏入幼兒園,媽媽們就開始焦慮起來了。 首先擔心幼兒園的老師人手不夠,怕寶寶不能被很好地照顧。擔心寶寶吃飯時沒有人喂, 吃不飽餓肚子;寶寶在班裡被別的孩子欺負, 受委屈。媽媽們很想跟老溝通,又怕被老師懟;想對老師美言幾句,又怕老師的反感。好不容易熬過了幼兒園的三年,進入小學, 媽媽們的焦慮不但沒有減輕,然而越發的嚴重。 進入小學, 新的環境,新的老師。
  • 《三十而已》中的焦慮媽媽
    前期我們怒罵陳養魚、許放炮、梁海王三個渣男。為孩子準備愛心早餐的是媽媽。教孩子如何與生病的同學相處的還是媽媽。教育拼媽常常會導致兩種結果:父親缺位,母親焦慮。研究表明,母親普遍感受到巨大的教育壓力,甚至因此焦慮、抑鬱。在一次訪談中,我遇到了不同類型的媽媽:全職帶娃的,一邊工作一邊帶娃的,準備辭職帶娃的。她們都反饋了1個問題:爸爸參與的太少了 。一名四年級孩子的媽媽說,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出差,一個月回來一次。
  • 3個月嬰兒趴睡窒息死亡的背後,是多少新手媽媽的餵養焦慮
    這位媽媽是個新手媽媽,她的孩子才三個月大,為了能夠更好地養育孩子,她加入了一個專門的育兒群,嚴格按照育兒群中的方法照顧自己的孩子。在這個育兒群裡,引導她的老師教她訓練孩子趴著睡的方式。卻沒想到這種趴睡釀成了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