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小子,你動那個幹嘛,你會玩嗎你?」正當我沉浸在思緒裡時,被一位媽媽的喊叫聲嚇得我差點從凳子上跳起來。你能想像當你全身心投入到思考某件事時,突然被一種聲音給意外炸開,讓你緩都緩不過來的那種害怕感吧。
有人說,中國的家庭等於,缺席的父親加上焦慮的母親再加上失控的孩子。先不討論爸爸缺不缺席,但女性在育兒角色裡的「焦慮」,可以說過尤而不及。可以想像,當媽媽們知道懷孕的那刻起,焦慮就已經如影子一樣,時刻跟隨左右。特別是第一次懷孕的媽媽,會顯得更加隆重。
畢竟,這可是媽媽的第一個寶寶,必須得保護好他才行。可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隆重」。絕大多數都會聽見這樣的問題:「我懷孕前沒有吃過葉酸,有沒有關係啊?我要不要買防輻射的衣服啊?頭三個月我要特別注意點什麼呀?」焦慮的孕媽媽們滿滿都是疑問,希望有答案可以讓她們知曉與放心。
這樣的孕期焦慮感一直會延續,好不容易熬過了孕期、哺乳期,又來到了寶寶學步期。眼看著這個肚子裡出來的小傢伙,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我們走來並第一次撲倒在我們懷裡,我們總會感嘆,原來我的孩子會走路了。我們興奮不已,我們感慨萬千,可沒過多久,就會發現這種興奮感莫名地又被另外一種感覺給代替了。
這種焦慮會出現以下這3句話:
你行嗎?
你會嗎?
別碰、危險、小心點兒
有一次我與媽媽視頻,聊著聊著她看到我女兒在摘小青菜,說:「這麼小的年齡會摘菜嗎?你幹嘛讓她弄菜啊,等會兒弄得到處都是,又浪費又要搞衛生。」
我笑著對母親說:「寶寶說要幫媽媽做家務,挺好的呀。我覺得她青菜摘的挺個性的。」隨即女兒樂呵呵地看著我說:「媽媽,我已經摘完啦,還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瞧,這小傢伙還幫上癮了呢!
是什麼原因產生這種焦慮感的呢?這讓我很好奇,於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地留意觀察身邊家長們與孩子的交流與行為,發現了幾個過度焦慮的三個特徵:
認為孩子小需要保護,怕孩子出事兒
認為孩子小需要幫助,因為孩子能力不足
代替孩子做決定,總覺得孩子離了自己就會犯錯誤
這樣的家長,就像長跑比賽中的很多選手,一開始讓自己跑得比許多人快,跑著跑著就變得越來越慢,眼看著原先比自己慢得選手們都超越自己。於是,他們又使出全身力氣讓自己緊追其後,可由於一開始用力過猛,所以到最後他們變得精疲力盡、氣喘虛虛。
真正跑贏長跑的人,在平時鍛鍊時,他們會留意腳步的節奏與時間的把控,呼吸的順暢與身體的調節。他們懂得適時加速與減速,這讓他們能更好的發揮出耐力。長跑與育兒裡的焦慮一樣,需要適時的「加速與減速」。所以你會發現,這些能堅持跑到最後的人,都會說一點兒都不累;這些懂得育兒焦慮裡「加速與減速」的媽媽們,也會說養孩子一點都不累。
其實,過度焦慮也是人之常情。我自己也是個媽媽,我也對自己的孩子特別關心,特別擔心她會不會出事兒、會不會犯錯。但通過這一年多的看書與學習,讓我明白了養孩子不能只講本能與感情,還要講科學。
針對以上3個過度焦慮的特徵,我想和媽媽們分享下我的學習心法與實踐所悟。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2年發表過一項研究,他們統計了4歲孩子的各種狀況。5年之後,孩子到了9歲時,再來看哪些孩子容易出現焦慮症狀。
結果發現,如果媽媽在孩子4歲時過度焦慮養育孩子,那麼到9歲的時候就更可能出現焦慮問題。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對此需要提早預防。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就是不要過度焦慮。在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使用過渡客體能夠幫助孩子更發地面對分離。過渡客體是由嬰幼兒創造的,它可以是一個玩具、衣物,也可以是一個聲音、一個動作,是幼兒自己賦予了它情感的屬性。
誠然,這樣的過渡客體同樣也可以使用在過度焦慮的媽媽身上。我們可以選擇孩子的一幅畫、一個手工等等,讓我們自己不依賴孩子。多嘗試發現孩子每一次的進步,每一次的反應,以增加我們的信心。
反觀,如果不早以幹預過度焦慮會怎麼樣呢?
美國瑪麗•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4年的研究中發現,那些被過度養育產生焦慮感的大學生們,對家庭生活更加不滿意,抑鬱水平也比其他人高很多,因為他們感到自己缺乏能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有些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去學校報到時,家長還是會陪同他們去的。可是從他們的臉上,會明顯看出這些青少年不開心的表情。
看過《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這本書的爸爸媽媽們認為,芬蘭之所以有那麼優質的教育,主要原因是這個國家「人少錢多」。我也因此思索,「人少錢多」是全部原因嗎?
芬蘭的家長和老師經過多年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他們在實踐中得出的理念是:以人為本、不求躁進、不講形式、不以贏為目標。
周六開車回家的路上,聽到廣播裡播著一位去芬蘭旅行的旅客,說著這一路上的見識與驚奇。她說:
「3歲的芬蘭孩子在班級裡,因為有暖氣,他們穿著都比較少。雖然芬蘭的天氣寒冷,但老師們並不會讓這些幼小的孩子們只在室內活動,他們會讓孩子到寒冷的室外遊玩。同時,老師會叫孩子自己穿上衣服外套。有些孩子的外套,是那種連體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孩子會自己坐在地上,然後把兩隻腳分別伸到褲腿裡。」
通過這位旅客的描述,也讓我知道芬蘭教育為什麼優秀的原因了。「不著急、有耐心、相信孩子能做到」,這是我對芬蘭教育的小結論。
芬蘭教育的理念,放在我們生活的教育環境中,似乎是難以達到的。雖然教育的改革難以做到,但我們自己卻可以改革自己。我們可以給孩子耐心,相信孩子的可塑性比我們想像中更強,這也是家庭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有一次接女兒放學途中,路旁堆著一些蓋房子的石子,她想要爬上去玩。我看看周圍,左邊是人來車往的路,右邊是差不多蓋好的新房。這是比較危險的地方,我思慮再三,還是同意讓孩子爬上去玩。
這時我對孩子說:
「女兒啊,你看啊這裡是大馬路,有車子會經過,旁邊呢又是還沒全部完工的新房子,這是一個不適合你玩耍的地方,媽媽的建議是不在這兒玩。但是又覺得你對這些石子很好奇,媽媽支持你的好奇心,所以媽媽決定尊重你的想法,讓你玩一次,但我們就玩這一次哦,以後如果還想玩,那我們就選一個沒有車、沒有危險的地方去玩,好嗎?」
女兒開心的回答說:「好的,謝謝媽媽。」
過了幾天,我們又經過這個地方時,孩子又對我說:「媽媽,我想爬到石子上看看,因為那裡有幾個漂亮的小石頭。」
「可是我記得,上次你玩的時候,我們說好只玩一次,因為這裡有車來來往往,是個危險的地方,不適合你玩。」我回答。
女兒皺著眉頭央求說:「媽媽,再讓我爬上去玩一次吧。我想看看有多少漂亮的到石頭。」我看看四周,由於是在人少的時段,想了想又答應了她一次。於是我拉著她的手,她一步步地爬到石子上,去挑那幾塊漂亮的石頭。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上,新房子方向飄下幾滴水泥在我們衣服和頭上。這種狀況外的發生,著實也讓我嚇了一跳。我看準時機,對孩子說:「閨女你看,我們頭頂上有水泥灑下來了,還好這次幸運,只是幾滴,所以我們沒有受傷,如果掉下來是一大塊,那我們很有可能被傷到,這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以後這裡我們不玩了,好嗎?」
女兒呆滯的看著衣服上深灰色的東西,她雖然知道這是蓋房子用的水泥,但不知道這種近距離接觸的是啥模樣。自那以後,她再也沒有說要去那玩了。
說起來,這次的經歷我比較過於膽大。一邊是蓋新房的地方,一邊又是有車來車往的路。而我當時所考慮到的是:房子已經差不多完工,因為這條路本身就非常的狹小,車路上的車在經過時,速度很慢。於是我斷定,危險指數是在自己可控範圍。
出於孩子的好奇心,最終決定放手讓孩子玩。我自己在旁邊保護她,牽著她的手讓她爬上石頭堆中。但這樣的環境,始終不是孩子玩耍的地方。所以我選擇了給出自己的建議,尊重孩子的想法。
與其和孩子描述危險的恐怖,不如讓孩子親身嘗試危險之後,帶給她有可能發生的小小傷害。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周圍環境是否在成人可控制範圍,並默默地保護好孩子,行為舉止簡單自然,無痕中又帶著我們的愛。
本文「原創」 ,歡迎關注頭條號「吸墨媽媽」,查看更多育兒文章。
我是一位5歲女娃的媽媽,我很愛孩子,她是我的「育兒老師」,在育兒的道路上,我一直在與這位「老師」攜手同行。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點讚、收藏和分享,也歡迎各位朋友來與我互動,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