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得到大學廣州校區4期梁文婷Wendy
今天我要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給你三條心法叫停焦慮情緒》。
以下是三個自我診斷的問題:
1)我晚上難以入睡,開始失眠了;
2)我在工作、生活中出現焦慮情緒;
3)我對自己的能力出現了懷疑和否定;
各位同學目前不一定出現了以上情況,在我看來,得到大學的小夥伴們都是很正能量的~但是我們不能排除我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們會遇到類似的焦慮情況,我希望能通過我的分享提供大家一些方法和建議,如果你們身邊的家人朋友發生類似的問題,你們知道如何去幫助他們,給他們提供一些有效的心理暗示方法。
今年有一部連續劇特別火,叫《小歡喜》。這部劇主要講的是三個考生家庭在高三這一年的故事,劇中很多情節都讓人們很有共鳴。
比如說以下三個情節:
1、由於孩子成績表現不理想,老師跟媽媽說:讓孩子回到高二再讀一年;
2、公司領導突然跟說在一兩個月裡面你找下家,原本以為的升職機會突然變成了炒魷魚;
3、某天洗澡發現身體有個硬塊,到醫院檢查,醫生說惡性可能性大。
電視劇中的主人翁換成是自己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可能是自己的話,大家會不會覺得焦慮呢?
我要跟大家分享一組數據,根據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情況,每1萬人中就有200人有特殊恐怖症,163人有強迫障礙,39人患有社交恐怖症,還有98人有其他的焦慮症。
換句話說:每1萬人中就是5%(500)的人患有焦慮症,是一個不低的比例了,更恐怖的是在這5%的人群中只有11%的人會主動尋求幫助和接受治療。
在這裡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現象,我發現在國內討論個人自身的心理疾病的機率是很少的。
什麼意思?那就是當個人覺得自己有情緒困擾的時候,他是很少主動告訴家人朋友的,大多數情況下他會選擇壓抑、逃避、甚至忽略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情緒。
為什麼呢?因為當他跟家人分享他上司對他工作的質疑時,他家人都覺得他想多了!讓他不要胡思亂想,不要隨便下定論,不要整天想有的沒的,好好工作!
所以當他遇到情緒困擾焦慮時,他也不想告訴家人朋友了!
其實大家知不知道「不要」這個指令對在我們的腦海裡面而言究竟它的真面目是什麼呢?我來跟大家做一個小小遊戲。
現在請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我們面前的空間,好,接下來,請大家聽著認真我的指令:請你不要想你面前有一張白色的桌子,請你也不要想白色的桌子上有一個紅色的水果,請你不要想紅色的水果旁邊有一條黃色的香蕉,更加!更加!不要想黃色的香蕉上面有一片綠色的葉子,真的!不要想哈!好,遊戲結束!
請問!大家剛才的腦海裡想到了什麼呢?大家的腦海裡是不是都想到了一張白色的桌子,一個紅色的水果,一條黃色的香蕉和一片綠色的葉子呢?是不是跟PPT上的這張圖片一模一樣?哎喲,我都叫你們不要想啦!為什麼你們還是想到呢?
(左手一揮:)這就是「不要」的真面目!!!我們越是說不要想,我們就會想,更想,一直想!
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我們是分辨不出「不要」的這個指令的,尤其是在思維活躍時,我們的潛意識只會接收到具體的指令進行條件反射動作。
在這裡,我解釋一下什麼是具體的條件反射動作。
我們在路上經常會聽到有人喊:不要跑啊!不要跑!再跑你就會摔倒啦!然後過了幾秒,我們就看到一個孩子,噼啪~,在前面摔倒了!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奶奶就會飛奔過來一手抓起他,一邊嘴裡還繼續念著:都叫你不要跑的啦,跑就是會摔倒的了啦!其實這時我感覺孩子特別委屈!
為什麼呢?因為他只是聽話照做而已!奶奶說「不要跑啊!不要跑!再跑你就會摔倒啦!」 在他的腦海裡他聽到的指令是什麼?跑啊,跑啊,再跑!摔倒!所以他只是按照奶奶的話而已!
這就是在思維活躍時,我們的潛意識只會接收到具體的條件反射動作!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警察叔叔在抓賊時,他們會喊:站住!站住!馬上站住!因為他們知道如果說不要跑,不要跑,賊只會跑得越來越快!這就是「不要」的真面目!
第一條心法:「不是忽略焦慮,而是放大焦慮情緒」。
怎樣做?首先放棄說「不要」!然後放大焦慮情緒。
在醫學上有一個名詞「清創縫合」,當人受傷時,皮膚出現腐肉,醫生首先是要拿雙氧水清洗三遍,如果傷口有膿,還要拿安多福消毒液洗三遍,再用手術刀把腐肉清理掉才做縫合。
這樣做的原因是阻止壞細胞繼續蔓延,清潔傷口,有利於讓傷口儘快癒合。
這個方法運用到放大焦慮就是「問」,通過自問自答或者一問一答的方式釐清焦慮的源頭。
怎樣問?我來舉個例子:
老師建議讓孩子讀多一年。為什麼老師提的這個建議讓我焦慮呢?我焦慮是因為我擔心孩子再讀一年會推遲他上大學的時間?還是我擔心這個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還是我覺得我的面子掛不住?通過不斷的「問」,把自己最痛的、腐爛的傷口挖出來,讓自己找到焦慮的源頭。
這就是第一條心法:不是忽略焦慮,而是放大焦慮情緒。對內在說:「我在乎「你」,焦慮,我要問清楚「你」的源頭!「
第二條心法:「不是偽裝強者,而是接受真實的自己」。
當寶寶出生的時候,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品質,尤其是教育資源。
在廣州,最好的教育資質力量和資源都集中在越秀區,所以我們決定要在越秀區買一套學位房,給孩子最好的學習環境!然而,當去房地產中介那裡了解的時,我發現學位房的均價是8萬一平方,三房一廳120平米的房子要960萬。
而我的年收入只有30萬,就算我不吃不喝,我也要差不多9.6年的時間才能湊夠首期款,要32年才能支付960萬的房款,而且還沒算銀行利息!換句話說:以現在的收入情況,我們要到越秀區買學位房是不可能的!
焦慮嗎?一定焦慮!怎樣解決?所以定目標不是高就一定好!合適自己才是真的好!承認我把目標定高了!定一個自己努力一把就能達到的目標比定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更能獲得積極動力。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面對問題時,我們第一直覺很習慣性地以為解決方案只有一個。
比如說:老闆讓我接手一個我完全不了解的爛攤子。潛意識裡我認為我就必須接!
為什麼呢?如果我不接,老闆就認為我沒能力,我不是一個好下屬!但如果我接,我接下來幾個月就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做不好很可能就把之前積累的好名聲毀了!這麼想一下子就把自己推向矛盾糾結焦慮中……心裡唯一重複的一句話就是:接?還是不接?
其實面對問題時,永遠是有選擇的。
給大家分享NLP十二條前提假設之一:凡事都有三個解決方法!
首先介紹一下什麼是NLP?
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縮寫。
N(Neuro)指的是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思考的過程。
L(Linguistic)是指語言,更準確點說,是指從感覺信號的輸入到構成意思的過程。
P(Programming)是指為產生某個行為而要執行的一套具體指令。
簡單的說:NLP就像一個U盤,插入我們的大腦後,我們就可以按指令行動。
從NLP的角度來說,有了第三個方法,就可以有四、五、六個方法出來,因為我們形成了網狀思維。
所以謹記:有選擇就是有能力,告訴自己:所有事情一定有第三條至第N條路!
最後讓我來總結一下:
第一條心法:不是忽略焦慮,而是放大焦慮情緒。
第二條心法:不是偽裝強者,而是接受真實的自己。
第三條心法就是:不是單選題,而是多選題。
祝願大家每天都過得很HAPPY~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謝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