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兒童都經歷過害怕、擔心或焦慮的情緒,這似乎成為成長中的一部分。有人認為兒童的焦慮是一種輕度的暫時性紊亂,會隨著正常的生活過程慢慢消失。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經歷過焦慮的兒童在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後會繼續同樣的問題。
焦慮的孩子
焦慮是一種以強烈的消極情緒和緊張的軀體症狀為特徵的情緒狀態,在這種情緒下個體會體驗到對於未來的危險或不幸的不安。
在此,我們看到焦慮的兩個關鍵特徵是:強烈的消極情緒和害怕的成分。
你有過焦慮的經歷嗎?是否焦慮對人全無益處呢?
你焦慮嗎?
事實上,某些焦慮在特定年齡和特定情境下是應該出現並且是正常的。例如:一歲的嬰兒在和母親分離時,會感到煩躁並出現焦慮情緒。另外,大部分的幼兒都有短期對於特定事物的害怕而產生焦慮現象,比如:怕黑,害怕一個人在家等。
當我們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也可能會有焦慮情緒。例如:參加面試、比賽、談判重要業務等,而適當的焦慮會幫助我們更有效地思考和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焦慮是一種適應性情緒,可以有助於我們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做好必要準備。
儘管有些焦慮是良性的,但是,過度的焦慮情緒卻是無益有害的。
孩子要開學,全家都焦慮
根據相關心理學報導分析:過度的焦慮症狀會導致人的身體系統、認知系統和行為系統出現失衡。
一、 身體系統
當一個人感知或預期到危險,大腦會向交感神經系統傳遞信息,然後就會產生應激反應。
因焦慮引起的常見軀體反應有:心率加快、出汗、臉紅、噁心、疲勞、胃部不適、肌肉緊張、心悸、失眠、暈眩等症狀。
二、 認知系統
當一個人過度焦慮時,注意力就無法正常集中,並且會出現想像性恐懼情緒,而導致認知偏差。
常見的認知偏差有:自我否定或批評貶低;想到某事或某物就出現害怕或受傷的感覺;注意力易渙散,思想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常有無法勝任或不恰當的負性思維模式等。
三、 行為系統
伴隨著應激反應的強大驅力,人的行為也會出現攻擊性,或逃離威脅情境的躲避行為。
因焦慮產生的常見行為有:發脾氣、罵人、哭泣、尖叫、摔東西、坐立不安、口吃或聲音發抖、咬指甲、跺腳、抓狂或迴避行為等。
可見,過度的焦慮對人的身體系統、認知系統和行為系統都產生負面影響。
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正處於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的焦慮情緒是家長們應當關注和重視的。
當孩子出現焦慮情緒或明顯症狀時,作為家長,應當給予他們適時的陪伴、安慰和引導,必要時也需要尋找正規機構或醫院給予輔導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