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手裡有書,心中才能不焦慮

2020-10-03 L教育路上

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恭喜你成功晉級,成為一位媽媽!都說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就算一位弱女子,也能「為母則剛」!

然而,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當媽媽。面對那麼弱小的生命,很多媽媽難免焦慮。孩子不好好睡覺怎麼辦?孩子不吃奶怎麼辦?孩子總是哭怎麼辦?……

面對這麼多的「怎麼辦?」你會怎麼選擇?是聽信老人的帶娃經驗,還是憑自己的直覺養娃?用心的媽媽會發現,這兩種方法都不科學。

我的孩子快3歲了,一路走來,也是跌跌撞撞,踩了很多「坑」。幸好,在我和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各方面表現優秀。結合我們自己帶娃的經歷,加上觀察了很多別的爸爸媽媽的成功經驗,我們發現了一個「養娃秘籍」: 媽媽手裡有書,心中才能不焦慮!

曾經讀到一句話: 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前人都曾遇到過,而且將他們整理成書,供我們參考。所以,在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們不要慌,先去找找相關圖書看一看,也許你就能從書中找到答案,吸取經驗教訓。

但當下有一個現實問題,很多爸爸媽媽確實沒有時間去看書,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年輕父母們。他們經常迎著朝陽出門,一天滿負荷工作,很晚才能回家。還要做家務,陪孩子玩兒,孩子睡著了,自己也早已疲憊不堪了……

如果有一本書,能讓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既能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又能讓父母從中學到實用的育兒知識,在親子互動的美好時光中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那就太好了。

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圖文版,正式這樣一本書。這本書裡,圖文並茂的故事,大部分取材於作者自己和女兒的日常交流,從一個母親的視角進入問題,卻始終以一個專業學者的學識和態度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最主要的是圖文並茂的方式,能用最直觀,最易懂,最簡單的方式傳達故事和教育理念。

尹建莉老師說:「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一個人沒辦法選擇自己有什麼樣的父母,但可以選擇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當我們手中有書時,我們的心裡才會不慌,才能從容的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才能胸中有丘壑,帶娃如有神!

希望爸爸媽媽都能讀讀這本書,尤其是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相信一定會開啟你們全新的育兒之路!

相關焦點

  • 全職媽媽,如何才能不焦慮?
    03全職媽媽們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才能不焦慮呢。我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總結了以下幾點,希望可以幫助正在焦慮的你。一,調整自己的心態,忘掉以前和未來,先把握好當下,才能展望未來。想要愛別人,首先要愛自己。每天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自己。孩子入睡時,不要總是忙家務。地一天不拖,桌子一天不擦也影響不了什麼。省出時間來為自己泡杯茶,敷個面膜,做做健身運動。
  • 天底下有不焦慮的媽媽嗎?
    鉑金包》,不管做為媽媽的你,是曾經焦慮過、當下焦慮中,還是未來可能面臨著焦慮,都可以跟隨作者去感受下,一個耶魯人類學博士書寫的關於「上東區育兒戰爭」的故事。而物質的足夠富裕帶給小孩和媽媽的究竟是什麼呢?在作者的書中,我看到的是環環相扣的焦慮。物質的足夠富裕和母職的意識強化,貴婦們不需要有自己的工作,只需要養出「成功」的孩子,從丈夫那裡領取「年終獎」即可。沒有經濟來源的貴婦只能仰仗丈夫的寵愛和孩子的「成功」,才能讓她們在那個重視榮譽與恥辱的文化裡,不至於丟臉。
  • 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
    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不焦慮的媽媽?特別是孩子開始成為一名小學生時,那種無形的焦慮,如影相隨。倘若孩子是學霸,焦慮孩子會不會驕傲。毛澤東說過,驕傲使人落後。倘若孩子暫時是一個「學渣」,又焦慮孩子怎樣才能跟上大部隊,何時才能跟上大部隊。
  • 有個不焦慮的媽媽,是孩子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快節奏的生活中,焦慮似乎成了每一位媽媽的通病,無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2017年有這麼一個大數據報告:80後媽媽以平均67.3的焦慮指數,擊敗了70、90後,成為最焦慮的一群媽媽。《媽媽是超人》裡馬雅舒家的客廳裡竟然完全沒有家具,每次全家人吃飯都是坐在地上吃,問其原因居然是:媽媽覺得家具會磕到她的孩子們!
  • 不焦慮的全職媽媽,都有這3個習慣
    對於一名「過敏兒「的媽媽,別提多著急了,孩子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碰,如果營養攝入不均衡怎麼辦?會不會影響發育?每天滿腦子都是這樣的焦慮和擔心,差點都快抑鬱了。 面對孩子不喜歡吃水果,蔬菜,這位媽媽腦洞大開想到把這些果蔬榨成汁,添加到麵粉裡面,做成各種造型、顏色的面點。寶寶的好奇和食慾一下被激發了。
  • 媽媽就是忍不住會焦慮
    我手裡忙著,嘴上嘮叨:「我不知道。誰叫你亂丟?自己去找,書包翻一下……」 他找不到又來了,我只好再說:「去遊戲區看看有沒有!」 不成又來,我回:「媽媽怎麼會知道在哪兒?房間裡找一下!」 就這樣,折騰了好一會兒。 哥哥們倒是覺得有趣,當成遊戲一樣,媽媽指令一出,老大就呼叫老二與妹妹幫忙。
  • 新手寶媽快樂帶娃指南:不焦慮的媽媽,才能養出健康的孩子
    全職的媽媽,每天在帶娃的間隙奮戰家務,朋友聚會常年缺席,孩子有個頭疼腦熱你手忙腳亂地帶去醫院,兵荒馬亂地哄娃、排隊、哄娃、問診、哄娃、取藥……卻只收穫「都不上班了還帶不好」「每天在家就是做做家務」的評論。
  • 《如何才能不焦慮》書評
    最近有些焦慮,正好看到頭條在徵有關焦慮的文章,其實我自己沒有什麼真知灼見的見解,只是幾年前度過一本《如何才能不焦慮》的書籍,來推薦給大家。第一次寫書評,不知道如何推薦給深處在焦慮的你我他,但這本書真心的,我覺得不錯,因為在很多焦慮暴躁的夜晚,本這書陪著我,而且這本書裡面所寫的解決焦慮的方法,也適用我,所以,有喜歡讀書的人,不妨讀讀此書。
  • 焦慮的媽媽們
    通過行為層面的手段,應對這種由壓力帶來的焦慮,確實是有用的。但是,由於這一種焦慮只是小的方面,所以,這些方法能緩解一部分焦慮,卻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如何消除這個巨大的不確定感呢?現代媽媽們聚集在了科學育兒的大旗下。因為科學是講規律的,規律是確定的,確定的就不焦慮。
  • 當代人的困惑:月薪多少,你才能不焦慮?
    今日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一個月到底掙多少錢,你才能不焦慮?看到這個問題,說實話,我年輕的時候,我並不是那麼焦慮於自己的月薪水平。當然,也就導致了後來結婚後對薪資的各種焦慮。 比如今天看到新聞,某某城市求職平均薪資有多少了。某某城市某某行業薪資水平秒殺其他行業。諸如此類。
  • 治療心中焦慮,需要增強信心
    而對於焦慮的治療,與其用藥物治療,往往不用提升焦慮者的信心。你是否發現,信心強大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掌控越強,心中的焦慮和不堪重負卻會變得減輕,哪怕他們處於壓力之下,也能如此。而人之所以焦慮,往往就是因為對生活掌控不足,對一切沒有信心。比如,你愛著一個人,但你不知道對方的心意,或是對你若即若離,那麼你是否會焦慮?
  • 《內在成長》:心理大師的焦慮認知,不過度猜想才能有效擺脫焦慮
    聰明如胡可,在呈現焦慮的同時,也樂觀地認清了焦慮的本質會最終被克服,然而現時今日,我們還有太多的人,一再地被各種各樣的焦慮圍追堵截,不知不覺地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如果我失業了,房貸怎麼辦?如果孩子成績還上不去,未來怎麼辦?如果媽媽病了,要花很多錢怎麼辦?
  • 繪本告訴你,這樣才能教出不焦慮的孩子
    所以啊,書中的風信子似乎在告訴有著安排權利的爸爸媽媽們:尊重、傾聽孩子,從了解孩子的生物節奏和需求開始。尊重兒童的生物性。孩子需要在適當的時間吃飯睡覺,玩耍和休息,他們有著自己的生物節奏和需求。2 教出不焦慮的孩子,從家長不焦慮開始孩子焦慮的原因,除了他們的生物節奏和需求沒有得到尊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非常重要:受到家長自身焦慮的「傳染」。
  • 焦慮是媽媽的"標配"?不存在的
    媽媽們的焦慮似乎是天生的。既要努力工作存夠孩子的教育積金,又要具體到成長的方方面面,也難怪媽媽們時常焦頭爛額。文化與藝術、飲食與運動、談吐與處事,教育上從來不存在小事。所以放眼望去,引發媽媽們焦慮的原因可不少呢,媽媽們的焦慮症也不盡相同。
  • 做不焦慮的媽媽,養快樂的孩子
    只是有一點,我沒有想到,參加這期的活動,更多的是全職媽媽或者剛脫離工作沒做多久的全職的媽媽,也有一位是準備離職而即將成為全職媽媽。為什麼一位位都很年輕的媽媽們,都選擇了全職媽媽這條路呢?是什麼「魔力」讓她們願意放棄自己的個人發展?
  • 在養育小孩這件事上,如何成為一個灑脫、不焦慮的媽媽?
    我家孩子出生一個月就長了血管瘤,各種檢查、手術,繼續長,繼續折騰,五年時間裡,我怎麼也成為不了一個灑脫、不焦慮的媽媽,因為孩子生病期間全靠我照顧,孩子爸爸要賺錢養家,給娃看病。我也從一個焦慮、無所適從的新手媽媽成長為了一個淡定、遇事從容的過來人,孩子大概兩周多的時候,我上班了,因為重擔全部壓在孩子爸爸身上也不行啊,所以找了一個錢少、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最起碼工資可以夠一家的日常開銷,因為工作比較輕鬆,所以看了很多育兒的書,也學習寫起了書評,初衷是寫書評可以領書,而孩子也到了培養閱讀習慣的年紀,這樣可以省下大部分買童書的錢。
  • 媽媽心中有苦說不出——《讓我安靜五分鐘》賞析
    【經典繪本導讀】系列-第017號媽媽心中有苦說不出——《讓我安靜五分鐘》賞析閱讀推廣人 石頭一、內容簡介他們想和媽媽一起吹笛子、念故事、玩玩具、泡水、看漫畫、吃蛋糕……可憐得大象媽媽,要怎樣才能安靜五分鐘呢?你能幫她想想辦法嗎?
  • 你的焦慮正在毀了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媽媽們為何如此焦慮中,我們講到了媽媽們的焦慮。這是一個廣泛販賣焦慮的時代,想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真的很難。那怎麼才能做一個不焦慮的媽媽呢?一、育兒先育己,不把自己跟孩子捆綁在一起。那些焦慮的媽媽們,實際上是把孩子當成了畫紙,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當孩子沒有辦法滿足她的要求時,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偏差帶給了媽媽強烈的焦慮感。媽媽要學會不再把孩子捏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真正享受陪伴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 拒做焦慮的職場媽媽,培養孩子自主成長的好習慣
    但如果問我們的媽媽,您是否因為孩子上了輔導班就因此而變得不再焦慮了呢?答案確又是那麼的不盡如人意。反而更多的媽媽因為孩子上了這麼多輔導班還沒有效果,而表現的更為焦慮。媽媽們對於孩子的愛是偉大的,又是自私的每一個媽媽都非常的愛她們的孩子,為了教育好孩子,她們拼命的賺錢,又為了孩子不惜代價的花錢,再說花點錢算什麼,媽媽們為了孩子,命都願意豁出去。現在的媽媽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她們特別熱衷於各種育兒知識的學習,逢課必聽,逢書必看。
  • 家長的育兒煩惱,至少有一半,來源於自己的焦慮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過的一本書《淘氣包馬小跳28:媽媽我愛你》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於敢於直面家長們的「養育焦慮」。什麼是「養育焦慮」?它是指育兒路上家長們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所有焦慮。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孩子吃太多,怎麼辦?孩子學習不夠用功,怎麼辦?孩子學習太累,身體承受不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