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嗎?自己的人生憑啥讓孩子買單?
對於女人生孩子這個問題,楊麗萍也表達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人是為了享受生命,有些人是為了體驗、而有些人只是為了旁觀。我只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世上,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漂,甘露怎麼凝結。」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定義,就如馮侖所說的:自己喜歡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
焦慮的「標配」人生
當提到「標配人生」時,你會聯想到什麼呢?18歲考上名牌大學,20歲談戀愛,25歲結婚,28歲生孩子,30歲有房有車,35歲換房換車......對於一個男人來說,30歲之前有車有房有家是標配,40歲之前升級豪華配,而一個有才有華享受生活的男人會被指責為沒出息,窩囊廢,時間久了,連自己都懷疑自己那些才華是否是真實的,最終那些才華被掩埋了起來。
-
17歲被逼婚少女參加中考 她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截圖來自澎湃新聞7月22日,小閒以往屆生的身份參加了今年的中考,隨後有多家媒體報導稱其父母仍不支持女孩繼續讀書7月25日,廣州日報記者從多方了解到,小閒目前已填報了中考志願,想暑假出去散散心,其父母表示願意支持女兒完成學業。記者從當地婦聯了解到,上述媒體報導與事實不符,「女孩父母是答應給學費支持其繼續讀書的,部分媒體記者僅從單方了解情況造成錯誤解讀,原因在於其父母未和女兒建立起溝通。」
-
讀書是最好的人生選擇
是父母經常告誡我的話。小時候,每當我坐在父母為我布置的書桌前寫字或讀書時,爸爸從我身旁經過,總會拍拍我的肩膀說:「閨女,你要好好學習,努力讀書。」我只是敷衍地點點頭。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龍應臺寫給兒子的話。
-
點讚北大考古女孩同時,讓我們把選擇人生的權利大膽地還給孩子
很遺憾,我們中國,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不是自己的。他們以愛的名義,連哄帶騙,威脅利誘,一次次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選錯專業毀一生」「坑爹專業十大榜單」;機械專業垃圾、生化環材垃圾等等等等;婚戀市場,沒戶口的不考慮,女博士「老大難」,屬羊的不要;生活在流言蜚語、傲慢與偏見的圍堵下,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放棄了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選擇權。
-
「標配人生」給你帶來了什麼?———愛彼嘉心理和您說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根本沒有過上所謂的標配人生,而這個「標配人生」在各個階段,可能都會給你無窮的焦慮。我們一起來看看人生兩個階段的標配人生以及帶來的結果。 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如果孩子能夠聽話懂事,努力學習,名列前茅,那麼孩子就是一個合格的標準品,自己也就過上了標配人生,而如果孩子調皮搗蛋,不愛學習,那麼就是一個殘次品。自己永遠只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其實最成功的人生,是用自己的方式過
很多父母都有對孩子成龍成鳳的高期待,而不願接受孩子將來只是一個「平庸」的人。也有另一種可能便是,受夠了自己現在平庸的生活,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後也和自己一樣,也過得普通而平庸,期待孩子能走上更高的一個階層,過不一樣的人生。
-
人生,你有了選擇的權利,才會更加有意義
在龍應臺寫給兒子的一份書信中:「孩子,我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心理學:人生中處處是選擇,教會孩子選擇是父母教育的重要課題
可見不會選擇的孩子,不容易有幸福感。很多父母都像表姐一樣,覺得自己經驗比較多,從小孩幼兒園的擇校,到選擇大學、選擇專業,甚至選擇工作、選擇伴侶,都一條龍的給孩子安排好,事事代勞。雖然讓孩子少走了很多彎路,但是卻讓孩子成長為了一個巨嬰。變成一個任人擺布的娃娃,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這一點是很可怕的。
-
作為孩子的父母,您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嗎
然而,在教育的道路上,作為父母的您是不是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呢?每一個孩子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狀態和目標的權利,可是這個權利被父母剝奪了。其次,父母的安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和長遠的,父母在生活上給孩子安排,造成孩子缺少了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學習上給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在孩子一次次的反抗失敗以後,慢慢的由反抗變成了接受,無論父母安排的好與壞,也無論是不是自己想要走的路,最終都是妥協在父母的安排下,這樣的孩子沒有主見、不會爭取、依賴性強、心理脆弱,經受不住打擊而容易失去理智。
-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平庸"?最成功的人生,莫過於用自己的方式過
人最大的成功莫過於用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理想過完一生。很多人的一生並不是為自己而活,他們的人生追求說到底,不過是他們父母的願望。這麼一個例子,孩子的理想是當個廚師,父母聽後反問道,"廚師?"孩子沉默了,父母告訴孩子,你應該做一個科學家,那是更偉大的夢想,自此孩子的夢想變成了科學家。
-
當父母的期待壓垮了女兒|懂得拒絕的人生有多爽?
面對家人的種種期待和要求,莉迪亞從不拒絕,也不知道如何拒絕。一次又一次的妥協最終擊垮了這個善良的女孩,讓她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但內斯並沒有聽從父親的想法,他選擇了拒絕。儘管父母從不在意他甚至打壓他,他都沒有向這些精神壓迫妥協。拒絕父母之後的內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毅力,終於成功地進入了自己夢想中的學校,實現了理想,也真正追尋到了自己熱愛的東西。
-
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父母的狠心,是幫助孩子覺察人生的開始
讓孩子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孩子從出生時什麼都不會做,要慢慢地先學會為自己服務,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學著服務別人、照顧別人。但是我們有讓孩子好好的學會照顧自己嗎?現在有幫孩子寫作業的工作出現,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而造假包裝孩子的學習歷程,這些事離我們不遠,更不乏很多大學畢業還賴在家裡的啃老族?
-
話題互動|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還會選擇現在的生活嗎?
他總是這樣問自己:「我已經過上了別人期待的生活,為什麼還是不幸福?」像小剛一樣困惑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他們雖然成了圍觀者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多少幸福感,經常在焦慮與迷茫中掙扎。社會上總是充斥著很多「故事」,比如人要事業有成、要早點結婚生子……很多人將其視為真理。
-
被討厭的勇氣|活出自己的人生,從課題分離開始!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但有人會說:生活中,我們怎麼可能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呢?你看有拍照要美顏、有工作想要升遷、有高品質的生活想要追求等等,這不就是為了得到更多的認可嗎?!看似這樣,但其實是一個度的把握。
-
父母只是支持者,有的權利是在路上替孩子們鼓掌
顯然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顯得相對內向、沒有進取心,強調安全和穩健,第一代老虎型的父母會特別心急,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不上進和努力。我們還發現,只要是被父母過度操控的孩子無論是什麼類型,都會形成長時間的對抗,只是對抗的方式不一樣。
-
致父母:別總想著替孩子做決定,誰的人生誰做主
也正因為父母一直覺得自己肩負著幫助孩子實現未來願望的責任,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事情的時候,就難免會緊張焦慮,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讓孩子感覺到「恐怖」。就像是這位杭州的媽媽因為孩子少了20分,和自己本來的期待有所偏差,就覺得孩子的人生完蛋了。
-
《抓落葉》:最好的人生狀態,是擺脫別人的期待,做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活得很努力,卻覺得自己只是被生活推著向前,如同隨風飄散的落葉,沒有方向。如果,你有過這些的疑問和體驗,不妨和我一起讀讀這本書——《抓落葉》。為了變得「正常」,他學會了隱藏,可也是從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被按下了暫停鍵。往後的日子裡,他都在為別人而活,迎合別人的期待,忽略真實的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多時候不也是如此嗎?
-
總是隨便「屈服」的父母,養不出能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
她內心很不解,這不就是大家只管往前衝,不用在乎規則,只要為了孩子好,別人怎麼「要挾」都行嗎?我仔細想了想,這件事換成我,我會和她一樣覺得不舒服,也會選擇不報額外的付費課程。得到我的支持和理解,她釋然多了。我支持她,是因為我認為,父母總是隨便「屈服」於各種有形無形的裹挾、威脅、要挾,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很不舒服,也養不出能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
-
哈利波特與密室:權利與人生需要我們自己去把握,而魔法掌握人生
哈利波特這部電影伴隨了我們整個童年,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情,對於哈利來說也是如此,他的家庭原本可以很幸福,可父母卻在他剛剛出生被人殺害,他被送去了一個麻瓜家庭。麻瓜是什麼通俗的說就是人類,而在霍爾沃茲學校帶來的充滿著現實與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