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予取予求,父母的狠心,是幫助孩子覺察人生的開始

2021-02-23 問及說

讓孩子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孩子從出生時什麼都不會做,要慢慢地先學會為自己服務,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學著服務別人、照顧別人。但是我們有讓孩子好好的學會照顧自己嗎?現在有幫孩子寫作業的工作出現,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而造假包裝孩子的學習歷程,這些事離我們不遠,更不乏很多大學畢業還賴在家裡的啃老族?

以前在念大學的時候,申請了助學貸款,同時靠當家教增加收入與社會經驗,大學畢業後就急著找工作賺錢。

現在也有朋友的孩子念大學是靠助學貸款,那是父母把孩子教好了,孩子自己會想,會規劃未來,知道自己打工的經驗也要跟所讀專業連在一起。但也有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不就業,朋友要求孩子去找個工作做,孩子回:「我不想工作!」家境雖然不錯,但養孩子到什麼時候?

你現在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要多讓孩子思考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多思考生命的價值和責任?多思考在群體生活的社會中,他可以付出甚麼貢獻來讓社會變得更好?

孟子‧盡心篇上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們不要變成孩子可以聲控,以為愛就是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孩子不能對家長予取予求,我們至少要讓孩子學會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是自己最基本的責任。

前幾天孩子要準備爬山的裝備,他把所有東西都往登山背包塞,最後還有東西放不下,他說:「媽媽,您幫我收拾背包好不好?」我說:「媽媽不會幫你收拾,等你放學回來,我可以陪著你一起收」。他放學後,我們一起把背包裡的所有東西都倒出來分類,重新整理,母子兩人在分工合作下總算完成任務。孩子請求幫忙時你可以選擇幫忙,但是不要把他的事情全部攬在自己身上,這樣孩子不會有照顧好自己的責任意識。

父母常常會在孩子的請求下心軟,但有時候要狠心一點,這個狠心,是要讓孩子學會要事先做準備,要有承擔起自己人生責任的耐心和責任心。

前一陣子孩子參加比賽,他抱怨怎麼沒有乾淨的學校運動服,因為在深夜我已入睡,我說:「我明天才要洗衣服,你放學的時候自己沒有先說」,他趕快去洗運動服,孩子知道自己沒有先告知需求,即便不開心,還是得靠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父母的狠心,是幫助孩子覺察人生的責任。

愛因斯坦說:「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人,也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

孩子在犯錯時才會去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要怎樣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不要急著幫他解決,他才會動手與動腦的去嘗試解決。孩子至少要先學會把自己照顧好,才可能去付出能力照顧別人。

教導孩子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

當孩子從服務自己開始,要慢慢教導孩子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這個利人利己至少要先從家庭裡做起,不增加家人的擔心與麻煩,不製造問題、不傷害家人的情感,這些看似容易,但很多人卻背其道而行,在外面對別人客氣有禮,回到家卻對家人大呼小叫甚至拳腳相向,這樣不懂得愛的親疏遠近,不是很奇怪嗎?

最近有一個朋友問我:「我未成年的小兒子一直吵著要電動車,我可以答應他嗎?」孩子未成年,這不僅是常識更是法律的限制,不管孩子怎麼吵,這都是不能妥協的事。

教養孩子,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就好,他的心智需要跟上他的年齡,他要明白道德與法律的界線和原則,還有要家人給他自由與權利之前,他要有能力去承擔起這些權利與自由背後的責任。孩子一吵就有糖吃,怎麼會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哪裡呢?甚至不覺得自己需要有任何的付出,這樣長大的孩子,只會存在越來越嚴重的風險。

不要把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不但目空一切,還覺得別人理所當然的要對他好。要讓孩子感受到有能力替別人付出與服務,比一昧的接受別人的照顧更有意義。教孩子學習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很多事不是我想要就可以去做,而是我想幫助人也幫助自己跟人產生美好的聯繫的事,才適合去做。沒有誰的人生比較幸福,只有比較懂得如何去做適合自己又利人的選擇的人,可以一直幸福。

相關焦點

  • 父母越狠心,孩子越暖心
    女孩之所以製作這個紙條,一是擔心父親因為交通管制而繞路會遭到乘客的誤會,導致差評和投訴;二是父親剛開始跑網約車,擔心他的好評數不夠,所以想要儘自己的一份力,讓父親不要那麼辛苦。02 父母捨得用孩子,孩子才會越有用人並不是天生就知道生活不易的,那些懂事的孩子之所以能夠理解父母的苦,只是因為他們見過父母的難。想要擁有一個暖心的孩子,父母先要捨得「用」孩子。下面這位媽媽,在「用」孩子這一點上就足夠捨得。
  • 別指望孩子「自覺」,有遠見的父母,總是捨得對孩子「狠心」
    「有遠見的父母,總是捨得對孩子狠心」說到當孩子想要零花錢的時候,會讓孩子通過付出勞動來獲取,而不是讓孩子直接伸手向父母要錢,從小就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金錢是來之不易的。每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像是一張白紙,等著父母在這張白紙上進行創作,孩子的性格往往受到家長教育的影響很大。儘管家庭條件好,家長也千萬別指望孩子能夠「自覺」的接受生活中的苦難,人的天性往往都會選擇簡單易行的道路去行走。
  • 「狠心」的父母,成就更完美的孩子,適合5-15歲孩子
    誰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心頭肉?誰有不愛自己的孩子呢?誰都願意傾盡所有將一切都給孩子,可是你的所有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他們都會買帳呢?長此以往的無下線給予,會不會讓孩子認為那時父母應該的給的?我理所當然該得的?有時我們的狠心會讓孩子更健康茁壯的成長。學習督促「狠心」,該學習的年齡裡就得用心學,自己當天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就得利用自己玩耍的時間補習。
  • 《以家人之名》:不要以父母之名,捆綁孩子的人生
    所以,不管多愛孩子,多想讓孩子好好成長,都不要把孩子當做生活的全部,孩子之於父母,是依附關係,更是獨立的個體。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更要給自己足夠的空間,讓孩子過的好,也要讓自己過得不差,免得互相擔心勞神傷力。有的父母對孩子愛的太滿,而那些只生不養孩子的人,根本不配做父母,然而現實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總是讓人心酸又無奈。
  • 為什麼父母對孩子越「狠心」,孩子就越容易有出息?
    孩子出生後,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成才,因此會特別注重教育。但如何讓孩子的教育變得有意義,是很多父母都要面對的問題。所以這種教育體系,有時候不一定好,不要一味地照搬。你的「狠心」,有可能會換來孩子的出息,將來對你的感激。
  • 你越「狠心」,你的孩子越優秀
    「狠心」,讓孩子的人生更優秀杭州男孩堅堅今年16歲,自小先天性雙目失明,目前是浙江省盲人學校初二的一名學生。作家李月亮曾說:「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父母的「狠心」裡,藏著對孩子最濃烈又隱忍的愛,是在為孩子優秀的未來人生「保駕護航」。
  • ...媽媽讓11歲盲女獨自上學:父母給孩子最長遠的愛,就是「狠心」放手
    父母之愛,計於深遠。每一位「狠心」的父母背後,都藏著最深沉的愛。這位霸道總裁老爸說,看似是簡單的軍訓,卻是對人生更好的磨礪。你能堅持三個月,就能堅持初中三年,人生的30年。這大概就是「吃苦」的優勢。只有提前吃過生活的苦頭,才會在下一個苦難來臨時,覺得不至於那麼辛苦,也才能輕鬆挺過。而沒有吃過苦頭的孩子,在未來人生中將會變得不堪一擊。
  • 閨蜜煞費苦心卻養出「白眼狼」,父母學會「狠心」才能養出好孩子
    閨蜜煞費苦心卻養出「白眼狼」,父母學會「狠心」才能養出好孩子閨蜜最近抱怨,十三歲的女兒一點也不體諒她。女兒是她一手帶大,從小錦衣玉食沒虧待過半分,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女兒買名牌衣服鞋子,對女兒的要求也是來者不拒全都滿足,在生活上更是事無巨細,這麼大的孩子連襪子都沒自己洗過。
  • 父母越狠心,孩子越出眾
    這時,父母的陪伴和督促能讓孩子更好地堅持下去。懂得「狠心」的父母,會在孩子懈怠時「逼」他一把,讓孩子長大後更出色。其實,這不能完全怪孩子。生活中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事事包辦、過度保護,才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要想孩子學會獨立,父母要先學會狠心放手。捨得對孩子「狠心」,孩子才能學獨立。
  • 平和父母從覺察開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首先我們要做出榜樣示範,先成為那樣的人!如果我們幫助孩子或者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用自己的兒童自我狀態去應對,那就會出現問題。但如果我們選擇合適的自我狀態,比如用理智的成人自我狀態來思考當下的問題,再解決這個問題,相對就更合適些。 我們每個人都有早年的經歷和創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但這些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排斥或忽視它們,它們都在那裡。
  • 自律孩子的背後,都有一位狠心的父母,聰明的父母應知道這2點
    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制定了計劃中斷或拖延的情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孩子不自律的情況。孩子小的時候,本身的自制力是不夠的,這就需要父母的引導和指點,讓他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從而一定要執行起來。孩子不自律、拖延、執行力差的背後肯定是有原因的,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幫助他、理解他同時幫助他,還有一點一定要狠心的讓它咬牙堅持完成。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之前,這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孩子迎來12歲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們迎來了青春期,而父母也要迎來巨大的挑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感覺性情大變,曾經那個貼心的小棉襖,青春期以後每次放學回家留給父母是一扇緊閉的門;曾經的小暖男,開始時不時地和父母劍拔弩張。
  • 女兒哭鬧要不要安慰?馬伊琍掉頭就走,家長狠心孩子才能更堅強
    要知道在社會上生存的話,是基本得不到父母的幫助的,而這些孩子只會陷入一個較為被動的局面當中所以說越是對孩子心軟的父母,就越是能夠給孩子塑造一個不可逆轉的局面。由此可見,對孩子太過於心軟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有必要去狠心一些。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父母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狠心,其實在這三方面一定要做到一個良好的改變,不然的話對孩子危害極大。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對孩子狠心呢?
  •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多「狠心」?抗挫折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那個孩子的媽媽趕緊拉著孩子回家了,剩下幾個孩子一直在說:「輸不起,以後都不要和他玩了。」一個無法面對失敗的孩子,是很難取得成功的。而且無意間就影響了自己的人際關係。在青少年心理學上頗有經驗的李玫瑾教授曾說:現在的孩子大多沒有忍受挫折的能力。反觀教育在世界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在抗挫折教育上明顯狠心太多。他們的抗挫折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而且是孩子身體和心理素質上的雙重教育。
  • 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設立與孩子的邊界,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
    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作為父母,總是想靠自己最大的力量,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比如在母體的時候就已經實行胎教,在孩子出生之後還幫他們報很多早教班、輔導班、興趣班。為了孩子可以上到心儀的名校打好關係,甚至早早就買好學區房。這些行為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從小就勝人一籌,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 吼完孩子就後悔?教育孩子要如何控制情緒?從「情緒覺察」開始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教育孩子的時候,突然就控制不住情緒開始發火,大聲地訓斥孩子。事後想起來卻感到非常自責和後悔,而大多數父母卻不會因為內疚而拉下自尊去與孩子道歉,當下次又看到孩子不聽話時,還是會忍不住衝孩子發脾氣……就這樣,親子之間慢慢就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 評論:對遺棄孩子的狠心父母不能輕饒
    信息 評論:對遺棄孩子的狠心父母不能輕饒 2016-07  將自己的親生孩子遺棄醫院三年,離京回到老家,對孩子是生是死不管不問,竟有此等狠心父母。即便法官苦口婆心地勸說了近三個小時,可夫妻倆始終不同意接走孩子。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是國家法律規定的義務,自子女出生開始,不附帶任何條件。拒不撫養孩子的,涉嫌遺棄罪。我國刑法第261條規定,負有扶養義務而拒絕扶養的,情節惡劣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要把孩子「丟給」社會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上的寶貝,但是卻不是每個父母都願意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經常看到新聞上的「熊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父母在孩子犯錯後不作為的結果。孩子在成過程中,難免有走錯路的時候,父母是視而不見,還是及時將孩子拉入正軌,往往預示著孩子未來不同的結局。
  • 這五種家庭,累死也教不出懂事的孩子
    家是孩子的起點,是他人生開始的地方;家是心靈的綠洲,是人這一輩子的鎧甲;家是人生歸宿,累了可以休憩的港灣。沒有分寸對孩子予取予求,會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和不知感恩的心理。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中成長,缺乏磨練和鍛鍊,會讓孩子懼怕風雨;丟掉感恩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貪婪。溺愛孩子,不是愛,而是傷害!
  • 永遠別指望孩子自覺,那些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狠心」
    當孩子犯錯時,一些父母試圖用三言兩語就讓孩子改正,溺愛型的父母則直接不管不顧,甚至是包庇縱容,這在當今社會強調個性與權益的氛圍下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當孩子與老師或者街上的陌生人起衝突時,有些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地偏袒自己的孩子而指責他人,這不僅會歪曲孩子的道德觀,還會強化一些孩子的搗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