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負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孩子從出生時什麼都不會做,要慢慢地先學會為自己服務,先把自己照顧好,再學著服務別人、照顧別人。但是我們有讓孩子好好的學會照顧自己嗎?現在有幫孩子寫作業的工作出現,為了讓孩子進入名校而造假包裝孩子的學習歷程,這些事離我們不遠,更不乏很多大學畢業還賴在家裡的啃老族?
以前在念大學的時候,申請了助學貸款,同時靠當家教增加收入與社會經驗,大學畢業後就急著找工作賺錢。
現在也有朋友的孩子念大學是靠助學貸款,那是父母把孩子教好了,孩子自己會想,會規劃未來,知道自己打工的經驗也要跟所讀專業連在一起。但也有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不就業,朋友要求孩子去找個工作做,孩子回:「我不想工作!」家境雖然不錯,但養孩子到什麼時候?
你現在的教養方式會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要多讓孩子思考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多思考生命的價值和責任?多思考在群體生活的社會中,他可以付出甚麼貢獻來讓社會變得更好?
孟子‧盡心篇上說: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我們不要變成孩子可以聲控,以為愛就是滿足孩子一切的需求。孩子不能對家長予取予求,我們至少要讓孩子學會照顧好自己,保護好自己,是自己最基本的責任。
前幾天孩子要準備爬山的裝備,他把所有東西都往登山背包塞,最後還有東西放不下,他說:「媽媽,您幫我收拾背包好不好?」我說:「媽媽不會幫你收拾,等你放學回來,我可以陪著你一起收」。他放學後,我們一起把背包裡的所有東西都倒出來分類,重新整理,母子兩人在分工合作下總算完成任務。孩子請求幫忙時你可以選擇幫忙,但是不要把他的事情全部攬在自己身上,這樣孩子不會有照顧好自己的責任意識。
父母常常會在孩子的請求下心軟,但有時候要狠心一點,這個狠心,是要讓孩子學會要事先做準備,要有承擔起自己人生責任的耐心和責任心。
前一陣子孩子參加比賽,他抱怨怎麼沒有乾淨的學校運動服,因為在深夜我已入睡,我說:「我明天才要洗衣服,你放學的時候自己沒有先說」,他趕快去洗運動服,孩子知道自己沒有先告知需求,即便不開心,還是得靠自己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父母的狠心,是幫助孩子覺察人生的責任。
愛因斯坦說:「一個沒有犯過錯誤的人,也沒有嘗試過新的東西。」
孩子在犯錯時才會去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要怎樣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父母不要急著幫他解決,他才會動手與動腦的去嘗試解決。孩子至少要先學會把自己照顧好,才可能去付出能力照顧別人。
教導孩子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
當孩子從服務自己開始,要慢慢教導孩子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這個利人利己至少要先從家庭裡做起,不增加家人的擔心與麻煩,不製造問題、不傷害家人的情感,這些看似容易,但很多人卻背其道而行,在外面對別人客氣有禮,回到家卻對家人大呼小叫甚至拳腳相向,這樣不懂得愛的親疏遠近,不是很奇怪嗎?
最近有一個朋友問我:「我未成年的小兒子一直吵著要電動車,我可以答應他嗎?」孩子未成年,這不僅是常識更是法律的限制,不管孩子怎麼吵,這都是不能妥協的事。
教養孩子,不是讓他吃飽穿暖就好,他的心智需要跟上他的年齡,他要明白道德與法律的界線和原則,還有要家人給他自由與權利之前,他要有能力去承擔起這些權利與自由背後的責任。孩子一吵就有糖吃,怎麼會知道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哪裡呢?甚至不覺得自己需要有任何的付出,這樣長大的孩子,只會存在越來越嚴重的風險。
不要把孩子養成自私自利,不但目空一切,還覺得別人理所當然的要對他好。要讓孩子感受到有能力替別人付出與服務,比一昧的接受別人的照顧更有意義。教孩子學習做利人與利己的選擇,很多事不是我想要就可以去做,而是我想幫助人也幫助自己跟人產生美好的聯繫的事,才適合去做。沒有誰的人生比較幸福,只有比較懂得如何去做適合自己又利人的選擇的人,可以一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