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領教工坊
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或是二代、三代出現之時,都會面臨到「傳承」的問題。
在我們的調查顯示,企業家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間的差異極大,背後隱含的是兩者的訴求、需求皆不同,更直接表現的就是兩代生存發展的環境及經歷都不同,甚至差異巨大,站在這點上,都直接影響了企業傳承、企業發展甚至到企業接班的問題。
一代想將企業一把手的棒子交給二代,二代可能拒接、不適合接或是接起來發展得更有聲有色,於是企業接班、傳承成了一代、二代間的對決。
在這企業傳承的人生腳本上,我們應該要如何去打破魔咒,在這裡面又有什麼樣的規則可以讓我們去改變、遵守的,防止兩代情感破裂?
7月29日的直播除了羅永新老師講述一代、二代的個性差異外,也邀請龍旗控股的創始人鄧華先生分享他自己和兒子的成長實踐。
通過272名企業家的PDP性格測試,來看第一代和第二代間的性格差異。第一代的樣本數是160位、平均年齡49歲,管理風格等各方面較成熟;第二代是112位、平均年齡24歲,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還擁有很多可能性及選擇。
PDP測評將人分為5個類型:
● 老虎型—講究權力和權威,喜歡控制;
● 孔雀型的人愛溝通表達;
●考拉型的人耐心平和、有條不紊、不緊不慢;
● 貓頭鷹型的人講究精準精細;
● 變色龍型的人是靈活多變,但是也可以根據其主要特點轉入到前四類中。
第一代企業家將近70%的人是老虎,說明他們非常強調的是權威和控制。第一代企業家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能夠快速的搶佔資源、攻城略地、大膽奔放,這是企業家在過去中國30年的發展裡面制勝的法寶。
第一代企業家裡講究耐心和溫和的考拉佔比最少,只有佔了4%,配合70%老虎的這樣的組合,我們發現第一代企業家性格除了強調控制以外,還強調速度及快速反應。
第二代企業家在描述他們父母親的時候都提及父母性子急、脾氣差的特點,這就是老虎在激烈競爭中的典型反應:直截了當、生怕失去機會,一旦覺得失去控制,就爆發出憤怒和情緒,顯現出快速反應、容易暴躁的特點。
第二代孩子們的個性特徵中,老虎只佔28%,比例不到第一代老虎裡面1/3, 但是脾氣好,慢性子的考拉卻是第一代的5倍,講究精準的貓頭鷹比例也是第一代的3倍多。
顯然第二代和第一代相比,顯得相對內向、沒有進取心,強調安全和穩健,第一代老虎型的父母會特別心急,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不上進和努力。
我們還發現,只要是被父母過度操控的孩子無論是什麼類型,都會形成長時間的對抗,只是對抗的方式不一樣。
第二代老虎強調自我意識,強調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並不想複製父母的行為,「有一種我要成為我自己的倔強」。
有的二代想成為藝術家,甚至有的人說寧願做流浪藝人,都不願意接班—「我就想做我自己的事情」。這幫小老虎跟父輩產生了直接的對抗和激烈的衝突。
二代考拉加貓頭鷹個性的孩子對抗的方式是「默默忍受,堅決不改」, 他們經常對朋友說:「其實我這一輩子都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我一點都不開心。」 ,然後他們採取「用腳投票」的方式,用一輩子來對抗強勢的第一代。
父母和孩子都有成為受害者。代際之間的操控和反操控,鎮壓和叛逆背後,更多的是因為冰山下,看不見的人生腳本在起作用。
美國CNN的創始人泰德特納從小生活在父親的斯巴達教育下,6歲與家人分離、10歲被送到軍校,回家要幹活、讀書還要交房租,沒達到父親要求的標準就會被父親拿鐵絲架抽打。
甚至有一次父親盛怒下竟要泰德特納拿皮鞭抽打父親,原因是他認為沒教育好泰德特納,而他父親相信殘忍是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成功的。
但事實上,泰德特納的父親是百萬富翁,但有著酗酒、玩女人及脾氣暴躁的毛病,最後泰德特納的父親自殺身亡。
聰明的特納學習、事業都非常成功,但他脾氣暴躁、酗酒及玩女人的特點跟他父親如出一轍,甚至特納還經常搞哭那群出色的副總裁,因為那是他的樂趣。
他也對妻子的美貌、體態要求相當嚴格,曾出言警告要她保持好,否則很快就會被取代。
他是一位個性強且非常彪悍的人,但骨子裡卻是不自信的,他說:「我做這麼多,其實就想告訴父親我也是挺好的」。從內心來說,他在想證明自己的過程中,克隆著他父親的行為。
特納跟他父親走過一段非常像的歷程,這就是人生腳本,他不喜歡自己的父親,但是卻在克隆他所有的行為。
泰德特納到了50多歲的時候因為遇到了心靈導師才開始發生一些變化,他去修心,內觀自己、不斷地去修行。我們看他晚年的照片,他看起來是一個挺慈眉善目的人,跟年輕時完全不同。他的人生腳本發生了很大改變。
人生腳本是什麼?
人生腳本是你很小的時候寫下的一生計劃。一個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寫下一生的計劃,此後不斷被父母強化,被後續事件所證明。
這個計劃最可怕的地方,是你不斷的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想法是好的,你就會叫心想事成。如果你的想法是悲慘的,通常來說悲慘的事情也可能會發生。
我們經常意識不到自己的腳本,它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處在潛意識裡,推動你不斷的往前走,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去迎合腳本,但不去改變它。
人不怕犯錯誤,但怕犯同樣的錯誤。如果事先能看到腳本的話,也許我們不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如果要看到腳本,我們先來看看,人生腳本是怎樣形成的?
人生腳本的形成期是0~6歲
而其中的關鍵時期,是在0~2歲,一生大部分的腳本都在自己6歲以前寫出了雛形。腳本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個孩子對自己和對世界的看法和判斷:「我有價值嗎?別人有價值嗎?世界是友善的嗎?
腳本的作者是自己,但是影響腳本最大的人就是早年撫養孩子的人。企業家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在孩子撰寫人生腳本的時候沒有陪伴,導致後來需要用極大的代價做償還。
7~12歲是腳本修正時期、
12~18歲是腳本彩排時期
12到18歲也是孩子特別叛逆的時期。18歲以後彩排結束,大幕拉開正式上演。所以,如果一個人在18歲以後,沒有任何的覺察,你的一生幾乎就按照你早年寫作的腳本在後面不斷的上演。
那麼,一個人現在40歲或者50歲,孩子可能有20歲了。是不是已經很難改變了?
人生腳本最核心的理念就是,因為這個腳本是你寫的,所以你永遠擁有修改的權利。如果你沒有覺察,就很可能不斷循環重複。
有的人生活一輩子都是操勞一世、一輩子都非常的辛苦;有的人總會功虧一簣,差一點就要成功了,但是到了節點的時候就掉鏈子;有的人總是要失敗兩次才能成功;有的人總是搞不定某一類人,有的搞不定權威,有的對特別自由奔放的人束手無策。
我們來探索一下走出腳本困局的關鍵詞。
● 敏銳的覺察。覺察到自己身上哪5個我在發揮作用。如果人沒有自我覺察, 就可能辛苦一世,依然沒有進步,很像家裡的倉鼠,你跑了一輩子,但很可能你還停留在原地。
● 永遠擁有選擇。走出腳本困局就是你不被腳本所困,你永遠擁有選擇權。不但你自己擁有選擇權,而且你也讓別人,尤其是孩子也擁有選擇權。
● 做到真實和親密。不斷地探索自己最真實的狀態、找到雙方親密的關係。所謂親密就是雙方都可以表達真實情感,但彼此都不受傷, 並且能夠解決問題。
覺察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五個我
是改寫腳本的第一關鍵
我們內心有很多的衝突、糾結、大量的情緒,全部跟五個「我」有關。
兒童自我:自由兒童和適應性兒童。一個成年人,無論他年齡大小,內心都住著一個小女孩或是小男孩,你在表現得特別有創意、特別好玩、特別有樂趣的時候,你就展現出了自由兒童。
自由兒童的最大好處就是快樂自在奔放,但是有時候很叛逆。
兒童自我裡還有一個適應性的兒童,就是聽話照做的部分。適應性兒童多的人聽話照做守規矩,但有的時候喜歡討好別人。
如果你的自由兒童比較少,你會顯得沒有幽默感,沒有創意;如果你的適應性兒童比較少,會缺乏敬畏之心。
父母自我 :控制型父母和養育型父母。我們每個人身上還有「父母自我」。
其中一個是控制型父母,總是說「你應該」「你必須」,制定很多道德和標準。另一個是養育型父母,是關愛養育照顧別人的部分。
控制型父母講究規矩,但是對別人要求過高,有時候顯得武斷;養育型父母關愛人心,但是有時候會過度關心。
成人自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很像我們在做戰略分析的樣子,非常冷靜。
這五個我是隨時隨地出現的,你有五個我,你的孩子也有五個我。
第一代和第二代經常相處的模式是父母用「控制型的自我」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用非常聽話的「適應性兒童」回應,好處是聽話,壞處是他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他用自由兒童回應你,好處是有很多鬼主意,但是壞處是會天天跟你搗蛋。
控制性父母經常帶來的情緒就是憤怒,你的孩子一不聽話、沒有按照父母規劃的路徑走的時候,父母第一感受就是憤怒,彼此一見面還沒有說話的時候就進入到戰鬥狀態。
還有一種情況,我們很多企業家,可能先生出去打拼,家裡全職太太在帶孩子,展現出非常強烈的養育型父母,如果過分放大養育型又會變成完完全全的寵溺,覺得孩子一生只要開心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這是養育型父母到了極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沒有按照父母的做法也成為養育型父母,又會說孩子像個白眼狼。
自由兒童多的人,能創新有想法,但同時也經常帶來叛逆和自私,一旦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生氣發怒。
適應型兒童多的人,總是好像害怕見到某一類型的人,經常當面說同意,私下裡又覺得不同意,總是展現出一種很委屈的樣子,然而有話不說。他為什麼不說真話呢?因為他害怕,他在適應你,甚至有討好的嫌疑。
這時候我就發現,一般家族一代和二代在相處的過程中間,很少處在成人對成人的狀態,見面就掐,或者見面就控制,見面就叛逆。
你們的關係永遠都是這樣,你們並沒有處在平等對話的狀態,無法用成人自我對話成人自我,各種衝突接踵而來。
當你的五個「我」跟對方的五個「我」產生衝突,最大的挑戰在於彼此都進入自動化的狀態,立馬產生各種情緒,這種對抗的模式可能會持續終生。雙方都是用自己的下意識的模式來進行互動,關係永遠沒有改善,爭執就永遠存在。
你是否能夠覺察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五個我,是改寫自己腳本、修正自己進入自動化反應的第一關鍵。
追求自主
我永遠擁有選擇的權利,我也可以選擇用哪個」我「來處理內心的衝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 我也允許對方擁有選擇權。
真正在解決衝突的過程中間,讓你跟下一代都舒服的過程中間,你首先應該用先調動你的養育型的父母,建立彼此很強的連接,永遠跟他有關懷,與此同時,你也要展現出自己的自由兒童,因為自由兒童讓人感覺很真實很快樂,最後無論你展現出哪個「我」,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他將來很可能進入家族企業,他也要變成一個解決問題的人,無論如何你都要進入成人自我。
成人自我是幹什麼用的?成人自我是拿來解決問題用的,所有的衝突爆發了情緒,最後鬧的不歡而散都不處在成人自我,但卻處在成人自我的前提。是你的情感情緒被釋放了以後才能進入成人自我的,所以要讓你的5個「我」流動起來。
我自己看到的這些非常棒的這些父母,通常是給自己選擇也給別人選擇的。他把孩子當做一個完整的人來看,一個孩子不管多大,他都有5個我,所以你能把他當一個完整的人來看,給彼此選擇的時候,雙方的關係、雙方未來共同探討的空間就非常大了,所以你是擁有選擇權的。
真正良好的關係和家族傳承是用父母用養育型的父母來滋養,成人自我是拿來做反思用的,最後每個人你都要有兒童自我,不是拿來索取,而是拿著玩耍,這樣生命就有樂趣了。
最後會感覺到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做到真實和親密,我這裡非常強調安撫的力量。從心理學來講,安撫就是我對你的關注,所以安撫是陽光、空氣、水之後的第四個必備需求,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安撫人會死的。
所以在人小時候的安撫就是生理上的觸摸,長大以後安撫就是心理上的安撫,對認可的訴求。
對意義的追求,即挑戰的部分
第一代給孩子足夠的心理安全感,就是當我跟你有足夠的接觸,我對你有足夠的認可,接下來我再給你足夠多的挑戰的時候,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和能力同時都培養起來了。
從關愛到挑戰,是關愛在先、挑戰在後的順序,沒有辦法去顛倒過來,你一定是得到關愛,有安全感了,建立連接以後才能被挑戰。
我們最怕的是父母經常走兩個極端,要麼過度的關愛,要麼極度的挑戰,就是沒有從關愛到挑戰的過程。
這種情況,是因為對安撫的理解不夠。如果你對安撫理解的足夠多,有足夠多的安撫,也有足夠多的挑戰的時候,你們就能夠講真話而彼此都不受傷,這就叫親密。
當每個人都有親密的關係的時候,我覺得生活一定是幸福的,而且你是可以放手的。
鄧華先生,龍旗控股的創始人,創意科技的董事長。
本人老虎型,兒子孔雀型,他們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
第一,只有自己看清楚自己,你才能夠看到孩子。我覺得我以前自己也是個孩子,自己沒有長大,你自己的心智還沒有發展健全的時候,你是看不到孩子,你連自己都看不清楚,在你看清楚自己之前,這個世界實際上不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樣子。
第二個我認為建立親子關係很重要,如果沒有建立親子關係,就沒有教導的機會,也不可能知道孩子真實的情況是什麼。
第三,我認為人最基本的權利是選擇,所有的孩子第一個身份其實是人,他不是誰的附屬品,所以他們的未來語言非我們能夠想像。
就像我孩子的一些經歷讓我很羨慕,我不曾經歷過,更談不上說我們去設計他們的人生,所以我們只是他們生命的一個支持者。我們有的權利只是說在路上進行鼓掌、進行支持。
另外一個成功的定義,我想每個人都不一樣,孩子們自然有自己的定義,孩子們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因為我們自己也沒有搞到十全十美,所以孩子們更做不到。
我兒子現在的愛好、學習、工作選擇和我當初的想法沒有任何關係,當初他違背我的選擇時那一點點不自在,也許在某個黃昏,也可能在他19歲的時候,這麼自信的走過去的那一瞬間就療愈了。
我覺得那個畫面感有著像詩一般的語言,抱著爸爸的腿睡覺,隨後端正了自己的衣衫,走向渡口,所有人都給他鼓掌,這就是家族傳承中間特別好的部分,這畫面永遠都是刻在我腦海裡的。
前浪跟後浪一起往前奔湧,才是我們家族企業成功的關鍵,有幾個關鍵的準則一定要遵守。
第一、每一個人獨立承擔自己的命運
你承擔你的孩子,承擔孩子的孩子成為家族的成員,或者成為企業的成員,但是每個人都能獨立承擔自己的命運。
第二、施與受的平衡
作為一個董事長,有一個孩子可能是你的接班人、可能是你的下屬,他的才華才能跟在企業的崗位應該是匹配的,這是對企業負責。在家庭裡和在企業裡,父母的給予和孩子的回饋,都應該是平衡的。
第三、保持系統的邊界
家庭系統跟企業系統是兩個不同的系統,這個邊界是否清晰決定了你的家族企業興盛的重要程度,這個邊界怎麼能清晰?你的覺察力要非常強,你對五個「我」的了解、對自己身份的確認非常關鍵。
領教工坊:以專業私董會領航的企業家與核心高管教育機構,長期陪伴一流企業家,成就美好企業。
更多獨家內容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