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像是打怪升級一樣,家長們必須要有耐心才能有收穫。特別是孩子到了一定階段,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家長能夠正確引導,父母以後會少操心,孩子未來更出色;相反,家長引導不好的話,家長可能要操一輩子心了……
李玫瑾教授就做過相關的結論,她把人生分為多個階段,而孩子3-6歲是成長的關鍵期,此時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為什麼是3-6歲呢?
根據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養成和大腦發育,在3歲的時候就發育到成人的60%,6-9歲的時候完成了80%。從這個研究中我們能看出,3-6歲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家長需要在這段時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好習慣會伴隨孩子一輩子,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就能夠看出他們未來是什麼樣的人,所以,一個好習慣養成不容易,但是壞習慣戒掉會更難,相信有所體會的家長都知道。
家長做好這幾點,將來更出色
1、正確對待孩子的「自私」
孩子到了3-6歲時性格會變得很「自私」,而且有很強的佔有欲,比如自己的零食、玩具不會跟別人分享,就連家長也不可以,有的時候還會搶別人的東西,認為都是自己的。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孩子已經慢慢形成了「自我」意識,他們會通過佔有來證明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這種情況,家長們也不用批評打罵孩子,更別給孩子打上「自私」的標籤。家長們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當他們不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你不要去強迫他們,這需要一個過程,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分享,這樣他們才會更好的從成長。
2、學會給孩子立規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3-6歲是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最佳時期,在這個階段家長要學會給孩子立「規矩」,並跟孩子一起遵守,讓他們從小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所謂的立規矩並不是為了管住孩子,而是帶領孩子認識到這個世界的規則,這樣有利於孩子未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生活。
家長立好規矩之後要嚴格執行,千萬別捨不得孩子吃苦,現在很多的家長都犯同一個錯誤,你以為的愛孩子,就是害孩子的表現,當孩子不守規矩時,如果你不會管教,那麼跟沒有規矩一樣。
孩子不守規則,家長要學會懲罰孩子,當然,懲罰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規則是不可以隨便打破的,只有讓孩子體會到了規則意識,他們才能去遵守。
3、教會孩子情緒控制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階段特別容易發脾氣,家長們也會時常抱怨孩子脾氣暴躁,動不動就哭鬧。家長面對情緒失控的孩子,很多新手家長不知道如何應對,只能跟孩子發脾氣「以暴制暴」;還有的家長心軟,只會一味寵溺孩子,最終導致孩子越來越霸道。
我們要知道孩子亂發脾氣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害怕、不開心,或者為了吸引父母注意,逃避責任等等。孩子年紀比較小無法用語言表達,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
我在這裡為大家為想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家長朋友推薦一套適用於0-6歲孩子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全書共有十冊,內含中英雙語。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團結友愛、與異性友好相處,養成合理飲食習慣、遵守規則等良好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高情商與健全人格。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孩子養成好習慣可以決定好未來,家長要抓住孩子3-6歲的黃金期,好好培養孩子的情商、習慣和情緒管理,讓孩子受益終生。
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在《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說:
人類左腦掌控的是語言和邏輯思維,在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就調用了左腦。當邏輯思維起作用時,孩子就更能集中注意力,恢復平靜。
另外,我們在給孩子讀這套書時,可以結合孩子的親身經歷和有過的情緒,跟孩子談談,討論討論。
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最近有沒有遇到害怕的事啊?你當時怎麼做的呢?以後再害怕的時,你還可以做些什麼?」等等,這樣談,非常有助於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點擊下方連結,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