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臺灣地區舉行「九合一」選舉,這一次選舉是臺灣所有「地方」公職人員的集中改選,臺灣選民將選出11130名公職人員,而參加競逐的候選人多達19762人,換句話說,2300萬臺灣人,每不到1200人就有一個人是這次「九合一」選舉的候選人,每2000人中就有一個會通過這次「九合一」選舉當選為「地方」公職人員。
1「九合一」選舉是怎麼來的?
「九合一」選舉實際上是將原來的「直轄市」地方選舉和「縣市長」地方選舉合併而來,目的是為了節約成本。
過去,臺灣地區領導人、立法機構民意代表、「直轄市」地方選舉和「縣市長」地方選舉分別舉行,呈現出幾乎年年有選舉的局面。臺灣當局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最近兩年進行了重大改革,2012年將領導人選舉和立法機構民意代表選舉合併,實現了所有「中央」層面的選舉同一天同時舉行。而今年的「九合一」選舉,則實現了所有「地方」層面的選舉在同一天舉行。
2「九合一」選舉都選哪些職位?
「九合一」選舉,具體選舉的職位包括九種,「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代表。
這九類職位又有非常詳細地劃分,臺灣地區年滿20周歲的未被剝奪選舉權的居民,每個人至少要投3張選票,有的還需要投出5張選票。,
這些職位看起來比較抽象,我們把它對應成大陸的對應職位,就很好理解了。
上面這些職位,在臺灣地區都是選民「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
3選前藍綠版圖力量對比情況如何?
臺灣目前的行政區劃(選舉後「桃園縣」將改為「桃園直轄市」)
根據臺灣當局的規定,在選舉日的十天之內不能公布關於候選人的民意調查結果。因此,在選前十天各大媒體和機構發布的民調被稱為「封口民調」。臺灣TVBS電視臺的「封口民調數據」顯示,臺灣所有縣市的選情大致如下:
將上面的表格和臺灣行政區劃圖相對照,基本可以看出,「北藍南綠」格局雖然堅固,但存在動搖的可能。
在所謂「直轄市」選舉方面,2010年「五都選舉」中國民黨籍候選人獲勝的臺北市、臺中市,在本次選舉中民進黨籍候選人民調都明顯領先,國民黨有丟掉除新北市和桃園市以外其他「四都」的可能。
在「縣市長」選舉方面,民進黨在南臺灣優勢比較明顯,而臺北和新北的傳統國民黨優勢地區基隆市,因「泛藍」陣營分裂,民進黨籍候選人林右昌也幾乎篤定當選。剩餘的選情膠著的地區,也集中在中部農業縣,但在這些地區民進黨的候選人也往往略微佔優。
4臺灣的地方執政版圖經歷怎樣的變遷?
1994年起,臺灣實現了所有地方(省、縣兩級)行政區劃的直選,在縣市(含「直轄市」)一級,臺灣藍綠陣營的政治版圖變化如下面的圖片所示。
1994年「北高市長選舉」,泛藍陣營國民黨和新黨分裂,民進黨籍陳水扁當選。高雄市當選者是現任臺灣當局副領導人吳敦義。彼時,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還很少,臺灣大部地區由國民黨執政。
1997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慘敗,歷史上首度總得票率低於民進黨,民進黨在一半以上的地區執政,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臺灣並沒有所謂「北藍南綠」現象,在北臺灣民進黨也大獲全勝,這次選舉對於臺灣政治發展具有標誌性意義。後來人們用「地方包圍中央」這一話語,描述此次民進黨勝選對2000年民進黨取代國民黨執政的先導意義。
1998年「北高市長」選舉,任內滿意度極高的陳水扁得票率較1994年增加了2%,但由於最後關頭新黨候選人王建煊呼籲選民都將選票投給馬英九,1994年選舉中的「藍營分裂」情況未再出現,陳水扁敗選而馬英九勝選。在高雄市,民進黨籍謝長廷挑戰國民黨籍吳敦義成功,高雄市從此之後一直由民進黨執政。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選舉的十年後,200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當時代表國民黨和民進黨參選的候選人正好是這次選舉的臺北市長當選人馬英九和高雄市長當選人謝長廷。
2001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否極泰來」,「光復」北臺灣的基隆、桃園、新竹市、新竹縣以及臺中市、臺中縣,「北藍南綠」。而民進黨則攻克中南部的彰化縣、嘉義縣,臺灣政治版圖的「北藍南綠」情況出現固化。
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波瀾不驚,馬英九、謝長廷均順利連任。其中馬英九的得票率高達64.1%,接近民進黨籍候選人李應元的兩倍,表明國民黨在臺北領先優勢明顯。
2005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慘敗,總得票率比國民黨低將近10個百分點。民進黨在「地方」的執政版圖全面退守到「濁水溪」以南,國民黨在北臺灣和中臺灣的所有縣市執政。這成為2008年臺灣「大選」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先行信號。
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曾任高雄市長和臺灣「行政院長」(行政機關最高首腦)的謝長廷北上挑戰郝龍斌,但得票大幅落後。而高雄市長選舉,國民黨籍黃俊英以0.1%的微弱劣勢敗給陳菊,但得票率較2002年有所增長。
2009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奪回雲林縣和宜蘭縣。(由於第二年要舉行「五都選舉」,臺北縣、臺中市、臺中縣、臺南市、臺南縣、高雄縣未舉行縣市長選舉)
2010年是「直轄市」增加到5個之後的首次「直轄市市長」選舉,這次選舉國民黨和民進黨分別保住了固有地盤,但民進黨的得票率大幅提高。
從歷史上來看,在臺灣「地方選舉」中得票率出現增加的陣營,在接下來的一次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得票率也會增加。同時,執政的陣營容易在歷次「地方選舉」中丟失地盤,而在野的陣營更容易「攻城略地」。這也和臺灣選民的選舉心態有關,一些「中間選民」(即沒有固定政黨傾向的選民)往往在一次選舉支持這一陣營後另一次選舉改投另一陣營,這被稱為選舉中的「鐘擺效應」。
5臺灣是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縣市長」選舉的?
臺灣實施「地方自治」,早在1950年。從那時起,臺灣地區除了「直轄市」以外的縣長、市長就是由當地居民「一人一票」直接選舉產生。
「兩蔣」時期的臺灣選舉,在國民黨的嚴格控制之下進行,但並不完全都是「內定」的。國民黨之外的人士也可以參選甚至當選,1950年產生的臺灣第一位民選縣長是花蓮縣的楊仲鯨,他就不是國民黨人,而是在內戰中親國民黨的小黨「中國民主社會黨」的成員。
圖:楊仲鯨
「兩蔣」時期,甚至有公開反對國民黨的候選人,通過地方選舉當選為公職人員。其中知名代表之一是臺灣前領導人陳水扁,1979年年底臺灣爆發「美麗島事件」,這是臺灣民運史上的重大事件,陳水扁為「美麗島事件」的主犯之一黃信介做了辯護,躋身公開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社會人士之列。1981年,陳水扁成功以最高票當選臺北市議員,1985年,陳水扁還參選家鄉臺南縣的縣長,最終僅以一萬票的微弱優勢敗北。彼時,臺灣還在蔣經國統治之下,還屬於「戒嚴」時期,但「公開對抗中央」的候選人參加地方選舉,並沒有被嚴格禁止。
6臺灣的「直轄市」是怎麼來的?
1967年,臺灣當局將臺北市升格為所謂「直轄市」。1979年,高雄也改為「直轄市」。所謂「直轄市」,和大陸的直轄市意思相同,就是說只對「中央政府」負責,不受任何省的約束。
從那時起,臺北市和高雄市就脫離了「臺灣省」,臺灣當局的行政區劃變為「兩省兩市」,分別是臺灣省(管理臺北、高雄之外的臺灣、澎湖地區)、福建省(管理金門、馬祖地區)、臺北市和高雄市。
「臺北市」脫離「臺灣省」之後,「臺灣省」的省政府和省議會都遷到了臺北市以外。臺灣省「省政府」設在臺灣南投縣的「中興新村」。
「臺灣省政府」所在地
而「省議會」則設在臺中縣霧峰鄉。
「臺灣省議會」舊址附近的指示牌
臺灣當局重劃「省界」,並不是鬧著玩的。以前,在臺北市和高雄市和臺灣其他縣市之間,還有實體性質的「省界」,標明其他縣市是由「臺灣省」管轄,而臺北市並不屬於「臺灣省」。
臺北市和原臺北縣(現新北市)交界處的省界
威權時代,臺灣地區的「地方自治」僅限於縣市一級,並沒有上升到省級。在省級行政區劃(「直轄市」、省)和「中央」,選民只能選舉議會的民意代表,但並不能投票選舉行政首長。也就是說,臺北市、高雄市改成「直轄市」之後,臺北和高雄的市長由臺灣當局直接任命,不再進行選舉。
1987年,臺灣當局解除了「戒嚴」。1991年,臺灣當局宣布終止從1947年內戰時期起宣布的所謂「動員戡亂狀態」,從此臺灣的行政首長選舉上升到所謂「省一級」。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臺灣固定將「縣一級」選舉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一年舉行,而「省一級」選舉則在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後兩年舉行。1994年,第一次舉行「北高市長選舉」(臺北、高雄市長)的時候,同時舉行的還有「臺灣省長」選舉。當時當選「臺灣省長」的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他是歷史上第一任「臺灣省長」,也是最後一任。
7「臺灣省」現在還存在嗎?
根據臺灣當局的理念,一個施行「地方自治」的省,其行政首腦應該由全省民眾選舉產生,稱「省長」。而如果一個省不能作為「地方自治」的主體,行政首腦就要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不稱「省長」,而稱「省政府主席」。
1997年,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以「臺灣省」和臺灣當局「中央政府」機構疊床架屋為由,通過修改臺灣當局「憲法」實施「凍省」,從此「臺灣省」不再進行省長和省議會的選舉,臺灣省的「省轄縣、省轄市」實際上直屬於臺灣當局。但在名義上,臺灣省仍然保留,「省轄市」稱謂依然沿用。
臺灣當局目前所設的「臺灣省」和「福建省」,分別由一位「行政院」(臺灣最高行政機關)政務委員兼任「省政府主席」,現任「臺灣省政府主席」是林政則,「福建省政府主席」是鄧振中。但他們都已沒有實際權力,基本上是象徵性的。
臺灣當局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名單
8臺灣的「直轄市」為什麼越來越多?
在2010年之前,臺灣只有臺北和高雄兩個「直轄市」。2010年臺灣「地方制度」調整之後,原臺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原臺中縣和臺中市合併,組成新的「臺中直轄市」,原臺南縣和臺南市合併,組成新的「臺南直轄市」,原「高雄直轄市」和「高雄縣」合併,組成新的「高雄直轄市」,這五個「直轄市」遂被稱為「五都」。
雖然實際上「直轄市」和「省轄縣市」都已直屬「臺灣當局」所謂「中央政府」,但「直轄市」明顯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傾斜。本次選舉之前,臺灣「省轄縣」中人口最多的桃園縣「改制」成為「直轄市」,所謂「五都」升為「六都」。這些城市不僅在政治上地位重要,也被臺灣當局視為整個臺灣經濟發展的重頭。「六都」人口佔臺灣總人口的接近七成,「六都」選舉的結果被視為本次「九合一選舉」中最重要的部分,關係到2016年臺灣地區執政權的輪替。
☆來源|智谷趨勢(zgtrend)
☆資料|數據源自臺灣當局選舉事務主管部門,轉引自臺灣《聯合報》網站,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告|這裡(微信號:upolitics)是那裡(微信號:bqzhengzhiju)的另一個家,此外別無分號。兩個政知局推送的內容、時間,很多時候會不一樣。
↓↓↓如果喜歡,請留步給文章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