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導讀
何為「九合一」
11月29日,臺灣九合一選舉開票日。今天台灣選出6名「直轄市」市長,16名縣市長,375名「直轄市」議員,532名縣市議員,198名鄉鎮市長等。最引人關注的是六都市長選舉。
國民黨慘敗
29日下午4點投票結束後,藍色憂鬱隨即蔓延開來。6點半左右,臺北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宣布敗選;隨後臺中市長國民黨籍候選人宣布敗選;然後,嘉義、彰化、高雄,民進黨籍候選人宣布當選。時間走到晚上7點,國民黨在這次史上最大規模選舉中的大敗之勢已經變成了一幅倒塌的「多米諾骨牌」。
「六都」只剩下新北一都,臺北、臺中輸掉二十幾萬票,高雄、臺南更是狂輸四五十萬票。即便是原來認為是穩贏的地區,開票結果也意外。連勝文29日晚表示,選舉結果沒有達到期望,是個人責任。連勝文深深一鞠躬,表示沒有達到各位期待,對此感到抱歉。
在藍綠爭奪激烈的臺中市,民進黨候選人林佳龍也正大幅領先胡志強19萬票,已自行宣布當選。胡志強宣布敗選,他說,這是他個人的失敗,是他個人不夠努力。連任14年市長的胡志強失敗,也意味著藍綠傳統的「濁水溪」南北分界線被民進黨攻破。
新北市、桃源的國民黨籍參選人可謂國民黨一類軍中的一類軍,朱立倫和吳志揚都被認為是有望問鼎「大位」的政治明星,結果卻是一個小幅險勝,一個失守敗選。嘉義,南臺灣唯一的藍色也被綠色收下。
在全部22個縣市長選舉中,據臺灣當局選務主管機關統計,在22個縣(市)長中,中國國民黨獲得6席,民進黨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國民黨輸掉了其中的16個,民進黨掌控的縣市則比上屆多了一倍有餘,首次在臺灣政治版圖上佔據壓倒性優勢。
「九合一」選舉結束後的藍綠板塊
2001年—2010年藍綠版圖變化
六都實時票數
臺北:連勝文609,932票 柯文哲853,983票
新北:朱立倫959,302票 遊錫堃934,774票
桃園:吳志揚463,133票 鄭文燦492,414票
臺中:胡志強637,531票 林佳龍847,284票
臺南:黃秀霜264,536票 賴清德711,557票
高雄:楊秋興450,647票 陳菊993,300票
「史上最大崩盤、大慘敗,這場戰役國民黨心中唯有沉沉的痛。」
對於選舉結果,國民黨主席馬英九29日晚間表示,「這次選舉本黨(國民黨)遭遇極大挫敗,國民黨將儘快提出改革方案」。
馬英九稱,「我必須對支持者表達歉意,我們讓大家失望了,江『揆』(江宜樺)請辭已經同意,此刻我的責任是儘快提出黨的方案回應人民訴求」。
馬英九說,沒有時間沮喪,未來將面臨更艱難的選戰,國民黨將真誠改革,努力達成選民訴求,展現誠意,撥雲見日。
馬英九強調,國民黨不會被輕易擊倒,現在擦去淚水、繼續站起來。「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現在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消沉而是積極,要思考如何改革,很快要面對更艱難的挑戰,忍辱負重,更努力達成選民付託」。
不能不說,「九合一」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柯文哲創造歷史在本次「九合一」選舉中,縣市長選舉是最高的級別,而臺北市長的競爭無疑又是重中之重。
截止到今晚8點半,臺北市的最新計票結果顯示,柯文哲總計獲得820,432票,而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僅獲得589,687票,柯文哲以58.2%對41.8%的巨大優勢獲勝。
其實在計票開始不久之後,臺北市長的競爭其實就已分出勝負,下午5時許,柯文哲競選總部附近已經聚集了超過2萬支持者,氣氛十分熱鬧,臨時搭起的大臺上甚至開起了演唱會。而連勝文的現場都不怎麼通報票數,可以聽到有人感嘆「差太多了」。
的確,連勝文在這次的選舉中不僅輸給了柯文哲,還有可能創下國民黨的歷史最差紀錄。在實行直選的20年來,國民黨在臺北市的最低得票數是69萬票,在記票接近尾聲之際,連勝文仍然相差10萬票左右。另一方面,陳水扁1998年獲得的68萬票是綠營在臺北的最高得票數,而本次柯文哲已經輕鬆超越這一數字。
昨天19點35分,新晉臺北市長柯文哲身著拜票時常穿的米白色夾克現身競選總部,發表當選感言,坦言自己此時十分平靜。
柯文哲在感謝了選舉團隊和臺北市民後,連續發表6個相信。他表示「相信政治就是找回良心」、「相信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的政治理念」、「相信人因有夢想而偉大」、「相信眾人之智慧會超越個人之智慧」,「相信如果有選擇,應該堅持正面和進步的方向」。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相信,使得臺北改變成真。
柯文哲坦言,此刻對於他而言,「是選舉的結束,但是是一個承擔責任的開始」。他會「更加謹慎謙卑、艱苦奮鬥,在市民的監督之下,實現政見的承諾」。
柯文哲是「政治素人」,作為醫生,沒有任何政治經驗,他表示自己來自庶民,「未來進入臺北市政府會繼續傾聽庶民的聲音」。柯文哲團隊告訴鳳凰網,他們百分之九十的力量都花在了新媒體上,而在二十歲到三十歲的選民中,柯文哲的支持率高達百分之八十。柯文哲在當選感言中也肯定了網絡的強大。面對這些新選民,柯文哲表示:「政黨與政治人物必須更謙卑面對公民社會。」
在面對「怎麼看待國民黨慘敗」的提問時,他表示不能這樣單一的看待問題,是臺灣尋求進步的願景有了這樣的結果。
為何會慘敗?非藍非綠的中間選民成關鍵
其實,投票之前,已經不難覺察到國民黨選情上空的陰雲揮之不去。這個月連續兩場的造勢活動,就臺北市而言,兩個場子的溫度已然有差。可是,結果顯然已經不是膠著,而是大逆轉。大逆轉,擊碎的是我們之前一直拿觀察臺灣選舉和政治生態的那副眼鏡。
以往,我們對選情所有的預測和分析,大致是基於這樣一個對藍綠板塊的固有認知——北藍南綠以及藍六綠四的選民結構。比方說,整個臺灣22個縣市,藍綠分得的席次,可以簡單按照這個比例做了乘法,一般來說,結果會在允許的誤差範圍內。還有呢,在臺北、臺中,也通常說是躺著選都能贏,需要考慮的只是贏多少的問題。
「九合一」國民黨的慘敗,讓我們跟國民黨一樣意外,說白了,就是因為這個標準解釋不了選票結果了。「九合一」投票率將近68%,高投票率也沒有救得了藍營。因為選民結構發生了變化,觀察臺灣選舉不能只識藍綠了。
臺灣著名民調專家、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洪耀南先生長期關注臺灣選舉,也對此次九合一選舉做過多次民調。洪耀南也認為,臺灣的選民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受藍綠、統獨等老觀念的束縛,但國民黨的舊思維並沒有隨選民結構改變而改變,加上馬英九執政多年卻政績不佳,致使國民黨此次大敗。
選民結構20年來其實在慢慢移動。1949年國民黨遷臺以後,一同來臺的兩百萬人,後來成為深藍的主體。李登輝、陳水扁時代以後,「去中國化」下成長的一代人,現在已經有了投票權,而同時外省第一代卻在慢慢凋零。一漲一跌間,傳統藍綠的比例已經移動。
洪耀南表示,臺灣現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已經有電腦,已經有網絡了。40歲以下的年輕人資訊的獲取方式已經不同於40歲以上的人,以前政府來給你訊息,會通過媒體給你,但現在年輕人資訊是自己找的,讓他們思想改變很大的是網路,而不是教科書。年輕人不看電視啊,也不看新聞,他們跟以前的人不大一樣。
以前的人可能是政府說的就是對的,可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通過網絡,有自己獲取資訊的方式。年輕人為什麼到現在才成為變數,因為過去他們人數少,當40歲還在20歲的時候,人數少嘛。但他們到40歲的時候,佔選民結構已經快要四成了。量大才會導致改變。
而且基本上他們沒有藍綠的概念,他們也不一定以統獨為目標,因為臺灣的認同已經達到了歷史上一個高點。
另外,20年間,藍綠惡鬥、挑動族群在大小競選中不停地被提及,臺式民主甚至成了負面典範,也讓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厭煩。超越藍綠、打破藍綠高牆,成為臺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理訴求。柯文哲的人氣,從一開始就是在中間選民、年輕選民的推動下層層飆升。改變和超越藍綠是柯文哲的競選主軸,現在看來也是吸票的主要因素。
「柯文哲現象」的出現說明,非藍非綠、不要藍也不要綠的大量中間選民,成為決定選情的關鍵。
民眾抗議將成臺灣新常態?
作為臺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臺北市對於國民黨的意義不言而喻。臺北也一向是國民黨支持率最穩固的地區,過去20年的選舉歷史中,國民黨僅僅由於1994年的突然分裂而輸給陳水扁。
國民黨丟掉臺北,還有可能對臺灣未來的政治格局造成深遠影響。1994年當選臺北市長的陳水扁,在2000年又成為了臺灣首位非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而1994年從陳水扁手上奪回市長的馬英九,也在2008年登上「總統」之位。
且不論柯文哲能否延續這一傳統,其勝選結果已經反映出臺灣當下的深刻變革。今年3月,臺灣爆發反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學運」,參與者的矛頭雖然主要對準國民黨,但也避免給自己打上綠營的標籤。學運佔領立法院的行為和「公民參與」的口號,顯示的是對整個黨派政治的不信任。
同樣,柯文哲本次參選,也標榜自己的無黨派身份,儘管觀點「深綠」,卻與民進黨保持著距離,並且毫不掩飾對「太陽花學運」的支持。在競選綱領中,柯文哲也宣稱要讓公民直接審計財政預算。
在黨爭已經讓臺灣行政瀕於癱瘓之際,無休止的民眾抗議是否又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給馬英九一個教訓
有名嘴在島內政論節目上,描述「九合一」給人的感覺是「以前是一個西瓜出來選藍營都能贏的,現在變成一個西瓜跟藍營選都能贏。」調侃的說法,誇張難免,不過,確實說出了民心思變的普遍社會心理。
馬英九施政團隊政績不彰,民怨沸騰,很多人的想法就是「給國民黨一個教訓」。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釋,為什麼國民黨的一類軍會敗給民進黨自己都認為弱弱的對手、為什麼在連柯對決中連始終沒有逆襲的機會、為什麼國民黨的政治明星沒有了光彩。一個「改變」擺在前面,國民黨的全臺大敗,就不需要具體分析每個候選人的策略政見,因為,對選民來說,他們只是那個需要被教訓的政黨的分身而已。
「九合一」過後,國民黨要從「藍色憂鬱」中走出來註定需要一段艱難的時光。對於綠營來說,席次的增加,卻也並不意味著更多選民向綠色移動靠攏。說到底,民眾選的是「改變」,而不是藍綠。對於「九合一」各縣市的贏家來說,能不能帶來民眾期待的改變才是未來最緊要的思考。
「九合一」是臺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選戰,縣市首長大洗牌。國民黨的慘敗教訓深刻,雖然這次北京APEC之前,普遍呼籲的習馬會最終沒能登場,但民眾對兩岸關係改善的期待依然熱切。好在馬英九還有時間,兩岸關係有沒有歷史性的突破的可能?那要看這位馬先生有沒有魄力做歷史的開創者了。
本文綜合《澎湃新聞》、《觀察者網》、」俠客島「公開發布內容整理,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