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沒有硝煙的戰爭──臺灣九合一選舉側記

2021-02-26 復旦青年

編著按:今天下午,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宣布請辭國民黨黨主席。由於近期舉辦的「九合一」選舉失敗,國民黨丟失了一大批縣市長的席位。由於臺灣政局的特殊性,這一選舉結果很可能會影響到2016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

為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此次選舉的真實情況,我們邀請了一位此次選舉的親歷者,為大家講述此次「九合一」選舉中發生的諸多故事。

文 | 復旦大學2010級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本科生 陳建翔


前言


11/29日,屬於臺灣公民的狂歡節。在今年臺灣的九合一選舉中,是歷年來選舉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合併選舉。包含選出臺灣的直轄市市長、直轄市議員、鄉(市)長、縣(市)長,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區長,村裡長等等。如此多的職位可能會讓大陸的朋友眼花繚亂,對於大陸的朋友來說,其實只要很簡單的做個模擬:想像您現在位處在上海、北京,而你必須要在一天內選出直轄市的人大代表、市長、區長、居委會領導等,這些官員在一次選舉中更新迭代,除了中央的領導與官員之外的,身邊的地方性幹部全部都要進行選舉。如此所涉及的層面之廣或許可以讓大陸朋友有個概念。

九合一選舉的範圍是甚麼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臺灣兩黨政治的架構下,臺灣的選舉並不只是單單的更新迭代這麼簡單,更深層的,他可能包含著對於執政黨的檢驗與最近民意的取向。九合一選舉的舉辦在總統選舉的兩年後(馬英九在2012年獲得大選,而涵蓋幾乎所有直轄市地方職的在2014年選出),如果執政黨對整體局勢把握的相對好一點,那在九合一選舉中可以獲得的席次也相當多一點。這次的結果國民黨的大敗,或許正是顯示了馬英九在這兩年的不得人心。

在政治學的概念中,我們時常會提到關於合法性(Legitimacy)的概念,在臺灣更常見的說法是正當性,指的是」被統治者」對於」統治者」的認可程度,在臺灣,馬英九先生的民調於太陽花學運最低曾跌破百分之十,對於一個掌握執政優勢的執政黨來說,這是一個執政黨的困境。對於國民黨而言,可否靠著選舉宣傳造勢,扭轉現在的局勢;對於民進黨而言,這會不會是一個在2014年布局,可不可以成為一個成為一個在」地方」紮根,布局,並在2016年成為奪回政權的基石。在這個時空情境下,兩黨對於這次選舉的重視性更勝以往。

投票日當天我們在幹甚麼?

當然,相信大陸朋友更關心的,不只是結果。更有對於未知制度的好奇性:臺灣人在投票日當天在做甚麼?我們的制度又是怎麼樣運行的,在這裡就分享我在投票日的一天給各位朋友分享。

首先,在選舉期間,在大陸旅居的臺灣商人跟臺灣學生都可以享受到比較優惠的機票,以返臺來回機票來說,選舉期間原價六千多人民幣的來回機票可以以差不多兩千人民幣的價格買到。政府跟航空公司或是一些民間組織的贊助讓所有人都可以有權力行使公民權。

我是在11/29日投票日當天上午12:30由上海浦東飛往桃園的飛機,在桃園下機時大概是2:45左右,在拿了行李出站後立即打了的趕回臺北市。桃園往臺北45分鐘的路程,但由於太多人趕回臺北投票,在3:55分我才剛好抵達我的戶籍地臺北。並拿到了選舉公報。

臺北市長的選舉公報

選舉公報上會記載候選人的政見、基本資料、政見等等東西,是快速檢驗一個候選人最快的材料,當然通常的情況下,選舉公報上的內容在長達幾個月的選舉宣傳中都了解得差不多了,但是選舉公報更不失為一個再次檢驗的良機。

接著是去投票所投票,我3:55分把行李寄放在管理處就奔向了我所在裡的投票所,這時候離投票截止只剩5分鐘時間。投票所在臺灣一般設立在公立的中小學的教室,大部分情況下以你戶籍地來回步行來回10分鐘為基準,因為我家裡住的離投票所特別近,所以大概用2分鐘時間趕到投票所,在投票所需要你的身分證與印章,在一般情況下沒有印章可以籤名或是壓指印來替代。在完成這些,在臺灣,選舉日當天是不能有任何宣傳的。通常為了避免有人技術性亮票以影響他人決定。你會在一個小的密閉投票間內投票,投票間內有印章,只能利用投票間內的印章圈選候選人。

我在3:58分的時候氣喘籲籲的跑進了投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之後,接下來就是觀看新聞,在這個時間點由各個投票所的監票人員開始進行開票,並將數據實時提報給中選會,這時候的各個新聞臺都匯撥放實時的選票比數,也特別刺激,如膠著的新北市兩位候選人一直在八千到一萬之間搖擺,每次的選票變動都都牽動著選民的心。

而最後的結果也在晚上九點半時全部出爐,在22個縣市長中,國民黨籍參選人獲得6席,民進黨籍參選人獲得13席,另有3席為無黨籍人士當選。國民黨遭受了自遷臺以來最重大的慘敗。

在九合一選舉完的藍綠版圖

一場只能是路線的戰爭

「臺灣將進入只要不同意你,就攻佔立法院、行政院這種惡質民主路線,也能把任何警察打成暴力集團,若夠懂網軍的抹黑操作,這樣的選舉結果是在肯定惡質民主、肯定賣臺集團的論述、否定兩岸經貿往來。」

——臺灣知名媒體人 陳文茜 於政論節目上之發言 2014/11/29

「感謝臺灣、感謝偉大的市民朋友以堅定的意志,相信「政治就是找回良心」,相信「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公開透明的政治理念」,相信「人因有夢想而偉大」,相信「眾人之智慧會超越個人之智慧」,相信「民主就是人民作主」,相信「如果有選擇,應該堅持正面和進步的方向」這些相信的力量讓臺北市改變成真。」

——臺北市長柯文哲勝選感言

觀察選舉政治也有數年,自己甚至曾親身協助過臺灣的選戰。對於我而言,這次的九合一選舉是臺灣人意識形態的最佳體現。這是一場路線的戰爭,或許我們可以將它簡化為是」民意主導」或是」方向主導」兩個大類。

從太陽花學運以來,臺灣的民主正在受到一種新的衝擊:以國民黨為首的民選官員與執政黨並不了解民眾的需求,導致在臺灣的經濟停滯,甚至在兩岸政策圖利大財團、給予少數人權貴的印象。

太陽花學運激化了這種矛盾,年輕一代反撲服貿條文的合理性,而太陽花學運最後讓服務貿易協議退回重審,我們可以視作學生」民意主導」路線的順利。在太陽花學運中官員的堅持與中國大陸交往,在年輕一代的眼中被視為」賣臺求榮」,」只為自己利益」,而這也是前面引文陳文茜所說的」太陽花路線」,或者我更傾向與使用」民意主導」這樣的分類。

民眾認為政府無能,因此希望用自身力量改變決策,這次的柯文哲在臺北市的選戰就具有這樣的特質,柯文哲將議會立法權、市府行政權和市民參與權做為依歸,他認為現行的民主體制面臨瓶頸,無法反映真實民意,因此柯文哲決定開放政府信息(OpenData),進行手機網絡投票,讓臺北市的公民參與政務官的任免、行政官員的年終考核、政策,預算和執行,將市長的權力下放給全部的公民,使的這不再是代議士官員決定一切,而是由市民決定。

而」方向主導」以連勝文等人為主,除卻連勝文在競選時的主任以及一些相關人士言論上的失態,單看連勝文的施政綱領可以看到連勝文是打非常傳統的選戰,連勝文的思路是,在選舉成為市長之後,由他去跟中央進行協商、整合資源,雖然他也有利用雲端傾聽市民民意的部分,但是並沒有將權力下放給人民,連勝文眼中的臺北市政府應該是一種響應式政府,可以隨時響應民眾,但是卻又不會使過多的權力流於民眾。利用中央與地方關係之間的,互相的執政黨關係,做一個裡應外合,中央配合地方政策而地方也配合中央政策。例如臺北跟上海是姊妹市,那這時候臺北市在加強所謂」臺北、上海雙城論壇」的時候,也可以符合中央與中國大陸更與親善的政策。

陳文茜害怕的,是將民眾權力過於下放所導致的群體非理性。民眾可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長遠的利益,因此會短視近利的拒絕可能在短期內看不到長效的政策,而甚至,太陽花學運中反對中國大陸的聲音將會使從2008年開始親密的兩岸關係走向回頭路。而柯文哲的言論中,柯文哲認為政府僵化,政策制定空轉,是因為地方政府官員無法傾聽民意所致,而這也成為了柯文哲施政綱領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解決這些問題,從放權並傾聽民眾開始。

究竟這兩者孰是孰非,我無法作出一個非常好的判斷。這是一個政治學上也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戰爭,也正是因為雙方都存在正義,才會擁有衝突。

白紙:一場荒謬的選舉


撇除立法不談。但是其實我最關心的,並不是這點,我關心的是所謂」白紙」的問題。

在選舉中,所有以前犯過的錯都會被無限放大,成為對手抹黑你的工具,民主選舉長達幾個月的宣傳期中,互相的攻擊對方的缺點,互揭瘡疤都是在選舉中常見的手段。因此,一個候選人的醜聞越少,所代表的就是它可以被攻擊的點也就越少。

在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籍立委吳育升由於外遇醜聞被競爭者何博文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在地方耕耘超過數十年的地方基層代表,可能就不會成為政黨的候選人。在地方基層難免無法處理民怨和無法避免利益交換,這種情況下,這些候選人就不是所謂的」白紙」,白紙的好處是可以塑造。還記得在紙牌屋中,,伍德議員為了扶持彼得成為參議員,泰德在選舉前必須受到一連串背景的盤查,就是緣由此乎:對於一個人歷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成為未來應對媒體的武器,從這個角度來說,少做少錯,候選人如果完全沒有經驗,一張白紙可能更利於民主選舉。

但是這樣的一張白紙,沒有施政經驗的白紙,是否可以完全做好地方政府的工作?我對這點是存疑的,市政工作龐雜且與各種領域的相關度皆不大,從其他領域促然而入的候選人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市政工作?了解地方民意的取向?

這次在臺北市選舉,九合一最重要的直轄市選舉之中,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情形,主要的兩位候選人柯文哲跟連勝文都沒有地方從政的經歷:柯文哲在選舉之前是個醫生,而連勝文曾供職於投行,後來成為臺北悠遊卡公司的董事長。但是不一樣的是,連勝文政治家族的副類迫使連勝文在這場選戰中打得綁手綁腳,父親前副總統連戰的權貴形象、言論,都讓連勝文面臨比」白紙」柯文哲更多的考驗,也讓形象一定的下滑,最終導致選戰的失敗。

選舉的選賢舉能,真的是選賢舉能嗎?還是只是正如熊彼得所說:民主就是菁英競逐的手段罷了?

在我眼中,臺北市的選舉是一場荒謬的選舉,兩個連地方基層經驗都沒有的人竟然成為臺北市不得不為之的候選人,這或許是臺灣政治因為民主所走向的困局,有一天在選舉舞臺上,越清新的候選人就擁有越多的機會。」白紙」成為了政黨開山闢地的利器。

當形象比經驗更重要,當理想壓過實際,臺灣的未來在哪裡?

結語:九合一選舉與兩岸未來


這次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的慘敗,象徵著臺灣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在2008年以來未嘗過執政的民進黨,如果在2016重回政權,對於兩岸會有甚麼樣的影響?如果民進黨在未來執政,可不可以統合內部的臺獨聲音,持續從國民黨時期的兩岸政策?

對於大陸的臺灣學生和大陸人而言,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觀察趨勢,地方選舉掌控著2016年總統大選的命脈,只要任何一個政黨取得完全執政,我們都無法避開這些政黨對於兩岸的衝擊。如果民進黨在未來獲得執政,民進黨會不會依據之前的承諾,重審服貿,退回貨貿,終止ECFA。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如果國民黨在未來捲土重來獲得執政權,那他能不能平衡島內對於與中國大陸過於親近的疑慮,在圖利在大陸投資的公司之外,可不可以對於島內的經濟有著扭轉性的影響。這次的九合一選舉,如果將朝著傾向民進黨的方向發展,我們將會走向何處?如果國民黨不能保持著執政優勢,那麼到現在兩岸交流的紅利會不會一舉遭到翻轉?

而這些,可以觀察關於九合一選舉的新任市長與民意代表們對於中國大陸政策的影響。柯文哲在第一時間宣布臺北跟上海的雙城論壇不受影響,但是這樣的口號會不會延續?或是說政策可不可以擁有延續性,這可能是在後國民黨時代,作為關注兩岸的我們所要關心且重視的。

作者:陳建翔,臺灣人,曾經在臺灣擔任實習立委助理、立委競選助理。現在在上海Deloitte Consulting擔任政府諮詢部門的Part –time assistant。

微信編輯:徐馭堯

相關焦點

  • "九合一"選舉啟示(六): 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的啟示
    11月24日,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在最受關注的22個縣市長選舉部分,國、民兩黨執政縣市發生大翻轉,國民黨一舉拿下15席,民進黨僅存6席,無黨籍柯文哲險勝對手連任臺北市長毫無置疑的是,這次民進黨選前頻頻打統「獨」牌、「反中牌」等,都沒有發揮任何效果,反而可能加大了民眾對其反感,這既驗證了第一點的民意變化,也說明了民意對操弄意識形態的牴觸。三是島內民意希望兩岸關係發展的意願更趨強烈。蔡英文兩年多的執政完全搞壞了此前8年來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發展大好局面,臺灣民眾的福祉利益也因素受到嚴重損害。
  •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為何慘敗?
    11月29日,臺灣九合一選舉開票日。「九合一」選舉結束後的藍綠板塊 不能不說,「九合一」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柯文哲創造歷史在本次「九合一」選舉中,縣市長選舉是最高的級別,而臺北市長的競爭無疑又是重中之重。
  • 臺灣「九合一」選舉焦點在哪裡?
    原標題:臺灣「九合一」選舉焦點在哪裡?  後天就是「九合一」選舉投票日,候選人最後幾天的戰況進展如何,相關選民要領幾張票、選哪些職位都成焦點。為此,本報特意為您盤點了這次選舉中的細節。   本次「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地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選舉,涉及近兩萬人的「求職」,被島內民眾戲稱為「年底最大求職潮」。
  • 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預計今夜出爐
    原標題: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開始投票結果預計今夜出爐海外網11月24日電綜合臺灣媒體報導,俗稱「九合一」的臺灣地區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今天(24日)進行投票,選民從早上8點開始投票,投票下午4時截止。選舉結果估計將於今晚11時左右最終確定,而所謂的10個「公投案」結果則預料會在25日凌晨2時揭曉。
  • 圖解2014年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
    圖解2014年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 (1/1) "← →"翻頁
  • 臺灣輿論熱議「九合一」選舉結果
    臺灣輿論熱議「九合一」選舉結果 2018-11-26 21:17:「九合一」選舉24日晚落下帷幕,執政的民進黨當局遭遇大潰敗。
  • 臺灣「九合一」選舉今投開票
    今天,臺灣地區舉行「九合一」選舉。
  • 新聞背景:臺灣歷來規模最大的「九合一」選舉
    中新網11月29日電 臺灣歷來規模最大的「九合一」選舉29日舉行,投票時間為上午8時至下午4時,隨後計票揭曉勝負結果。    此次「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地方性公職人員選舉首次全面舉行,範圍涵蓋6個「直轄市」和16個縣市,包括「直轄市」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7項,和「直轄市」中少數民族聚居的新北市烏來區、桃園市復興區、臺中市和平區、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茂林區的首屆區民代表及區長2項。
  • 趙念渝看臺灣選舉:「九合一」選舉六市競爭
    9月6日,臺灣「九合一」選舉候選人登記結束。其中「六市」、「直轄市長」部分有20人登記參選。華廣網15日刊載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副秘書長趙念渝的文章,從歷史數據看臺灣「九合一」選舉的「六市」競爭。
  • 解讀: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束,國民黨為何慘敗?
    最懂浙江的在這裡臺灣「九合一」選舉11月29日開始投票。
  • 臺灣「九合一」選舉概況
    臺灣「九合一」選舉是臺灣的「地方選舉」,所謂「九合一」即九種「地方公職」放在同一天選出。九種「地方公職」包括: 「直轄市」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村(裡)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區民代表。最近一次選舉將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
  • 2018「九合一選舉」倒計時,2020臺灣政局走向何處?
    將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的「九合一」選舉是臺灣島內第三次政黨輪替(此處指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的首次地方選舉。2014年「九合一」選舉以及2016年地區領導人選舉慘敗後,國民黨雖然高喊反省,呼籲團結,其實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內鬥從未停止。就在今年的「九合一」選舉中,依然還有部分縣市出現分裂,這無疑讓「只能贏不能輸」的國民黨選情顯得更為艱困和撲朔迷離。
  • 臺灣九合一選舉的一些數據及其它
    這次選舉之所以叫九合一,是由原來的「七合一」選舉而來。「九」指的是除原來的直轄市長、縣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和村裡長外,又增加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少數民族)區民代表」及「區長」兩項地方公職選舉,加上之前的七項共九項,稱之為「九合一」。「一」指的是所有地方公職在一天之內選出(此段文字來自百度)。
  • 臺灣2018年「九合一」選舉 11月24日舉行
    臺「中選會」委員會議昨日確定「九合一」選舉將在11月24日舉行;但對於2020年「立委」選舉區劃分,「委員會」討論沒有共識,將在農曆春節前再次開會討論相關議題。「中選會主委」陳英鈐表示,包括以第四屆「立委」及第七屆「立委」計算方式、甚至是本屆維持現狀不改變,下次再實施都有人提出,但沒有深入討論,他則主張選區變更要建立制度化,一次解決問題。
  • 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看看這張表的顏色就知道了!
    11月29日晚,一名國民黨女粉絲,得知選舉結果後哭泣。再看看這張圖片。圖中標出了22個縣市長選舉結果,其中藍色代表國民黨候選人當選,綠色代表民進黨候選人獲勝,灰色代表無黨籍候選人最後穩操勝券。有沒有一片綠油油的感覺?選前可是一片藍!
  • 2018年臺灣「九合一」選舉:看22縣市長選舉登記名單
    2018「九合一」選舉將在11月24日舉行,尤其是22縣市長參選人選更受到外界關注,臺「中選會」在8月27日至31日受理登記,聯合新聞網將會陸續整理更新22縣市長參選名單,讓大家能夠隨時掌握選舉動態。(臺灣聯合新聞網)
  • 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失去臺北、臺中、桃園三都
    人民網臺北11月29日電 (記者孫立極、李煒娜)臺灣「九合一」選舉今天投票。「中央選舉委員會」雖然尚未公布最終結果,依據開票數字,國民黨籍候選人連勝文、胡志強、吳志揚等先後宣布敗選。 「九合一」選舉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地方選舉,自今天8時起至下午4時投票結束。
  • 臺灣2018十大熱搜新聞 「九合一」選舉奪冠
    Yahoo奇摩今天公布2018年「十大新聞事件」,開票歷時11小時、邊開票邊投票惹議的「九合一選舉」及「臺灣教育部門拔管事件」分佔冠亞軍;「普悠瑪翻覆意外」及「花蓮強震雲翠大樓倒塌」排名第3、4名,顯示政治議題、重大意外及天災、和攸關自身權益的政策討論最能引發網友共鳴。
  • 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結果揭曉!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
    新華社臺北11月25日電,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於24日進行投票,選舉產生22個縣市的縣市長、議員以及鄉鎮長、村裡長等。另據新華社臺北11月24日消息,蔡英文24日晚間宣布辭去民進黨黨主席職務,以示對該黨在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中的表現負責。
  • 臺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 蔡英文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導海外媒體稱,民進黨在24日舉行的臺灣地區「九合一」選舉中遭遇慘敗,此次選舉被視為對民進黨當局的一次公投。據美聯社11月24日報導稱,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宣布辭去民進黨主席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