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在最受關注的22個縣市長選舉部分,國、民兩黨執政縣市發生大翻轉,國民黨一舉拿下15席,民進黨僅存6席,無黨籍柯文哲險勝對手連任臺北市長。這次選舉被視為蔡英文執政的「期中考」、國民兩黨競爭2020年臺灣「大選」的前哨戰、島內民意變化發展的測試劑以及島內「涉獨公投」的試水戰。由於此次選舉被各方賦予眾多指標意義,選舉結果也相當程度反映了當前島內政局複雜變化的態勢。
其一,選舉結果充分反映了蔡英文及民進黨執政路線政策的重大失敗。選票是對當政者執政狀況的最敏感檢驗,毫無疑問,蔡英文的政策路線已經被選舉證明是根本挫敗,出現四大政策敗源:一是「輕經濟民生,重政治謀權」,施政和改革的目的皆圖謀一黨獨大,長久執政;二是「自恃政權霸道,無視民意主流」,以全面執政的傲慢之姿,為所欲為,嚴重觸發民眾對獨斷專行的反感,忘乎島內選舉政治下民意鐘擺效應的疾速回擺;三是「輕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勢,執拗意識形態之爭」,這次選舉更深層次的也是對是否希望和支持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潛在投票,結果突顯了民進黨當局的兩岸路線大挫敗。
其二,選舉結果深刻反映了島內政治格局的重大翻轉和重新洗牌。蔡英文執政短短兩年多,迅速敗光民進黨8年在野積累的民意支持,速度之快自2000年國、民兩黨選舉競爭以來前所未見。國民黨作為有限卻仍東山再起。柯文哲等第三勢力發展後勁不足。這些現象說明了島內政治格局變化的三大問題:一是藍綠對決的基本格局仍是主導島內政治發展的基礎性因素,「藍綠基本盤消失、崩盤」等現象和說法目前尚不成立。二是藍綠實力消長變化加速,民意左右快速搖擺、牽制任何一黨獨大的自主性增強。三是第三勢力夾縫求生難度仍大,但中間選民基礎持續擴大。「第三勢力」在藍綠基本政治格局下發展難度仍然很大,民眾固然對國民兩黨都不滿,不代表就會選擇非兩黨黨籍候選人。同時島內不滿藍綠、投票自主性更強的中間選民數量在持續擴大。但也要看到,中間選民未必大部分就支持第三勢力,而第三勢力也不等於可以爭取到大部分中間選民。
其三,選舉結果深刻反映了臺灣民意發生複雜的變化。一是島內民意更加注重經濟民生的獲得感、體驗感。這次選舉結果實質是對民進黨執政發展經濟民生失敗的懲罰,也是對島內各類政黨的民意警示,凡是無法給民眾帶來切身幸福感的執政者,都難以長久執政。二是島內民意對意識形態鬥爭的反感厭惡增加。毫無置疑的是,這次民進黨選前頻頻打統「獨」牌、「反中牌」等,都沒有發揮任何效果,反而可能加大了民眾對其反感,這既驗證了第一點的民意變化,也說明了民意對操弄意識形態的牴觸。三是島內民意希望兩岸關係發展的意願更趨強烈。蔡英文兩年多的執政完全搞壞了此前8年來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發展大好局面,臺灣民眾的福祉利益也因素受到嚴重損害。在選舉過程中,民進黨不斷幹擾阻撓兩岸交流交往和民眾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形成了鮮明對立。「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臺灣百姓才會好」的理念逐步在島內紮根發芽。
其四,「公投」綁選舉的結果充分證明搞「臺獨」註定失敗。此次選舉另一大特點就是出現了眾多「公投」綁選舉的情況,其中「奧運正名公投」更是妄圖借選舉催升支持率,企圖大搞「謀獨」活動。但「奧運正名公投」遭到挫敗,說明拿臺灣運動員的利益做賭注不得人心,必然失敗。近兩年,雖然主張「臺獨」的民進黨全面執政,並且推動縱容各種「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就,但島內民意卻出現「統升獨降」的現象,這已經說明島內民眾不希望「臺獨」成為影響臺灣前途的毒瘤,任何搞「臺獨」的活動都終將無法通過臺灣民眾的法眼。(楚樺 評論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九合一"選舉啟示系列評論(一):臺灣"九合一"選舉的兩岸政策意涵
"九合一"選舉啟示系列評論(二):島內民心思變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九合一"選舉啟示(三):民進黨往何處去?
"九合一"選舉啟示(四):韓國瑜無疑是國民黨大勝的最大功臣"九合一"選舉啟示(五):蔡英文2020提前跛腳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