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國人對禪修這個詞都不陌生,但是對禪修的內涵、歷史了解的並不多。有的人一提起禪修,會誤以為是宗教,也有不少人落入誤人的迷信。到底什麼是禪修呢?
本文為陳履安院長此前在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校友會上與大家分享「覺性科學與禪修」的演講稿,陳院長分享了自己禪修的體驗與感受,並結合世界知名高校的研究成果,解析禪修給人的身心帶來的積極作用,是一篇客觀認識和理解禪修的深度好文。
文章約7000字,順應現代人的學習邏輯和表達方式,濃縮了千百年來闡述、研究、練習禪修的最核心精華,非常值得您靜下心來,慢慢品閱。也歡迎您分享給正在尋找生命答案的有緣人。
1990年,我參加的一次禪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轉折點。
那一年,我53歲,參加了一次連續七天的禪修,得到許多不可思議的經驗,對禪修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我當時就有直覺,禪修和宗教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禪修是一套幫助人深入認識自己的生命和心性的科學方法,是中華文化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髓。
當時的生活極為忙碌,每天行程排得密密麻麻,從來沒有時間好好想過,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也很少好好想過,人生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嗎?
那短短的七天禪修,改變了我的人生。
各位也都四五十歲了,也都有一定的事業成就了,是應該想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了。今天和大家談談一些和禪修相關的主題:
我童年的儒家教育我怎麼會開始禪修的?什麼是禪修禪修與中國文化禪修為什麼沒能普及?科學的發展什麼是覺性科學心智科學的研究成果與應用心智科學與禪修相近的觀察與實驗結果介紹基本禪修方法覺止觀等臨別叮嚀
我的童年 · 儒家敎育
我從小在一個儒家思想的環境中長大。家中掛的書畫,很代表了我父親一生的核心思想,讀中學時,家中客廳懸掛的屏幅對聯,一是拓印的八幅諸葛亮的「前出師表」。
還有出自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得失安之於數」,漢朝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無取於人斯富,無求於人斯貴,無損於人斯壽」。
這些都代表著父親的精神。
印象中並沒有人對我們解釋文字的內涵,但是60年前的情景,卻深深的烙在心中,影響著我的為人處事。我想這些都是過去中國讀書人家庭透過耳濡目染教育下一代的方法。
我在抗日戰爭年代中長大,父親和周圍的人,每天所談都是民族大義,沒有哪一個人是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我就是在那樣的一個氛圍中長大的。從小就學習四維八德: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還有使我印象深刻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到今天還記得,中學國文老師常用北宋張載四句告訴我們,一個中國讀書人應有的抱負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也是我對在座各位的期許!
我怎麼會開始禪修的
我很年輕就對道家和傳統民間文化也很有興趣,留學歸國之後,我就投入學習,甚至拜師學藝。包括針灸、看相、算命、風水、太極拳、少林拳…...
但最特別的是,1984年,我出任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接觸到氣功,除了自己練習很有感覺之外,我組織了各領域的一流學者教授,啟動心智科學、心靈能量、特異功能的研究,包括臺灣大學李嗣涔校長和多位學者的科學研究。
之後20多年,我繼續向數十位高僧活佛禪師學習,參加了近百次的禪修和各種法會。自己也時常在臺灣、西藏、尼泊爾、美國的聖山聖地閉關,透過禪修,經驗心性。
自從1990年,我參加了禪七之後,又參加了很多次禪七,逐漸確認,禪修不是宗教,而是一套開發內心潛能,改變心性的科學方法。
什麼是禪修
簡而言之,禪修是一套修心的方法。禪修就是在生活中保持覺性,開發內心潛能、認識生命實相的方法。
我歸納禪修的功能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能使人身心平衡、和諧、健康快樂;
第二個層次,能認識心與生命,開發智慧慈悲潛能,培養同理心、慈悲心,推己及人,能將中國儒道佛精神落實在生活中;
第三個層次,能使人體悟生命和宇宙的實相。
禪修的體驗和覺受,是科學家開始深入探索研究的領域。很快我就發現西方學府已經開始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並且有非常突出的成果。美國許多頂尖的大學,已開始有靜坐(禪修初步)的課程。
禪修與中國文化
為什麼禪修是落實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的方法呢?
先從儒家談起。儒家思想的根本是要誠意、正心。意念就是我們的念頭,念頭來去飛快,大多又不受控制,如何去誠意呢?心又是什麼?如何正心呢?一定需要有可以落實的方法才行。
所以需要透過禪修,先靜下來,看得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才能慢慢誠意、正心。如果連自己起了什麼心、動了什麼念、在想什麼都不清楚、也不能自己作主,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更談不上了。
道家談修身養性,而基本功課也是必須能夠把心靜下來。禪修是最好的方法。道可道,非常道。要體悟大道,更是需要禪修。用頭腦去思考想像猜測,肯定是體悟不了大道的。
最後,佛家講求明心見性,體悟心生萬法,更是必須靠禪修。
三家思想都以修心為本,而「禪修」正是修心的根本方法。
也因此,我認為,
以禪修修練自己的心
是探討人性最直接的方法,
是實踐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根本方法,
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禪修為什麼沒能普及
為什麼如此重要的,探究人心、人性的學問,沒有被推廣呢?我發現有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禪修這門學問被宗教化了,被誤以為是宗教;
第二個原因,是這一門學問沒有科學化,系統化;定義名相複雜難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第三個原因,是禪修流於師父帶徒弟的古老學習方法,宗派又多,教學沒有分工,談不上效率,也容易落入誤人的迷信。
有心想學禪的人,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學,如何選擇老師。很多人往往因為對特異功能的好奇心,迷上一些人能夠治病,和靈界溝通,有各種神通的人士而拜師,落入各種難以自拔的陷阱中,造成個人、家庭、社會上的許多問題。
我認為禪修的方法必需要「科學化」、「現代化」、「生活化」,學子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學知識與禪修基礎,再去請教禪師深造將會更有效率,且不會出問題。
科學的發展
1984年,我出任臺灣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組織了各領域的一流學者教授,啟動心智科學、心靈能量、特異功能的研究。
我認為,這些中華文化中的古老學問和智慧,我們中國人應該認真投入研究,使之發揚光大。
科學發展的大致劃分:
十八世紀以前,對宇宙生命的認識因為科學不發達,多由哲人親自體驗或宗教家解釋。
十八到二十世紀,轉由現代科學探索宇宙生命的進程,科學家解釋宇宙和生命的實相,包括「唯物論」物理、天文、醫學、心理、認知......科學突破由於有太多研究不完的題材,心靈雖然沒被否定,被擱置,不討論心靈方面的問題,更沒時間研究;「進化論」假設一切是遺傳演化來的,強調競爭,優勝劣敗。
到二十世紀末,現代科學開始接受「禪修」,物質發展≠人類幸福快樂,發現「科學方法」並不可靠;邏輯實證法、孔恩的「典範」。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的現象,和佛法禪修內心所體悟的境界越來越相近。
什麼是覺性科學
覺性科學是將中華文化的精髓「禪修」與現代科學結合,也就是說:覺性科學是一門結合心智科學與禪修,幫助人達到生活工作自在,家庭事業圓滿,體悟心與生命,體證生命實相的學科。
心智科學的研究成果與應用
心智科學是一個八零年代才興起的新的綜合學門,包括現代物理學、大腦學、心理學、認知學、醫學等等學門,英文稱為Mind Science。這個領域所用的研究方法和禪修剛好相輔相成,一個向外研究一個向內研究。
心智科學是向外研究物質來找尋生命的本質以及人類身心健康快樂的方法,而禪修是向內研究心性,透過以自己的身心做實驗,親身體驗禪修境界以及許多心智科學的理論。
這兩個領域,是在八零年代,由西方主流學府開始推動,結合研究。三十多年來,有很多重要的突破。在這裡我只簡單介紹兩類研究課題。
第一類是和禪修有關的研究,給大家很快看一下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
禪修與醫學
哈佛大學Dr. Herbert Benson 教授,研究禪修的功能
靜坐者用氧少37%、心跳慢3下重複聲音禪修(例如咒語)會幫人減輕壓力修行拙火禪修者45分鐘內可烘乾冰冷的溼被
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深入禪修者
能自由影響脈搏和血壓、氧氣少用 64%心跳可快可慢、血壓可高可低、可長時間不呼吸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 Dr. Mehmet Oz 醫師
建議患者在接受心臟外科手術前,靜坐一星期臨床統計,生理活動變慢、失血較少、意外較少、復原較快
美國麻省醫學中心Dr. Jon Kabat-Zinn 醫師
禪修增加人體的免疫力禪修可減低重症痛苦己教導一萬多名患者用禪修減少疼痛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研究楊淵韓醫學博士
失智症患者平均存活7-12年,目前無藥可治癒2040年中國失智症人數粗估將達到兩億六千萬人北京失智症患者47.7%由配偶照顧,比臺灣20.8%和香港25.5%高禪修、太極拳、書法篆寫及繪畫等方式推遲老化
禪修與快樂學
三十年前沒人研究,因為快樂不易測量,又不是病,沒有商業價值,所以拿不到研究經費。
二十年前美國研究心理疾病、憂鬱症的論文有54,000多篇,研究快樂的論文僅415篇,佔總數0.8%。
Thomas Wise M.D. 2004年研究結果
12%人口有嚴重的憂鬱症40%有輕度的憂鬱症57%的人這裡痛、那裡痛
威斯康辛大學 Dr. R. Davidson教授,以FMRI測量禪師六種狀態
勇敢、慈悲、虔敬、專注、觀想、甚深禪定發現禪修會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常禪修者左腦前額葉皮層較發達因此比較光明、有活力、放鬆、快樂
賓州大學Dr. Martin Seligman 快樂的八項條件
惜福仁慈常想樂事感恩原諒照顧親友照顧身體學習處理情緒的方法
如何保持快樂
感恩關懷,滿足目前生活的人比較快樂更深刻的快樂是「心的自由」超越取捨利他的觀念:互助、利他才是生存的要素培養慈悲心:關愛生命,觀想溫馨的事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Dr. Roger Walsh 教授
禪修者可控制自身喜樂等情緒和心理狀況
哈佛醫學院 Dr. Gregg Jacobs 教授
禪修者Theta波較多,會體到身心平靜的喜樂
禪修與領導力
禪修對企業家的好處
增加創造力、專注力減少錯誤和意外、知人善任身心健康、煩惱少、快樂
達沃斯論壇·2014–四個靜止禪修相關的分論壇 Mindfulness Meditation
靜止禪修是將心靜下來的藝術,使人更平和、專注、真誠如何將「快樂」列入國家成長與進步的指標在日趨複雜的社會,運用心理學新知,成為更有覺性和彈性的領導
學習和經驗靜止禪修的益處
時代雜誌:禪修在歐美流行,多處開始設立禪修中心
學校:減少躁動症、憂鬱症...監獄:受刑犯回籠率減少 20%...企業:增加創意、專注力、活力…醫院:減緩長期病痛,如愛滋病、癌症...每天靜坐兩次各20分鐘,免疫力可增強20%,節省醫藥費約每月200美元
這只是幾百篇論文和報導的一小部分,大家可以看到,西方的主流學府,甚至達沃斯,都開始研究我們東方文化的精髓了,而且是與科技研究緊密連結的,甚至開始應用在生活和各行各業中了。
心智科學與禪修相近的觀察與實驗結果
最近科學家發現,許多現代物理上的理論和禪修者親身經驗的境界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
由於時間關係,我就只講解其中的第一個吧。
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知道,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定的光波、我們的耳朵只能聽到一定的聲波,我們的身體有一定的密度…...因此我們可以覺得自己是活在現在這個四度時空中。
如果我們能夠接收到的光波、聲波不一樣,則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另外一個世界。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透過我們的感官認知的世界只是真實世界的局部,而在禪修的狀態中,我們不再受到我們的五官,眼耳鼻舌身的束縛,會經驗到許多不同時空的世界。古代沒有這些科學名詞,而是用夢幻泡影這類的名詞來形容這種感覺。結果,後代沒有親身禪修經驗的人,就把這些形容全都當成了是宗教觀念。其實是古人用古代的名詞,在形容現代物理學家所了解的世界觀。由於是用古代名詞形容禪修的狀態,使得現代人易懂的科學概念,變成了複雜、難以理解的哲學觀,甚至是成了玄學、神秘學,乃至形成了各種信仰和宗教。
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禪修和修心被誤以為是宗教,因此沒有被推廣和研究的原因之一。
而過去20多年來,在西方主流學府的推動之下,突破了「心靈不屬於科學研究」的禁忌。我在國科會剛開始接觸到這些科學研究的時候,確實也很意外。
但是,我直覺認為這是未來最為重要的科學領域,只是過去都流於宗教、民間信仰…...而現在西方開始將之列入科學研究,是很大的突破。
希望過去由於信仰不同、宗教不同所造成的各種戰爭、衝突、敵對,都能透過先進的科學研究而化解。
以下簡列幾個頂尖學中比較有突破性的研究:
瀕死經驗研究·約翰霍普金斯等眾多醫學院意識可能存在於大腦之外·英國USH大學,於加州理工學院會議發表催眠與前世治療·耶魯大學心理學系輪迴學·維京尼亞大學醫學院禪修對大腦和身心的影響·哈佛醫學院、威斯康辛大學手指識字、靈界溝通·臺灣大學電機系心念能影響細胞生長率(臺灣)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都是一流的學府。他們開始本著科學探索真相的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研究這許多我們自古就知道存在,但是不知道怎麼做研究的主題。
我一直希望我們儘早開始研究這些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古老智慧,而不是又由西方人先研究,再傳回東方來。
介紹禪修方法覺止觀
「覺性科學」特色和關鍵在親身體驗,譬如學樂器或遊泳,須由老師在課堂親自帶領教授,很多方法不宜用文字表達。
禪修是以自己的身心作實驗,透過覺、止、觀等禪修方法,向內觀察自心,親自體驗覺性科學的理論和應用。
一個體驗——
我想很快地帶大家體會一下,什麼是禪修,為什麼要禪修。
(陳履安院長停了30秒鐘不說話,全場一片寂靜,然後問大家)
剛才停了30秒,請問各位在想什麼?有什麼念頭?你們看得到念頭是從那裡來的嗎?怎麼出現的?你可以控制嗎?還是念頭是不由自主地跑出來的?
如果不能作主,念頭是自己冒出來的,那你豈不是成了小孩子電動玩具中的人物?別人拿著遙控器,別人說某句話你就笑、說某一件事就生氣、說另一件事就難過、沒人說話時自己腦筋就自己轉動著,不能自主。
如果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能完全自主?如何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禪修是實踐中華文化的根本方法。
再說一句,禪修不是什麼——我在這裡請簡單介紹三個最容易被誤會的觀念:
第一,禪修不是使自己的念頭停止,不是追求沒有念頭的狀態;
第二,禪修不是發呆,不是傻坐在那裡,糊塗掉了。當然,也不是坐在那裡胡思亂想;
第三,禪修不是要產生很多境界,不是想要去看到過去、看到未來;不是想要去看到神神鬼鬼的事;也絕對不是想要得到各種神通能力。
禪修的目的是開啟覺性。
覺性科學的關鍵
「覺」,是認識生命和經驗實相的鑰匙,有幾個層次:
感官的「知覺」,五官接觸所覺的外境時的知覺心理的「感覺」,苦樂情緒發現有「能覺」,察覺有個能覺的覺「能覺」覺察到念頭、情緒、煩惱、動機「能覺」和「所覺」合一「本覺」的顯現生活中經常保持「覺」,是開發自心智慧潛能的鑰匙
止的禪修
目的是身心靜止,大腦寧靜時,自心的巨大能量才能顯現:
不想過去事不想未來事當下身心安住不思維分析自然會產生澄明清淨的覺受
觀的禪修
看念頭,看煩惱,認出本質,升起智慧:
看自己的念頭來來去去從容面對煩惱
臨別叮嚀
我們一起做了一些練習,包括:靜坐打坐時要點是背脊直、放鬆、坐得舒服。靜坐時如果出現了亂相,覺得舒服不舒服的感覺,都不要理它,要守住本心。隨時保持覺性在,你就在禪修。
你開車覺知交通規則,覺知自己不胡思亂想,注意安全,反光鏡多看看;上班看到同事心情不好,你自然會看得出來,有些人家裡有問題,心中煩惱,到了公司,也都看得出來,知道怎麼去關心他,就不會觸犯他造成一些不愉快。和老闆見面,看見老闆的腿不停的在抖動,兩手交叉握住大拇指在相互撓轉,立刻升起覺性,立刻知道心中有事,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的。
當下保持覺,覺性在,這個就是禪修,沒有什麼神秘的。
在生活中你的覺知會給你帶來平安、安全,自然情緒會平穩,開發出智慧,自己先快樂,你會珍惜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你的感覺會更敏銳,讓別人也快樂是自然會發生的。
我認為禪修是中國文化的關鍵,把我們儒家講的一些觀念、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通過禪修融到心裡。
保持「覺」,開發心智,是每一個人的本能,是把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內心的智慧開發出來。
開發覺性的人漸漸增加,就會產生更融洽的生活態度和方式。當你自己跟自己和諧,改變就會非常大,這真的是很微妙的事。
我真的希望這個用禪修開啟覺性的方法能夠普及,給我們帶來強大正面的能量,利益社會和國家。希望在座各位認真地用功,我們有緣還會見面,你平時生活中保持覺知自己的言行舉止,經常提醒自己要保持覺,這是要花一點時間,花一點精神的,你時時刻刻記得保持覺性,開始禪修,你的生活一定會更健康快樂。
推薦觀看:陳院長在首屆覺性科學論壇上的精彩演講
陳履安院長簡介
慈祥長者、禪修行者、公益家、政治家。
陳履安院長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學士、美國紐約大學庫蘭特研究院數學博士。1988年組織各領域一流學者教授,激活臺灣各大學府對心智科學和心靈能量的科學研究。
之後潛心禪修,向數十位高僧活佛禪師求法學習,得到許多漢傳和藏傳珍貴的傳承。多年在臺灣、西藏、尼泊爾、美國聖山等聖地閉關禪修閉關,經驗心性。好學不倦,對漢傳佛法的禪宗、天台宗、淨土宗、唯識宗都有相當的研究與心得。對於藏傳佛法的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手印、大圓滿等也都有認識與修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