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本質以及目的是什麼?

2020-12-15 重樓逾陀

禪修的時候,我們真的必須沒有念頭嗎?禪修的目的是這樣嗎?很多時候是我們誤解了。依照經典,禪修的本質以及目的,是要讓我們奪回內心的自主權。很多人以為禪修是在放鬆、讓自心放空、聆聽大自然與神明的聲音,或是讓宇宙的能量跟我們對話,但其實這是對禪修的誤解。

禪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奪回內心的自主權」。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內心是很不自主的,每天都被各種情緒淹沒。具體來說,假設早上起床沒有睡飽,離開家門,在前往公司或是去上課的路上,公車等了很久,早餐又買錯了,之後就會有各式各樣很負面的情緒,有的情緒甚至會影響我們整天的心情。為什麼會這樣呢?

更具體來說,假設我們失戀了,會感到很憂鬱,關鍵的原因是,我們的心沒有自主權。在心與情緒的對抗中,我們輸得很慘,所以禪修的本質是幫助我們奪回心的自主權,不是只讓我們更開心而已。很多人以為禪修是一種很神秘的學問,但其實很簡單,就只是一種奪回自主權的過程,任何能夠幫助我們把心的自主權搶回來的,都是好的禪修。

關於禪修的問答

問:禪修的地點有限定嗎?

答:禪修的地點並沒有限定,可是在一開始初學時,我們要找到一個適合坐著的地方,讓你的坐姿穩當的位置。

問:需要持佛號嗎?

答:不論是持佛號或是觀想,其實都是讓心有一個專注的能力,兩種都是可以的。不過禪修不只需要專注的能力,禪修還很重視靈活。佛教禪修的根本是「止」與「觀」,可是很多人誤解了它們的定義,把它們講得太單純。

問:我們是向誰奪回內心的自主權?

答:跟我們的情緒與概念。我們的心失去自主權,我們被情緒與概念給捆綁了,所以要把這個自主權給奪回來。這是禪修的目的。

問:禪修靜坐的同時會修復身體當時的缺失嗎?

答:不太一定。有時候會,有時候不會,其實要看你進行什麼樣的禪修。重點是,禪修的目的是奪回內心的自主權。所以如果身體上的疾病是屬於心因性的,那就有可能會被改善,否則的話,是不太有辦法被改善的。

問:戒律會幫助禪修嗎?行善會幫助禪修嗎?

答:單純的行善不會,可是戒律會幫助禪修。因為戒律可以讓我們的心變得清涼與安盈,經典上面說,戒律是一種生活規範。戒律是一種生活的規範、態度與慣性,如果你有這種生活規範的話,會讓你的心比較安定,這是經論上說的。這樣安定的能力可以讓我們更加穩定練習禪修,這是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戒律是會幫助禪修的。

問:奪回內心的自主權是什麼狀態?

答:心的自主權奪回來之後,你想要你的心專注在什麼地方,它就能夠專注在什麼地方。例如你現在被情緒控制,這時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沒有自主權,所以當我們的心被情緒控制時就是被控制了,但是當你把自主權奪回來的時候,就算感到憤怒,都還是有辦法把心拉回來。

問:靈活和雜念怎麼區分?

答:一但有了雜念就會不靈活。靈活是不會被雜念給控制,靈活是我們有自主權。

問:禪修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答:禪修是一種方案,你要透過禪修達到什麼目的,是個人的選擇。你的目的可以是得到解脫,或是你只是想讓內心安定一點,這是有非常多選項的。

我們往往以為,一開始一定要找到目的才有辦法修行,但有時候其實不太對。很多人太急著想要找到自己的目的,當其他人跟他講一個目的時,反而可能被洗腦,就認為這就是我要的目的。如果我們以為沒有目的就沒有辦法做事情,這時候會產生一種想要快點找到目的的想法,正因為這樣的急迫性,讓我們沒有辦法去選擇,我們一聽到什麼就變得盲目。

在這樣的情況下,常常出現很多歧途,所以如果我們拉回來「禪修的目的是什麼呢?」禪修的目的是沒有絕對、最終的目的,也就是看自己。當你聽到禪修,第一個腦海中顯現的詞是什麼?這是很重要的。它沒有絕對答案。修行這種事情,往往是你實際去做的時候,走著走著就找到答案了,很多時候是這樣子,所以不需要太功利,一開始就一定要找到答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

相關焦點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演變中,其歷史,其身邊的世界,其周遭的宇宙,以及個人意識,會隨著資源的增減,自然的生滅,正負能量的多寡,以及包括對於整個物質和非物質的意識能量世界的洞察與發現,人類會因個人心性選擇不同,覺醒等級不同,而出現正反善惡兩極分化,從而演變出升級或毀滅兩種模式。
  • 內觀禪修到底是什麼
    內觀禪修到底是什麼?雖然如此,也別期望能在一夕之間絆倒,你花了一輩子在構建那個概念,過去那些年來,每一個思維語言與行為,都強化了你對他的信念,他不會立即消失,不過如果你付出足夠的時間與注意力,他一定會改變內觀禪修是挖掘那個概念的一種過程,只要持續觀察他,你就能逐漸剷除他,我的概念是一種過程,它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藉由內觀,我們學習觀看我們正在做什麼?
  • 一篇深度好文,幫助您了解什麼是禪修
    心又是什麼?如何正心呢?一定需要有可以落實的方法才行。所以需要透過禪修,先靜下來,看得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才能慢慢誠意、正心。如果連自己起了什麼心、動了什麼念、在想什麼都不清楚、也不能自己作主,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更談不上了。
  • 初學禪修感悟:禪修的作用和意義
    2018年8月,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參加了一次為期一天的禪修入門課程的學習。時間雖短,卻讓我對禪修產生了興趣。如今練習禪修已經兩年多了,雖然沒有做到天天練習,但禪修還是使我的心理和認識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讓我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時,能夠更加淡定和冷靜地去面對和處理。很多名人都在練習禪修,比如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 當我們說正念禪修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我們練習正念的禪修,首先需要清楚的知道我們正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就像開始一項重要的計劃一樣,我們需要理解計劃背後的創意和根本理念。我們同樣需要這樣開始禪修,我們需要對什麼是正念禪修有一個正確的信息和正確的理解。
  • 內觀禪修教理網上學習課程
    學習課程注意事項:      首先聲明本課程並不是考卷,回答問題也不是學習課程的目的。通過細心閱讀課程內容,深入理解禪修教理才是學習本課程的真正的目的。學習當中指導老師會提出各種與實修直接有關的問題,學習者應該如實且耐心地回答,避免一些誇大其詞而失去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 陳履安院長深度分享:靈性科學與禪修
    國人對禪修這個詞都不陌生,但是對禪修的內涵、歷史了解的並不多。有的人一提起禪修,會誤以為是宗教,也有不少人落入誤人的迷信。到底什麼是禪修呢?本文為陳履安院長此前在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校友會上與大家分享「覺性科學與禪修」的演講稿,陳院長分享了自己禪修的體驗與感受,並結合世界知名高校的研究成果,解析禪修給人的身心帶來的積極作用,是一篇客觀認識和理解禪修的深度好文。
  • 覺性科學與正念禪修的異同
    而實際上,覺察禪修,只是簡單的覺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活動。意思是我們只需覺察到,也就是說知道、注意到、留意到我們六識的運作即就可以了,不必分析正不正。禪修方法沒有所謂正不正,只有覺和不知不覺。覺是清楚清明的感覺,不知不覺是發傻、閃神、心不在焉、糊裡糊塗的心態。
  • 內觀自我,覺醒人生,會野俱樂部邀您開啟嵩山少林寺禪修之旅
    經研究發現,企業家單純依靠過去的成功經驗來贏得商業競爭變得愈發困難,如何正確的審視評估自身優劣勢、以及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來應對外部的挑戰也愈發重要。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的選擇有哪些,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什麼,那麼當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面臨各個方面的挑戰時,包括人際,溝通、談判,公司產品和服務,商業模式等等,如何團隊管理、企業管理、經營管理,如何面對競爭對手、行業發展、市場趨勢等等都會茫然無助。然而一個企業家或團隊,最難認清的是自己。
  • 佛教禪修與基督教靈修的「殊途同歸」
    基督教的靈修與佛教的禪修就是這兩個世界性宗教分別創造並傳承下來的兩種特別重要的修行方式,並分別構成其宗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禪修始於公元前6世紀,從那個時代開始,一直成為佛教徒的主要修行方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就是在禪修中開悟成佛的,他教化弟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禪修,例如「八正道」中的第八項以及「六度」中的第五項都是禪定。由此可見禪修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 黃文斌:禪修515天後,我想談談心得
    我覺得賈老師、馬老師與其他老師課程最大的區別就是:老師一直強調法有傳承,教有創新,用現代化、科學化的方法來傳授禪修知識,讓你明明白白了解什麼是禪修,如何更安全、系統、正確地練習。在練習中,遇到任何困惑,發信息給老師,老師都會非常有耐心地答疑解惑。有一次在練習中,沒有按照老師教導的方法練習,差點「走火入魔」。
  • 【名人與佛教】陳履安: 推動禪修救中國
    佛家方面,我參加了很多次禪修之後,逐漸確認,禪修不是宗教,而是一套開發內心潛能,改變心性的科學方法。之後又發現我自己禪修的體驗和覺受,西方學府都開始有了科學的解釋。之後20多年,我繼續向數十位高僧活佛禪師學習,參加了近百次的禪修和各種法會。自己也時常在臺灣、西藏、尼泊爾、美國的聖山聖地閉關,透過禪修,經驗心性。
  • 難忘的禪修之旅|淨隱居「宣隆禪修法」
    我從今年一月開始,每逢星期天下午,都和一眾師兄師姊們,在佛學社跟隨老師學習禪修,禪修班快將到暑假的時候,老師宣布暑假期間,到淨隱居進行兩天禪修活動,如有興趣者,可報名參加。約在二十年前,我已知悉老師每年都會帶學生到淨隱居,進行禪修活動,但每年不是因工作關係,便是私事繁忙,都是無緣參加。一年復一年,今年老師仍舊帶學生往淨隱居禪修。
  • 如何在禪修課程結束後繼續修行?
    如果你能來參加舉辦的課程是最好的,否則,你也可以自己禪修,安排一個十天的自修課程,找一個不受幹擾的地方,而且有人為你準備飲食,然後依照內觀修行方法、修行時間表,以及應守的戒律規定,而且你現在必須強制自己嚴格遵行。
  • 創業與禪修|BP會客廳
    2018年7月27-29日,我參加了廣濟禪寺第181期禪修訓練營,住持宗顯法師的禪修理念是「信願行,勤儉和」。易學的思維方式1.物極必反2.窮變通久3.自強不息4.辯證看待5.無中生有學習周易/禪修,我們是在修什麼
  • 呼吸與腹部都是概念,再次強調本質感受。(小參內容請配合此文)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再次地強調智慧法的練習原則,避免行者們閱讀小參內容時可能產生的誤解。布達文薩無論在短期禪修還是30日禪修的首日,都會介紹和強調智慧法練習的原則是努力親近實質,努力避免概念。之前的文章中布達文薩講過,「腹部」是概念。
  • 禪修,簡單並快樂著——小叮噹
    金剛經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說的就是禪定,禪修真的能使人達到不受外境的誘惑而修得內心平和?能夠啟迪智慧,專注於自我的修行嗎?懷著種種疑問我來到了華巖寺的周末禪修營,開始了我一天的禪修體驗。什麼是佛,三寶的內涵,五戒的戒律等都得到了答案,以及如何用佛法中的思想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原本佛就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人人心中都有佛般覺醒的力量,只要不斷學佛求法,懷有與人為善的慈悲心,感恩心,終有一日也能找到為他人照明也啟迪自己的智慧。如此一來先前對佛教的偏信與迷信也就煙消雲散了。通俗易懂,並沒有虛懸,務實地講學,踏實地求學。
  • 宗薩仁波切互動(禪修類)問題的回覆
    因為至少你了解到你所不該做的是什麼。當你知道你不該做什麼的時候,你有更大的機會走向你應該做的。而且,同時這個懊悔也是覺醒的曙光。問題2:有時候我能察覺到散亂,這時如何通過禪修回到並停留在正確方向上? 答:有幾件實際的事情可做。一是做短時間的修行,但很多座。這非常重要。
  • 南京棲霞寺將辦「千人大禪修」公益體驗,法師面授禪修要點
    「現在對禪修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了。」馬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棲霞寺此前也舉辦過數次禪修活動,但因寺廟住宿接待條件有限,每次的名額都控制在100人左右。去年十一期間,南京棲霞寺舉辦了為期4天的禪修活動。活動名額只有60人,最終報名者達3500多人。由於名額有限,就連很多南京本地人都很難「搶到」一個學習禪修的機會。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接下來的所有文章,將向所有人傳授正確的打坐方法。除了講解打坐禪修的具體方法以為,還將依序穿插講解:無常、輪迴、無我、苦、苦的原因和去除苦的原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