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飛 發布時間:
作者:董飛 發布時間:
2005年,我在南開大學讀大三,當時沉浸在『知識』的海洋裡面。那時候南開新老圖書館的書很多,我在那度過了一段安靜的讀書時光,盡覽了當時主要的計算機圖書,正當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大展宏圖之時,卻發現,讀過的都已是過去的。
10年後,我從天津到北京,從南開到DUKE,從北卡到矽谷,從LinkedIn到Coursera。我看到了PC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追隨了網際網路的潮流,進入一個個爆炸增長的領域,從搜索,到網際網路廣告,從社交到雲計算,從大數據到MOOC。
大家越來越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在線購物,在線視頻,在線娛樂已經深入人心,人工智慧的短短幾年的發展迅速我,語音識別,機器視覺,自動定位,3D, IoT, WIFI, Bluetooth, iBeacon各種新型技術符號在湧現。每個行業都在被網際網路的浪潮重新洗牌,那麼教育行業呢?
教育,同樣也承擔著改革,改善和改變的壓力。
教育的步伐可能有些緩慢。我們的祖先在2000年前也是圍繞著大講堂聆聽孔子或者蘇格拉底;而現在的大學課堂還是基本如此,多個話筒和PPT的演示。在信息不斷爆炸的現在,學習者和老師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2012年作為MOOC的元年,人們開始討論在線教育,3年過去了,大家還是沒看到任何一個大學因為MOOC存在而倒塌,又開始懷疑和否定,這讓我聯想到Bill Gates說過的話,人們往往高估了未來2年而低估了10年內的變化。
其實我們仔細觀察身邊,就發現在線教育已經開始變化:翻轉課堂,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手機拍照答疑,機器開始滲透到對話中;為線下機構做好服務幫助線上線下結合O2O;教育培訓使用硬體,比如通過機器人編程理解物理世界;通過遊學項目結合旅遊市場;互動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等等。
站在過去和未來的交叉點,我認為MOOC可能是變革高等教育的支點,在未來5到10年,教育革命還可能發生在哪些場景?
十個場景
#1
十年後,MOOC證書跟大學文憑一樣重要。人們將不再局限四年本科所學,而是按需學習。教育的內容是開放的,而不是被人為的嚴格挑選,美學,藝術,科技,個性化教案可以載入。
#2
十年後,MOOC將被絕大多數大學使用,並直接學分換算。學生前兩年在線上學習課程,之後去特定專業的大學面對面上課,並與同伴學習。這既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又讓大學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優勢。
#3
十年後,MOOC不僅僅帶來的不僅僅是數據科學和計算機科學,同時會更多的稀奇古怪的課程:如何騎自行車,如何烹飪製作高湯。
#4
十年後,MOOC將成為主要方式幫助高校招收新生,離線和在線各佔大學收入的50%。兩者的集成非常緊密,MOOC作為基礎和鋪墊準備,為大學後續計劃做延伸和加強。
#5
十年後,對於學霸也可以提供高品質的補充課程內容。把學習課程和工作體驗無縫結合。如果工作中遇到新的不解,裡面可以調用適當課程補充所需。
#6
十年後,人們的學習速度提高兩倍以上。在同等教學質量情況下,採用網上課程,會更快地學完4年大學。有些微課程,學習者甚至在一周內而不是四個月完上完。
#7
十年後,只有一半的內容會讓全日制大學教師授課。那些最好的老師也許是來自民間,優秀的老師越來越熟練線上進行教學,他們可以拿到豐厚的物質回報,也感受到快樂和育人的成就感。
#8
十年後,我們不用在購買昂貴的紙板教科書,它將會被MOOC的電子教材淘汰和更換掉。
#9
十年後,<50%的學習內容由視頻來展現。而大量其他的途徑,如瀏覽器中之間編寫代碼,案例研究,項目運作,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所取代。虛擬實境被廣泛應用到各種教學場景。
#10
在十年後,最高端技術崗位會要求員工在MOOC平臺繼續深造學習,學習成績和成果直接關係到績效考核。
事實上,這並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這已經是可以預示到的幾大趨勢,以下針對具體的幾個場景聊聊。
學習社區
2025年,有成百上千的圍繞在線教育的線下學習社區,作為一個小群體,定期採取新的課程。他們一起學習,互相協作,面對挑戰。同時軟實力也在提高,如團隊合作和溝通。學習者跟專業課程一開始聯繫是鬆散的,隨著時間推移,智能分組變得更為更為合理,建立公共小組或私有小組的關聯。每一個學習者跟社區版主綁定後還可以推動他們完成課程。最後基於學習者完成率完成評分,類似打遊戲升級。
另外課程本身也來自於其他學習者產生的內容:幾乎每一個評估問題都從學習者產生。每一個視頻,題目注釋都是學習者和社區不斷改進。學習者對提交的補充講座等內容投票。結構化的論壇可以隨時搜索,可以當成科目的維基百科,成為更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所有學習者提交的作業是默認讓其他學生查看和批改。社區可以討論一切問題(如課程,求職,時下熱點,情感,個人吐槽)。提供特定的功能(如論壇,知乎,百科,郵件列表,民意調查,博客,即時聊天)。社區本身也可以二次開發,對學習資源的相關課題集中整理和維護。
2025年學習中心將遍布世界各地,作為同伴和社區的延伸,讓學習者無障礙去訪問其他學習者。可以想像伴隨著學習者的成長,他們的圈子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在不斷演變。大多交流可以在網上進行,也可以定期參加小型組織的線下聚會,而小型組織又可以變成大型社區,讓大家有歸屬感。
企業培訓和個人學習簡歷
企業培訓是一個很大的蛋糕,目前就已經有上千億美金的市場,但填補高技能和管理型複合人才還是非常艱難。2025年,針對僱主的高級崗位,MOOC提供最佳人選池或從現有員工中提拔。一線知名公司和創業公司都可以利用專項課程更新和維護高技能員工的技能。
2025年,每一個學習者已經在網上有公眾帳號。裡面記錄他們的證書,上過所有的項目名稱,所有提交的作業,他們的課程和社區參與的徽章,目前活躍在哪些課程等,他們可以選擇公開的列表。像LinkedIn列出你之前做過什麼,MOOC平臺可以列出你未來能做什麼。大學,課程,專業,和教授都有涉及。可以是直觀的(我之前上過的課程和經歷)也可以是隱含的(通過機器挖掘,推斷出我可能勝任的工作)。每個人可以創建學習簡歷,分享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他們可以跟課程感興趣的其他用戶連接,也可以互相推薦課程。可以分享內容(如個性化學習路徑)和生活性內容(照片,視頻,博客)。
基於大數據的學習新模式
要變革教育首先要變革評估方式,變革評估方式就是要變革評估數據基礎;人在未來學習的行為被記錄成大數據,這個大數據就是評估的基礎。
2015年,很多人無法人無法完成課程,學習路徑也不完善。而到了2025年,可以結合大量的試驗和平臺積累的學習大數據,創建一個新範式。它可以來激勵學生完成課程並領導未來的成功:保證鞏固學習成果,超越死記硬背,建立起內容知識,核心認知和社會技能,如自我控制,合作,表現,分析等。新模式的激勵機制建立在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之上;學習作為一個社會行為讓學習者積極合作,互相幫助,解決問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經驗,最後實現學習者自身利益和目標。
同時,數據科學的研究可以應用到更多MOOC上。之前很多實驗學科,如天文學(哈勃望遠鏡引入),生物學(DNA測序),醫藥(電子健康記錄),伴隨實驗和海量數據定量觀測,開闢了人類學習的新的大門,成為知識傳授的有力幫手。
虛擬實境交互式學習
2015年教學場景非常簡單,僅僅通過圖像、視頻等多媒體的方式來表現教學知識點。2025年可以通過機器人等工具讓人們脫離傳統學習方式去學習,通過聽覺,視覺,觸覺,感覺及思維方式來最大化學習效果。
虛擬實境展現立體型的綜合教學模式不只是與老師交互,同時也可以與知識交互,每一個知識點都可以立體展現,讓學生對知識點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學天文物理,它的最佳場景是置身宇宙中,學政治,最好是你模擬當個總統來分析國際形勢。學法律,你就是法官在複雜的情況下作出最公正判斷。並且電腦知道你學習的進程和特點,通過一些刺激和激勵,更聰明地提示你,這樣既開發了你的大腦,知識也按需所得。超能陸戰隊中的學習場景可以也不是幻想。
人工智慧和啟發性搜索
人工智慧正往著實現人與物體,人與服務,人與知識之間的緊密關聯的前景,實現「思考即學習」的可能。但無論人工智慧發展到什麼階段,搜索是最起碼的需求。搜索方式會脫離文字框,目前語音搜索與OCR識別,圖像識別技術正在迅速提升準確度,2015年我只需要說一句話或者給個提示就可以展現出全息影像。這意味著將來的學習中只要有一個機器語音引擎,更智能的搜索基於意識搜索,大腦只要一想到什麼就通過傳感器傳輸到雲端在返回給適當終端,或者如阿凡達中把人的意識跟生物對接,直接獲得超能力。這是當前機器學習(Deep Learning)與可穿戴設備領域都在探索的方向。百度2015年愚人節推出的神燈搜索對下一代信息整合和學習方式有啟發意義。
大學的未來
技術是無法消除大學的,因為大學是誕生必不可少的新知識、新教學法的地方。到2025年,可以肯定的是大講堂的教學方式是行不通的。大部分的內容和基本技能的實踐將通過MOOC,同時其內容質量將遠勝於以往的課堂教學。
課堂線下經驗也為MOOC提高附加價值,可以將重點放在團隊討論,實驗,和應用性科學。大學投入更多的努力放在課堂以外的活動,也許是做研究,由教師或高年級學生組成的輔導,團隊活動,志願服務,實習,出國留學等。大學的意義不在於知識內容傳授,而是支持和加強這些核心學習行為。可以想像的是,人們可以多次回到學校或者在線課堂,去選擇更多的機會跟頂尖大師學習。
作者董飛,現任Coursera軟體工程師,從事在線教育,創業交流,求職培訓,擅長大數據開源技術,熱愛分享,歡迎關注董老師的知乎專欄。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