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小鼠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調節作用不同
腸道菌群影響宿主生物學的許多方面,其中包括腦部結構以及功能。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與厭惡性學習調節和焦慮相關行為有關,但研究幾乎只是在雄性個體中進行。該研究評估了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群對於動物大腦結構和行為的影響。為了研究腸道菌群紊亂對厭惡性學習和記憶的性別特異性影響,首先對成年雌性和雄性小鼠口服給予中等劑量的抗菌藥物(neomycin, bacitracin, pimaricin ATM;新黴素,桿菌肽,那他黴素),為期10天。通過16S rRNA測序分析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的變化。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導語:目前肝性腦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近期學者們敘述了肝性腦病患者腸道菌群的變化,分析了腸道菌群在肝性腦病中的作用機制及相關治療,分析表明肝性腦病的發病與腸道菌群聯繫密切,通過調節肝性腦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療效顯著。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腸道菌群是人類抵抗外界的一道天然屏障,可協助人體消化吸收、營養代謝,維持著機體與外界的平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果腸道微生態發生了紊亂,機體平衡被打破,將直接影響宿主的代謝、免疫和健康狀態,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李蘭娟院士也提到對於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現象普遍,糾正菌群失調是治療手段之一。
-
腸道菌群?-虎嗅網
研究人員也開始探索腸道菌群的狀態是如何導致這些變化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是細菌通過長迷走神經向宿主大腦發送信號。迷走神經主要負責將消化道的感覺傳導至腦幹。然而,切斷迷走神經並沒有改變小鼠的行為。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菌群會激發免疫系統的反應,進而影響宿主大腦。可是,各組小鼠體內的免疫細胞數目和比例都非常接近。研究人員確實查明了一點:不同組小鼠體內的四種具有神經學作用的代謝物存在差異。這些物質在缺乏菌群的小鼠的血清、腦脊液和糞便中含量均偏低。有些化合物已被證實與人類的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腸道菌群紊亂是多囊卵巢症候群重要危險因素—新聞—科學網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神經活性物質可以激活腸神經、迷走神經;或者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宿主的神經 - 內分泌系統,調節 GABA、5-HT 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腸道菌群紊亂會誘發多囊卵巢症候群?專家給出防治新視角 科技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3日 09:32 A-A+ 該研究從臨床問題出發,揭示了腸道菌群紊亂作為重要危險因素,促發多囊卵巢症候群的新機制,為防治該疾病提供了新視角。 該論文題為「Gut microbiota-bile acid-interleukin 22 axis orchestrates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腸道菌-膽汁酸-IL22軸調控多囊卵巢症候群發病」)。
-
運動會影響腸道菌群,現在發現腸道菌群也會影響肌肉與運動
小鼠的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在調節肌肉質量和功能方面發揮作用。這些發現不僅為肌肉的功能、成長和發育提供了新的線索,而且還提供了與控制運動的神經交流的新線索。大家可以私信回覆:糖尿病,加入我們線下糖尿病管理群,獲取更多專業的糖尿病等健康知識指導,學習糖尿病管理與腸道菌群調養知識!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SCI專刊徵稿:腸道菌群與神經免疫系統間的相互作用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通過「腸-腦「軸參與了多種精神性疾病,例如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和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和發展。
-
高血糖會導致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
我們早就知道,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都與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有關。然而,高血糖本身也可能是導致腸道功能紊亂的罪魁禍首,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神秘關聯孤獨症的孩子出現便秘等其他胃腸道症狀真的不需要特別注意嗎?其他正常的孩子也都有便秘等情況難道都需要做腸道菌群檢測嗎?與此同時,腸道症狀也很明顯。61%的孤獨症兒童同時伴有至少一種胃腸道症狀,並且所有伴有消化道症狀的兒童,情感問題都比較嚴重。具體來說,患有孤獨症的兒童中有25%伴有腹瀉,25%伴有便秘,並且胃腸道炎症影響了他們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再加上普遍挑食、厭食,他們營養不良的比例也很高。這都是因為孩子的腸道菌群已經出現紊亂了。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致病因素之一。 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Jeffrey Gordon團隊首次報導了在無菌小鼠和傳統飼養的擁有正常菌群的小鼠之間觀察到的身體脂肪含量的顯著差異,後者的身體脂肪含量要高出40%。此後,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探索腸道菌群在代謝健康中的作用。
-
腸道菌群與疾病
因此正常菌群所起的生物拮抗作用,對防治疾病、特別是消化道疾病具有重要意義。實驗發現,以鼠傷寒桿菌攻擊小鼠,需10萬個活菌才能致死。若先給予口服鏈黴素抑制正常菌群,則10個活菌就可引起死亡[1]。2.2急慢性腹患者與菌群失調 慢性腹瀉和腸道菌群失調互為因果.慢性腹瀉病人腸道常住菌大量排出,而過路菌(外襲菌)比例異常增加,且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過快影響腸道菌群比例,總的來說是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值顯著減少,有潛在致病性的梭菌,酵母菌量增多[12],這導致腸道脂肪酸代謝紊亂和膽鹽代謝障礙引起腹瀉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因此,維生素D 可以作為一種神經保護劑保護大腦皮層神經元避免興奮性毒性。自閉症兒童腸道患病率更高自閉症兒童存在免疫系統功能紊亂,胃腸道紊亂患病率高於正常發育兒童。維生素D 通過影響Th17/Treg細胞平衡調節自閉症腸道的菌群紊亂,進而通過腦腸軸作用改善神經系統的發育。這些研究提示,自閉症存在腸道微生物生態失衡,腸道微生物失衡的改善很有可能作為自閉症治療新的發展方向。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以及老年人群高發的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最後,我們來看看腸道細菌在兒童時期常見的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自閉症和多動症都屬於神經精神疾病,大腦和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方式與大多數人不同。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今日《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同期刊發的評論給予這項工作很高評價,認為「代表了我們對腸-腦相互作用的理解有了一次飛躍」。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雖然與未經過無菌培養的小鼠相比,這些小鼠的壓力反應仍然較大,但與無腸道菌群的小鼠相比已經顯著減小,甚至有跡象顯示,抑鬱表現可以通過腸道菌群進行跨物種傳播,比如從人類傳到小鼠身上。在一項研究中,重慶的研究人員提取了重度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樣本,並將其植入無菌小鼠體內。接著他們強迫這些小鼠完成「遊泳任務」,而這些被植入菌群的小鼠總是早早放棄「出局」。
-
老年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我們許多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都可能受到某種神經精神疾病的影響,前面我們討論了腸道細菌在青少年和成人中高發的應激相關障礙中的作用,今天我們來看看衰老相關的疾病。研究人員現在相信,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可以通過吃抗炎食物或服用抗炎藥物來減輕,這也是腸道菌群發揮作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