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絢然
貝殼找房在不斷地做著自我迭代。
在過去兩年時間裡,貝殼找房CEO彭永東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做貝殼」。如今貝殼找房上已經有37萬名經紀人、店長、店東,超過250個品牌和品牌運營團隊,為超過了242萬名客戶提供了買房和租房服務。
顯然,他已經不再需要過多地解釋「為什麼要做貝殼」,問這個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少。「這個問題在我們自己做貝殼的過程中也不斷地被消減。」彭永東說。
如今,他更多要闡釋的是何為「新居住」。早在去年,貝殼找房就提出了新居住戰略,但如今,關於新居住的圖景越來越清晰:它是數位化與服務者相互定義。一方面通過數位化將數字空間與物理空間實現連接和重塑;另一方面提供新居住服務者新供給。
4月23日,貝殼找房成立兩周年,並在這一天舉辦了「新居住大會」,在會議上,彭永東這樣問自己:「今天貝殼連接到了約4萬家店面,連接到了30多萬經紀人,一定會給產業帶來一些變化,變化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而在這一天,貝殼找房推出的VR看房、在線籤約、AI助手等描繪出的「數位化」圖景似乎給出了答案。這意味著貝殼找房走完房產交易線上化「最後一公裡」,實現房產交易數位化閉環。隨著整個交易服務的閉環,用戶消費場景和服務者作業場景的改變已經發生。
事實上,從2019年下半年到現在,貝殼找房就陸續上線了VR售樓部、租房及二手房在線籤約、線上貸籤和資金存管等功能。疫情期間,彭永東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提高平臺上的門店、店東、店長的效率。因為行業效率越高,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就越大。
「去年我們整個平臺上有9000多家門店過了5000萬GMV,我把它定義為溫飽線,我們希望2020年有超過2萬家門店能過溫飽線,這是2020年最主要的目標。」彭永東說。
工具背後的使用者
隨著貝殼如視VR技術的不斷迭代,VR看房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用戶認可。
截至目前,貝殼如視累計掃描和重建VR房源已突破400萬,3月VR看房日均瀏覽量316萬次,人均停留時長較普通房源增加了150%。4月23日,貝殼如視VR還正式推出了新一代雷射VR採集設備,不僅可以使用iPad進行遙控操作,同時在採集精度、範圍及效率上有顯著的提升。
彭永東曾問昆明經紀人劉德帥和西安經紀人呂偉偉使用VR的過程中有什麼感受?從前到後有什麼變化?他們說,一開始通過VR給客戶介紹並不容易,因為客戶不了解,也不知道它有什麼作用。但後來客戶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都想通過VR了解房子更多的信息」。
甚至呂偉偉說,他一開始挺驚訝有這個工具的,現在覺得是很正常的一個行業服務而已。這在彭永東看來,就是新居住帶來的變化。但這也對經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一邊用手滑屏幕一邊為用戶講解,同時還要關注自己眼睛、手怎麼動,以及話應該怎麼說。
可見,其中的核心,並不是工具,而是工具背後的使用者。「每一個新房子的樓盤我都去實地看,而且實地去和職業顧問交流,了解房子的信息,才有可能通過VR給客戶更好地介紹。」經紀人的這句話讓彭永東印象深刻。
「工具背後還是對服務者的迭代。」彭永東說。因為對於消費者而言,關心的並不是VR本身,而是通過VR能夠實現什麼,背後的服務者是誰,這個人如何,整個流程設計是不是更合理,等等。
而對於投入巨大的貝殼如視VR來說,他們還要面對的一個質疑是,是否可以真的提高效率。對此,彭永東直言,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它一定能帶來行業體驗的增長和服務者的成長,但今天在短期內沒法用數據證明。事實上,彭永東並不太關心轉化率,他說,甚至認為一段時間之內轉化率可能還會變低,因為本來用戶不用看那麼多就可以做決策,現在反而看得更多。
彭永東認為,比轉化率更為重要的,是用戶的選擇權。對於用戶來說,不可能看一套就做出購買決策,但是VR加大了消費者本身對目標房源的選擇權,至少在做最後的決定之前,可以儘可能地獲得更多的信息,選擇更用心的經紀人。
正如貝殼找房的經紀人曾告訴彭永東的,不是工具本身能夠改變價值,而是工具放大了所有的價值。因為隨著使用工具的人對每個房子越來越了解和熟悉,他能把這個房子的優點、缺點、建議都告訴消費者,而能夠把工具用得好、能力好、操守好的經紀人將來也會越來越有競爭優勢。
貝殼找房CEO彭永東
技術應用場景多樣化
沿著這樣的思路,貝殼找房推出了線上貸籤項目。以往買房子,用戶需要準備很多資料,並將他們列印出來、籤字、郵寄到相關部門,如果中間出錯還需要來回奔波,浪費了很多時間。而貝殼找房推出的線上貸籤項目,可以讓用戶在線上基於數位化完成整個交易過程。
同時,疫情期間,租房在線籤約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真正改變了租房的場景,提高了客戶、經紀人的效率,降低了店面的成本。
過去,租賃籤約的典型場景是經紀人騎車帶著客戶去看房子。如果順利,且業主有時間的話,經紀人會在客戶確定租房之後,再帶著業主,回到門店進行籤約。很多業主都在外地,這個時候還需要再找人貸籤。這意味著當天往往沒辦法籤完約,客戶可能需要等更長的時間。
有了在線籤約之後,很多租客當場就在看房子的時候把合約籤了,而業主或者委託人也不用再專門往門店跑一趟。對於經紀人而言,只需要在門店和房子之間往返,而不用多次帶看或者協調客戶、業主。原來一次租房平均時長大概在72個小時,而現在平均2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而在新居住大會的前一天,貝殼找房還上線了「AI設計」,用戶在上面輸入自己房子的房型,選擇自己偏好的風格、家庭成員等,就可以在一分鐘內獲得基於過往400萬套房源、10萬套室內設計方案、百萬真實三維空間內的家裝理解所自動生成裝修設計方案,方案包含平面方案設計、硬裝軟裝搭配、三維裝修效果等,並且這套方案可展示、可遊走、可交互。
過去的大半年,貝殼找房都在籌備家裝業務,向後居住服務邁進。
在彭永東看來,大家對家都有很多想像,而家裝行業和經紀行業很像,它的市場很大,但體驗卻並不理想。對於整個產業網際網路技術化來說,這樣的產業都需要重新被定義。
遵循著這樣的邏輯,貝殼找房推出了被窩家裝,它既是房地產交易服務後的自然延伸,也是貝殼新家裝在北京市場的一個嘗試。但對於家裝業務,彭永東並不著急,他認為,家裝對他們自己來說,也屬於先慢後快、先難後易的事業。要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重新定義,重新讓這個行業有更多的標準。
未來技術帶來的可能性
在大量的數據基礎之上,貝殼找房還推出了樓盤字典。
為此,彭永東準備了很多年。目前,樓盤字典裡收集的房源數量超過2.2億套,它可以動態地展示當下有多少房子被搜索、被諮詢,有多少套房源有VR,以及有多少房子正在被線下帶看。「過去是靜態化的樓盤字典,所有的數字是靜止的,是一個時間段存量的數據,但是我認為數據的活起來是動起來的,所以我們正式發布推出樓盤字典Live。」彭永東說。
為了使經紀人的工作更為順暢,貝殼找房還對虛擬助手「小貝」進行了升級,在營銷環節,它可以自動生成富媒體內容,幫助經紀人完成個性化推薦;遇到用戶諮詢,它能夠自動分析對話中的文本內容,並提示推薦房源、提供問答輔助等;在房源、客源維護環節中,它將化身為最懂房、最懂客的夥伴,以議價為例,小貝可以幫經紀人做到「一房一策」,將8.91%的自然議價率提升至13.24%;此外,小貝還可以針對不同經紀人的特點「因材施教」,在高度還原真實場景的學習環境中,提供AI老師,幫助經紀人日常成長。
「科技本身是賦能人的,科技數位化和服務者是相互定義的過程,這是貝殼找房非常相信的關於工具的倫理和價值觀。」彭永東說。
但這些對於貝殼找房來說遠遠不夠。
彭永東認為,如果分析完四百萬個戶型所有的細節之後,就可以知道空間如何設計、如何布局會更加合理。甚至有人跟他分享:這四百萬個房子,包括電視機、冰箱擺放在哪裡都有相應規律。
這就衍生出很多可以延伸的空間,因此,貝殼找房會把VR本身的一些能力向外輸出。例如,和酒店、展覽等跟空間相關的公司進行合作,進行實物展示,也可以和相關的智能硬體進行合作。舉例來說,家裡面掃地機器人都需要數據進行練習、演練。此外,貝殼找房近期也在進行VR建模,不用實體的數據,系統就可以基於數字空間仿真出結果。
但彭永東也透露,未來他們在技術上還會做很多廣度上的嘗試,但深度更為重要。「我覺得數據最核心的價值在於讓很多不確定性得以大幅下降,讓消費者體驗有更好的提升,經紀人效率能更大的提高。」
無論數據化如何變化,貝殼找房都希望回到最初,那就是滿足用戶的需求,而用戶自始至終對平臺的期許都是:找到一個房子,滿足自己的需求,解決其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