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2016廈門國際海洋周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當今航運和經貿的重要港口——廈門海滄拉開帷幕。幾天來,經貿洽談、論壇研討、展覽展會、互動交流……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為公眾帶來了一場海洋盛宴。
開言路凝聚智慧
論壇和研討會主題多、議題廣是本次廈門國際海洋周的一大亮點。除了開幕式的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級論壇,還有南南合作海洋論壇、中國—東協國家海洋公園生態系統管理國際論壇、海洋防災減災國際論壇、促進東亞藍色經濟投資研討會等。在這些論壇和研討會上,來自各國的官員、專家、學者深入交流,分享成功的經驗、碰撞思想的火花,為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作為前站,在11月3日舉行的中國—東協國家海洋公園生態系統國際研討會上,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協國家的代表介紹了本國海洋保護區的現狀,分享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教訓,探討建設中國—東協海洋公園生態服務網絡平臺。
國家海洋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陳越表示,保護海洋健康、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是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據她介紹,我國近10年來增加了一定數量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海洋公園,「2006個海洋保護區共計12萬平方公裡」。目前,中國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研究等方面,與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東協國家展開了務實合作。「研討會搭建了良好的溝通交流平臺,促進中國和東協國家共同提升海洋公園管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水平,對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1月4日,廈門國際海洋周主論壇上,藍色經濟發展理念成為討論重點。「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轉換經濟發展的理念,中國在這個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主任維麗·范德維爾德博士在論壇上說。
如何在發展經濟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長餘興光介紹了廈門市治理九龍江流域與廈門灣生態環境的經驗。在他看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綜合性、艱巨性、複雜性、創新性很強的任務,要頂層設計、綜合規劃、先易後難、逐步推進。「從汙染最重的地方、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調動全社會的力量,依靠科技的支撐與生態系統管理的持續跟進,才能取得積極成效。」
針對如何加強中國與東協國家的合作,共同發展藍色經濟,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認為,首先要有一些地區先行先試,再通過交流合作的方式推廣。應允許民營機構參與到海洋區域管理中,同時不斷加強科學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東亞地區海域廣闊,各國海洋經濟基礎優勢明顯,已成為相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全球主要海洋產業重心東移,海洋經濟已成為東亞經濟新的增長點。11月5日,在促進東亞藍色經濟投資研討會上,有關專家分別就「具有潛力的藍色經濟投資案例」「成功的可持續發展投資項目的經驗與教訓」「海洋融資與投資機制」等主題作了經驗介紹,並就海岸帶綜合管理促進藍色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等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國家海洋局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副司長沈君在會上介紹了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中國實踐。「2014年,國家海洋局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實施意見,在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開展了一系列有益嘗試。」沈君表示,目前中國各類金融機構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力度不斷增強,建立了一批專注於海洋領域的產業投資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分支機構或部門。
來自荷蘭的可持續發展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專家菲賓·莫萊特分享了菲律賓巴拉望島海藻養殖的投資案例。在當地,投資方引導漁民建設海藻養殖基地,從海藻中提取卡拉膠,用於生產化妝品,為當地漁民帶來了額外收入。
「這些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項目投資成本低,延續的產業規模效應能提高投資方的利潤空間,還可以有效改善當地民眾生活水平。」菲賓·莫萊特同時指出,迎合投資者預期、建設知識管理平臺、幫助地方政府發展項目、推進海岸帶綜合管理已成為促進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
其他與會代表紛紛表示,要加深對東亞藍色經濟現狀的了解,為投資者和項目之間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
11月5日,2016年南南合作海洋論壇圍繞海洋經濟發展、海岸帶管理、海洋生物生態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交流探討。
新成果現場對接
「我們是泉州的船舶企業,聽說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還舉辦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特意過來尋求一些合作」。11月4日~5日,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上,一批極具發展潛力的海洋創新型項目集體亮相,吸引了來自國內外有關部門、涉海企業、項目單位的800多位代表參會。
本次洽談會突出海洋科技成果展示和產業合作,實物、圖片、影像、模型、現場演示、互動相結合,現場對接。
「廈門市為我們中小涉海企業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和便利」,廈門市羅普特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說,「我們今年通過『海洋助貸寶』解決了資金周轉不開的問題。」
在洽談會上,「海洋助保貸」得到了中小微涉海企業的關注。這是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共同助力海洋實體經濟的一項重要舉措。
洽談會共發布了25項實施成果和專利,這些成果都是2012年~2016年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範項目。
「我去年剛從大學畢業,現在在做海鮮電商項目,正因為得到了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的扶持,我們的團隊才能走到現在。」廈門大學畢業生李亮告訴記者。
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在洽談會上受到了眾多涉海創業計劃人群的關注。據了解,該基地鼓勵涉海科技人員自主創業,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涉海創業和創新團隊提供適合海洋產業發展的「拎包入住」式服務。
遊艇展盛裝迎客
在廈門五緣灣遊艇港邊,一排排顏色各異的遊艇排列在一碧萬頃的海水中,與藍天白雲組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作為一年一度的國際遊艇盛事,11月4日~7日的第九屆中國(廈門)國際遊艇展覽會集「展覽、論壇、賽事、活動」於一體,倡導時尚健康的遊艇生活方式。
馬化集團澳大利亞神仙灣副總經理、中國市場銷售總監說,「遊艇展吸引了眾多觀眾,遊艇已經成為廈門市民新的生活消費品。」
進口遊艇帥氣亮相,國內品牌盛裝登場。既有10萬元左右的中小遊艇,也有億元級的高端遊艇,雲集了中國、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上百個知名品牌,令人大飽眼福。
據主辦方介紹,面對瞬息萬變的遊艇市場,此次遊艇展既引入國際買家團,又為國內外觀眾提供了更多樣化的消費選擇。
同時,作為遊艇展的重要配套活動,中國(廈門)遊艇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圍繞「遊艇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關係」的議題,邀請專家從濱海旅遊、海島開發、城市規劃、配套地產、產業互動等多維角度,進行了交流探討。
「遊艇消費是產業鏈的核心」,集美大學副教授陳清林表示,遊艇消費有三個方面,一是大眾化遊艇消費,二是定製化遊艇消費,三是酒店式遊艇消費。在他看來,酒店式遊艇消費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有待開發。
金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董燊表示,西方的遊艇消費人群平均年齡越來越大,東方則恰好相反。
鯨豚館免費開放
11月5日,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鯨豚館開放日迎來了許多遊客。
在鯨豚館門口,工作人員給遊客們免費發放宣傳手冊、講解海洋知識。遊客們大多帶著孩子,一邊參觀一邊給孩子介紹海洋生物。
該所的鯨豚館是我國第一家以灰鯨為主題的海洋生物展館,擁有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灰鯨標本,還有我國不同海域的各類海洋生物標本和樣品200多件,包括中華白海豚、領航鯨、江豚、寬吻海豚、斑海豹等。
「海豹是南極的嗎?灰鯨怎麼這麼大?海豚看上去好可愛啊!」孩子們邊看邊問。
此次開放日,海洋三所還特意開放了珊瑚館。該所科技處副處長徐憲忠介紹,因為場館不大,擔心人多擁擠,珊瑚館平時不對外開放,這次特意開放,讓大家感受一下珊瑚的魅力。
走進珊瑚館,可以看到十多個水箱裡養著各種各樣的珊瑚,在珊瑚叢中,遊弋著色彩豔麗的海洋生物。
「好漂亮啊!」一位小朋友看到五彩斑斕的珊瑚,發出了異樣的驚嘆。
在一個大水箱裡,一條細長的小白魚趴在乳白色的沙子上,吃一口沙子,又吐出來,甚是有趣。小朋友開心地說:「真好玩兒。」
珊瑚館吸引了一群來自馬來西亞的外國客人長久駐足,還不停地詢問工作人員如何維護、飼養珊瑚。
來自馬來西亞大學的副教授林保澄是從事藻類研究的科學家,他是首次參加廈門國際海洋周。林保澄深有感觸,他說,展館提升了公眾對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保護的認識。「但是,我不希望未來人們只能在室內看到鯨魚和珊瑚,而是在大自然裡看見和體悟它們。」
馬來西亞有幾十公裡的珊瑚礁,林保澄經常去潛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珊瑚礁慢慢被破壞了,所以保護工作很重要,也很必要。馬來西亞也有類似的展館,這些珍貴的展品可以讓科學家更好地從事保護海洋生物保護的研究工作。」林保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