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12日訊(記者 馮竹)環山、環海路上移步換景,海島、海岬、沙灘如詩如畫。來到榮成好運角旅遊度假區的那香海國際海濱浴場,不遠處的海面上藍色漁船桅杆林立,不時還有白色遊艇劃破海面,別是一番景象。
好運角旅遊度假區養殖場的變遷是榮成市主動淘汰落後產能,騰出空間發展第三產業的一個縮影,也是榮成市推動經濟和生態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
一類開放港口榮成石島港。
拼資源的時代已過 城市需要拼顏值
榮成是全國第一漁業大市,海洋是榮成最大的比較優勢。榮成經濟從傳統漁業起家,走了很長時間資源依賴型發展路子。近年來,榮成深刻認識到,傳統產業面臨著環境約束和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特別是很多低端行業,長期依賴「拼資源」生存,汙染問題非常嚴重,必須通過環境約束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否則美麗的榮成遲早會淪為爛泥潭。
榮成市在產業轉型上優化提升傳統漁業,在海洋生態修復上,嚴格執行涉海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海域使用論證等制度,堅持「扶大壓小」,重點支持骨幹漁業企業發展名優養殖、深海養殖和生態健康養殖,逐步淘汰沒有加工能力的小型低端近海養殖。同時,該市嚴控近海漁船更新改造審批,大力發展遠洋漁業,鼓勵近海漁民轉產轉業。
據了解,去年榮成市的專業遠洋漁船突破300艘,遠洋漁貨回運比例超過了75%。在加工環節,榮成市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整合低端項目,禁止新上小型食品、小冷藏、小魚粉、小飼料等加工項目,鼓勵企業對海產品進行精深加工、綜合利用,提高海洋產品的高新化率和附加值。
魚粉汙染不除 老百姓戳脊梁骨怎麼辦?
榮成市為徹底根治魚粉、石材等行業環境汙染,啟動了全方位、深層次的行業整治行動,推動產業向中高端轉型提升。「我們投資1億多元,引進4套先進生產設備,建設一座汙水處理廠,鍋爐廢氣除塵率99%以上,徹底解決了環境汙染問題,再也不怕周圍老百姓戳脊梁骨了。」某魚粉廠老闆自豪地說。而在幾年前,這家企業生產設備老舊落後,生產方式原始粗放,汙染治理技術不高,廢水、廢氣給周邊環境造成了汙染,周圍老百姓意見很大。
榮成市一方面關停部分證照不齊的作坊式魚粉企業,要求參與整改的企業同步實施設備更新、廠房改造和汙染治理設施配套建設,確保生產廢氣零排放、廢水達標排放。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引導扶持、引進外來資本等模式,推動魚粉加工向海洋蛋白、魚油等提取物開發轉型,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目前全市186家魚粉企業整合至61家,所有企業完成新改擴建廠房,全部更新了生產設備和配套汙染治理設施,並通過綜合驗收。三年前,位於石島管理區與人和鎮交界處的威石路南側區域,還是冷藏廠、魚粉廠、養貂場林立。現在這裡一個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海洋高新產業園拔地而起,園區將被打造成榮成重要的現代海洋優勢產業集聚區、現代海洋農業科技創新引領區和海洋商貿物流集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