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患白血病 治療兩年考上東大
現保送上海交大碩博連讀 大四的他成全國「自強標兵」
東北大學大四學生宋琦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遼瀋晚報記者王迪攝
2014年時,宋琦18歲,讀高三,罹患白血病。到現在的6年時間裡,他經歷了離開校園治病、重返校園後考入東北大學等風雨坎坷。
2020年12月,宋琦收到保研上海交大錄取通知書,也成為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勵志故事裡,他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
看到父親為自己愁白了頭覺得必須活下去
2014年11月,宋琦的18歲生日剛剛過去一個月,卻收到了誰也不願意接受的「成人禮」。
一張確診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書打破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當時的感覺就是特別崩潰,就是感覺一生就完了的感覺,有些消沉。」宋琦回憶說。
接下來的日子,父母帶著他求醫問藥,進行治療。不幸中的萬幸,醫生說,父親的骨髓和宋琦的配型成功,可以進行骨髓移植。
但高額的治療費,卻使得本來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也為此四處籌款。好在有社會各界的鼓勵支持、捐贈幫助,才得以讓宋琦的骨髓移植手術可以順利進行。
一天,躺在病房內的宋琦突然發現父親的白髮、臉上的皺紋增多了,他的心裡受到了不小的觸動。他告訴自己,接下來無論面對什麼痛苦和困難,都要挺過去,必須活下去。
就是靠著這樣必須要挺過去、活下去的信念,經過近兩年的系統治療,宋琦才重新回到了高中校園。
身體和生活無法回去走出來比挺過去更難
如今回憶整個治療的過程,很多的細節可能已經忘記,但是卻有兩個細節讓他印象深刻。
其中一個,就是在手術成功進行後,進行的抗排異、抗感染的治療過程。有50多天在層流病房內連續輸液,僅僅停止了幾個小時後,接下來的日子是每天連續20個小時左右的輸液。
「這段日子裡,我的白細胞非常低,幾乎是0,覺得自己身體特別虛弱,只有意識在動,身體不能動,就攤在那裡,每天只能接觸到醫生和護士,和父母每天只有10分鐘的聯繫,並且是通過監控器屏幕和我遠程通話,這是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還有一個,則是有一天,正在看手機的他,突然發現眼睛逐漸看不到東西了,很快又恢復了。「就是短暫地看不見了,我們趕緊找醫生,醫生說這種情況可能是術後的一種排斥情況」。這兩件事,也仿佛提醒著宋琦,雖然手術成功了,但是身體是不能和過去健康的那個自己比。
同時,雖然也和老師同學有聯繫,但離開校園的時間太長了,生活改變太多,這些讓他越發有一種自卑、孤獨的感覺。
在宋琦看來,移植手術後,身體免疫系統還沒恢復,「那陣吃藥都是一把一把吃的狀態,雖然有很多人關心我,但是心裡就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彆扭。這個時候我才深刻體會到其實走出來,比挺過去更難」。
重返校園定下高考目標逐漸與自己和解
「走出來」,指的就是患病後,能夠重新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中。宋琦說,其實好多白血病患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即使病治好了,但是也很難走出來,很難重新回歸到社會,回歸到過去的生活中。
「許多人的心態是大病一場後,命保住了比什麼都強,接下來的日子就這樣吧。」宋琦說,這樣的狀態雖然很糟糕,但是那個時候確實自己也沒有走出來。
在2017年2月,距離高考還有不到110天,宋琦重返高中校園。當時宋琦感覺自己也很「難受」,「一方面想變回以前的自己,一方面又怕自己不行」。
「當初回學校的時候,其實身體還不太行,吃不了外面的食物,也不能累著,好多人勸我從高二開始學,直接上高三怕我身體受不了,但是我覺得我等不起了,因為生病耽誤了兩年,我就是想直接上高三,趕緊參加高考,上大學。」宋琦說。
父母非常擔心宋琦的身體,起初沒有同意他的決定,但他還是靠自己的「擰」,讓父母接受他的決定,但父母也向他提出了條件,要保證休息時間,每晚9時必須睡覺。
有了目標後,宋琦開始了高考的衝刺,堅持每天6時開始學習,晚上9時睡覺。
好在有了目標,一心都在忙碌的學習,加之又回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身邊,不再是醫院那種枯燥的生活,身體也在逐漸恢復,感覺自己的狀態也逐漸好了起來。「這也是一個逐漸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我之前的那些怕自己不行的顧慮一點點地在打消」。
把失去的時光找回來更珍惜也更拼
經過了高考,宋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東北大學。初入大學,他為自己定下了三大目標:首先是保證身體的健康;第二是好好學習,爭取保研;第三是培養一門興趣愛好,並且成為學生幹部,得到全面鍛鍊和發展。最終,經過大學階段的努力,找回自信的自己。
也是為了將失去的找回來,大學的生活,宋琦格外珍惜時光,也更拼了。
「大一一年,其實我是處於身體恢復和適應大學生活為主的一個階段,但同時,也在朝著自己的這個目標一點點地邁進」
在學業上,宋琦時刻不放鬆,努力學習專業課,在科研項目的研究上,也下足了功夫。
同時,他依靠勤工儉學,用自己的雙手實現了經濟獨立。「一入大學,我就申請了勤助崗位,擔任輔導員老師的助理,多關注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方面,輔助導員老師把一些工作做好」。
在大一選擇社團的時候,宋琦為了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選擇參加了辯論隊。
「我覺得自己有點內向,語言表達上並不出色,所以我想加入辯論隊試試」但讓宋琦沒有想到的是,在辯論場上辯論讓他徹底地愛上了辯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感覺真的特別解壓。」
通過和學長、學姐學習辯論流程和技巧,加之自己的努力,辯論場上的他越發自信。
大二開始,專業課程更多了,宋琦感覺到了時間上的壓力,開始延長學習時間,有時候甚至要熬夜。「感覺身體也逐漸適應了更大強度的學習」。
也是因為自己的學業上、興趣愛好上的進步和提升,宋琦感覺自己還不差,逐漸「走出來」了,有了自信。
術後5年治癒白血病他還拿到保研通知書
因為逐漸有了自信,在接下來的大學生活中,宋琦說,在不停的奮鬥中才算真正地找回了生病前的自己。
這也讓他的大學生活收穫頗豐,宋琦先後發表高水平論文5篇、IEEE會議論文2篇並展覽牆報1篇、省刊論文1篇。曾獲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銅獎,並作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基於光纖傳感器的液層高度遠程監測系統設計》的負責人,帶領團隊在項目中期答辯獲評國家級。
此外,他還是院科協主席,院事務中心副主任,成為學生幹部,也是為了多方面鍛鍊自己的能力。大二學年和大三學年綜合測評,他都位列專業第一。
在今年,更是有兩件對宋琦來說更重要的收穫。今年4月,骨髓移植手術後5年的檢查中,宋琦的身體各項指標正常,醫生說從醫學角度,他的白血病已經治癒。
在本月,他還收到了保研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獲得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這也是我患病後的一種自卑吧,就是年齡上的自卑,我耽誤了兩年,所以在保研時,我定下的目標就是直接去念博士。」宋琦說。
5年來他成為數十名病友的心理醫生
如今的宋琦,除了找回了自信,還熱衷公益。在病友的微信群裡,他一直是主治大夫的「小助理」,主動分享自己的移植經歷,用自己的抗「白」故事鼓勵病友勇敢地面對一切。5年來,宋琦成為了數十名「小白」病友的「私人專家」和「心理醫生」,他熱情回應每一次諮詢與求助。
每當有白血病患者向宋琦諮詢自己面臨的治療問題,宋琦都會第一時間為他們解答。當有人也面臨了患病後的心理變化,宋琦將自己移植後的生活和讀大學勵志成長的故事分享給他們,溫暖、鼓舞著更多的病友。
宋琦的手機上,依舊保存著這樣幾條微信——「你是急淋B患者的偶像,你的經歷給了我繼續面對挑戰的勇氣,祝福你!」「為你驕傲,抗『白』隊伍中的佼佼者,你是我的福星!」
宋琦說,同樣經歷過疾病,他了解患者當時的感受,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未來回瀋陽陪父母計劃從事科研
宋琦還將自己曾經獲得的關懷與關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志願服務,加倍回報給社會。累計完成240個小時的志願時長,疫情期間積極投身校院舉辦的戰「疫」活動。
對於未來,宋琦說,希望自己將來在完成博士學業後,能回到家鄉瀋陽,在校園當老師或者是做科研工作。「這樣我可以陪父母,也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對於患病給自己帶來最大的改變這一問題,宋琦說,應該是兩方面,一方面是身體上的改變,身體還需要恢復,一些劇烈運動還不能去做;另一方面就是心態的成熟,「可能不經歷這樣一場病,我也不會像現在這麼拼,而且有一種樹立了目標就能堅定走下去的感覺」。
遼瀋晚報記者朱柏玲
(責任編輯:王海濤)
來源: 遼瀋晚報
【來源:東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