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高考生而言,7月9日是迎來解放的日子,但對於北京等地的高三學子而言,緊張還將持續到7月10日。
今年北京市的高考日程安排是:7月7日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8日下午考試科目為外語,9日考試科目為物理、政治、化學,10日考試科目為歷史、生物、地理。
今年是北京新高考「六選三」落地的第一年,對於考生來說是一種新的考試模式:今年的高考不再有文綜、理綜科目;考試時間從7月7日到10日持續4天;英語筆試和聽力考試分開進行……
具體而言:統一高考科目調整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不分文理科,每門科目滿分150分,總分450分,其中英語聽力考試提前安排,考兩次,取高分計入成績;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為選考科目,考生自主選擇3門科目,每門滿分100分。
與北京同為第二批新高考試點的,還有天津、山東和海南。對於四地考生而言,2017年啟動的新高考賦予了他們更多的選科可能性,但同時,他們也面臨著更複雜的局面,有的人更多遵從興趣,有的人考慮自己的優勢,有的人則更看重高考報考專業未來的發展空間。
7月6日,高考前一晚,北京海澱區一所公立高中的高三學生陳子奕(化名)在社交網站上發了一條消息:祝我高考順利!
對陳子奕而言,今年是個太不尋常的備考季。北京市高三年級的學生直到4月底才返校複課,但到了6月17日,學生家長們又收到通知:按照北京市新聞發布會剛剛發布的「全市應急響應級別調整為二級」的部署和要求,從當天起,各年級一律停止到校上課,繼續採取線上授課的方式。這一天,是高考倒計時20天的日子。
居家學習已經不再陌生,陳子奕迅速收拾好心情,投入到了最後的高考衝刺中。她偏愛文學,也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如果分數不出太大偏差的話,她的第一志願是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讀酒店管理,第二選擇是去首都師範大學讀學前教育。
她的理想專業都是文科,加上對理科科目不太擅長,陳子奕選了歷史、地理和政治,這是以前的文綜三科目。
看上去新高考的選科制度對她並無太大影響,但陳子奕仍然認為,對於更多的人而言,選擇空間更大了,可以揚長避短,並且結合自己的興趣來選科。
理論上,「六選三」總共可以產生20種選科組合,學生們如何組織上課?
陳子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所屬的行政班,選擇理科科目大於兩科的同學分到理科班,反之則分到文科班,她的學校全年級共有五個理科班和兩個文科班。語文、數學和英語三科的課程在行政班上,選科則採取走班制,每一個可選科目分為ABC三個班,同學按照課表去對應的班級上課。
陳子奕屬於文科班,她的行政班同學都至少選了兩門文科科目,所以,走班上課時,同學們的重合率很高。
與陳子奕恰恰相反,山東青島的高三學生李澤(化名)選了物理、化學和生物。他說,雖然還是以前的理綜科目,但感覺還是不一樣,因為這種組合不是被捆綁選定的。
4月15日,李澤終於複課回到了學校,但出於防疫的考慮,學校將原來的一個班拆分為兩個,學生課桌之間的距離拉大,老師輪流去兩個班上語文、數學和英語課。
本來應走班上課的選考科目,因為擔心人員流動增加感染風險,學校讓高三學生繼續在教室裡用手機上了一個月網課。
「太難忘了,平時我們根本不允許帶手機進教室。」李澤說。
在高考前不久的一次模擬考試中,李澤考了570分,這與他平時的成績相差不大。但在高考中,分數的計算方式會有所不同。
根據第二批試點的新高考辦法規定,統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直接採納卷面分,選考的6個科目成績按等級賦分。
以北京為例,學生每門科目的原始成績按照分數高低進行排名後,再按照排名1%-15%,16%-50%、51%-84%、85%-99%、99%以下劃分成A、B、C、D、E五個等級,每個等級下又再細分為5個小的等級。
假如一位考生的化學考了95分,排名區間在前1%,那麼他的賦分將是100分;另一位考生考了80分,排名在37%-43%這個區間,按照賦分對照表,最終的分數為76分。
為何要採取等級賦分制?
在20種選科組合下,每一個科目的特色、考試難度不同,參加考試的考生人群也不同,這導致不同科目的分數「價值」並不一樣,如果簡單採用每個人的卷面分數加總方式,並不合理。
李澤向記者介紹,假如他的一個同學選的科目是物理、化學和地理,而今年的地理科目對比生物簡單得多,可以輕易拿90分,而李澤選的生物要很優秀才能得到80分。他跟這個同學直接按分數加總來競爭的話,當兩個人報考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專業時,他無疑是吃虧的。而等級賦分折算減少了這種不公平現象。
一位從事高考志願諮詢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等級賦分制下,最高分仍為100分,但最低分也有40分,在同一科目中,不同考生之間分差最多只有60分。加上等級賦分對於考生個人來說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有的學生因此傾向於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語數英科目上。
但在第一批新高考改革試點初期,浙江、上海這兩個試點地區的部分考生出於博弈心態,出現了「棄考物理」的現象,最終兩地通過發布物理最低保障基數來保障物理科目賦分公正,這給第二批試點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在今年的招生中,面對新高考改革試點地區考生,很多大學在招生環節就在強調物理的重要性。
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例,近日,該校招生就業處處長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指出:新高考省市的考生,報考我校,必須選考物理。也就是說,我校所有招生專業都要求選考物理。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以廣東省高校在山東的招生為例,2020年共有659個招生專業,其中,有281個專業對物理提出了要求,佔比為42.6%。其中一部分要求必選「物理+化學」,另外則要求在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必選一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的確有很多大學裡的專業,沒有物理基礎的話很難學得下去,大學做出一定的要求是出於客觀考慮。
山東臨沂一所縣城高中的高三學生劉昕(化名)選考的科目是化學、生物和地理。有一段時間她想過以後學醫,但後來了解到很多醫學相關專業要求選考物理。劉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也有一部分醫學專業只要求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中任選一科,她可能會看看自己符合哪些高校醫學專業的報考條件,如果選擇太少,就乾脆換個專業方向。
李澤說,老師跟他們強調過選考物理的重要性,最終,他所在的高三年級700名考生中,大約有300人選了物理科目。至於他自己,擅長的科目差異並不明顯,選考物理至少給自己在報志願時保留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8年,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其在北京市9所學校進行的一項新高考模擬選科調查結果,物理是學生喜歡程度一般,但實際選擇人數僅次於化學的科目。
沒有選理科的陳子奕記得老師給他們講過,如果選了物理,報志願的時候可選的大學專業高達96%以上。「這可能影響了一部分同學的選科決策。」陳子奕說。
比陳子奕低一年級的北京高中生,在2018年升高中時經歷了首屆新中考改革。改革前,北京中考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和化學。改革後形成「3必考+3選考+體育」的新模式,可選科目包括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學),其中,物理、生化必須至少選一門。
不難發現,北京的新中考改革很大程度與新高考相銜接。對於物理、生化必須至少選一門的限定性要求,北京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曾解釋,「初中物理或者化學、生物,一點基礎都沒有的話,將來普通高中畢業都會有問題,所以在初中學習,要求他有最基本的基礎」。
高考導向影響了學生及家長的決策。一位北京高二學生曾在兩年前的新中考中選了生化、物理和地理科目,他的家長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這個組合一方面照顧了孩子的興趣,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將來選大學專業、就業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編: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