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張霽入選華為「天才少年」的消息引發媒體熱議。據公開報導,畢業於計算機專業的張霽拿到了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
據悉,華為「天才少年」計劃薪酬共分為三個檔,目前,全球只有 4 人能夠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一檔,張霽就是其中之一。
張霽的專業成績太亮眼了。
張霽是華科計算機2016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智能系統優化技術。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在ATC, DAC, ICPP, SIGMOD, VLDB, 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張霽更為傳奇之處是找工作不投簡歷,都是大公司主動找他,開出優厚條件為他提供職位。華為、騰訊、IBM、阿里巴巴等知名公司都同意他入職,其中有公司為他開出最高年薪超過360萬人民幣,他最終選擇了華為。
然而這位被華為高薪錄用的「天才少年」竟然不是天才!張霽說:「我並不是什麼天才少年,只是一個普通人。」
1993年出生的張霽是湖北鹹寧通山人,本科就讀於當是尚屬三本的武昌理工學院,讀碩士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最後在華中科技大學讀博。
正如網友所說,由本科默默無名的院校一路走上來,張霽有著一段十分勵志的「逆襲人生」。從一位三本院校的普通學生,到年薪201萬的華為「天才少年」,張霽的人生蛻變,值得我們深思。
最令人驚訝的是張霽的學習勁頭,他的學習最佳狀態是從大學才開始的。
本科期間,無論是上什麼課程,張霽永遠義無反顧地選擇坐在教室第一排,他說:「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上進?」
張霽喜歡按計劃做事。每天早上制定一天計劃,當天完成。如果哪天起床晚了,張霽一定會想辦法補回這個時間,他會強制要求自己完成計劃,他討厭「拖延症」。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張霽讀博士期間第一次發表論文連續被拒了5次,他不斷嘗試不斷調整心情並完善論文,最終被接收發表。
小學培養興趣,中學打牢基礎,大學精準發力,愈學愈深,愈研愈有興趣,目標逐步明確,讀到博士,青春的學習力也正發揮到極致。
張霽遵循的正是這樣的學習成長規律。而這個規律,本應該是所有青少年成長所遵循的。
反觀當下,張霽那樣的學習成長規律被一些人無情拋棄。
在刷題、搶時間的教學模式下,有多少學生頭懸梁、錐刺股耗盡青春心血孤注一擲,只為高考那幾張試卷?有多少學生在經歷了高考輝煌之後,人生變得黯淡消沉?又有多少學生敲開大學之門的同時,也開啟了混文憑、刷手機、「佛系」學習的荒廢度日模式?
很多青春人生的高光時刻在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戛然而止,被永久按下了停止鍵。
這份拔苗助長的「功勞」,不僅包括高中學校上下的「戮力同心」,更有家長那份營造氛圍的「執著」,於是,無數考生在一輪一輪「洗腦」式「砥礪拼搏」的熱烈口號中,拔起了自己原本應該守護根柢的苗葉。
被拔起來的禾苗從此再不生長,其高度被時光定格在走出高中校門的那一天。
隨著應試考試變本加厲,拔苗手段也愈來愈先進,拔苗範圍也如火勢般蔓延開去。
近日,聽聞南京一所著名中學在眾多學生家長「抗議」下,放棄了自己初心的做法,被迫答應走上應試模式,心中真是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