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是子女能否「成龍成鳳」不光靠天賦,更要靠後天的培養。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大」。
在不同的年齡段,如何讓寶寶變得更聰明,都是需要家長不斷學習的。
家長要如何把握住關鍵時刻呢?
三歲前,孩子如果有這些行為,說明是智力發育好的表現,家長不要過分制止。
1、愛吃手
大概只要是個小寶寶就愛吃手吧,所以不少家長也為此加入了「制止吃手」的大軍中,用盡各種方法來阻止。
比如:網上買阻止寶寶吃手神器,給寶寶手指上沾檸檬汁或者苦瓜等,可謂是「絞盡腦汁」。
從寶寶呱呱墜地起,身體最先發育的感官就是嘴巴和舌頭,他/她們需要通過舌頭來感知未知事物的形態。
其實寶寶愛吃手,說明大腦已經開始發育得能控制住雙手了,吃手也會鍛鍊自身的吮吸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
如果家長們擔心手部細菌多,寶寶會生病的話,只要做到勤洗手,保持衛生,就不用太過擔心了。當然如果把手指吸脫皮,甚至影響到口腔健康的話,家長們還是要加以制止的。
2、愛撕紙、愛扔東西
不少家長會覺得撕紙、愛扔東西是個壞習慣。其實寶寶的手部動作越細,越能體現智力的發育情況。
當寶寶好奇「為什麼紙能被撕下來?它能被撕成多小塊呢?把手中的玩具扔出去,它會變成什麼樣」時,這說明寶寶的大腦在思考。
如果這時候家長制止並嚴厲苛責,不僅會阻礙寶寶的智力發育,還會讓寶寶潛意識裡覺得這麼做是錯的。
那會有家長問,孩子什麼都扔就隨他去嗎?
其實不是,隨著寶寶長大,家長們就可以引導孩子什麼可以扔,什麼不可以扔,讓寶寶自己學會判斷,千萬不要嚴厲指責孩子哦。
3、開始「說謊」
每個人在長大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撒一點謊」,家長們會覺得撒謊是個很不好的習慣。
其實「會撒謊」是孩子思維能力的一種進步,知道怎麼對父母說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當發現孩子撒謊時對其嚴厲批評是不可取的,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要通過正確的方式對其進行引導,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不誠實」、「小小年紀就會騙人」等標籤。
一、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孩子在四歲左右,就進入到「貓嫌狗棄」的年齡段了。這時候的孩子精力最旺盛、求知慾也爆棚。
家長們不要因為孩子問的「為什麼」多而嫌煩,相反要更有耐心的跟孩子交流,多聽、多回答孩子的問題。
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一個人的專注力是很重要的,這關係到上學時能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課,在工作中能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上學時老師總說思想不要開小差,要專心聽老師講,其實講的就是專注力。
如果孩子從小專注力就不夠,玩玩具不到一分鐘就換來換去的話,家長們就要多費點心思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了。
建議家長可以晚上給孩子讀繪本,讓孩子置身其中,這樣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三、多誇獎孩子,讓孩子更自信
很多家長在別人誇獎自己孩子的時候,會表現得很謙虛甚至會稍微打擊一下孩子。
可是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眼裡並不優秀,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
所以家長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多誇獎、讚美孩子,比如:孩子獨立完成了積木、拼圖等,家長們可以說「這個積木你自己就完成啦,好厲害啊」之類的話。
這樣長此以往,孩子將來進入到社會,會變的更有自信,也不會吝嗇對別人讚美。
想要孩子更加聰明,家長要在智商和情商兩方面培養孩子,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要關心其交友狀況。一個孩子如果學習和交友能力都很強的話,將來進入社會,一定會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