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又聰明,但是你真的了解你的寶寶嗎?孩子的世界自成一體,有時候對於寶寶的行為,我們往往會做出錯誤解讀。
儘管我們也經歷過幼兒時期,但父母卻常常以成人的思維,去解讀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寶寶的一些舉動大人看不慣,卻正是聰明的表現。
軒軒今年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媽媽在送孩子去幼兒園時,特意與老師囑託:「我家軒軒特別淘氣,有許多壞毛病,還望老師多多費心。」
過了幾天,幼兒園老師果然把軒軒媽媽叫住了。正當軒軒媽媽以為是兒子闖了禍,準備接受老師的責備時,沒想到老師卻開始誇起孩子來。
老師笑眯眯地說:「這些天我著重觀察了軒軒,軒軒確實存在像您說的愛搞惡作劇、愛說話、甚至有時候自言自語的情況。」
「不過在我看來,這恰好說明軒軒聰明,只要加以引導就好,您精神負擔不必這麼重。」軒軒媽媽一頭霧水,這怎麼就能看出聰明呢?
幼兒時期是孩子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有些行為的出現並不代表孩子養成了壞毛病,反而是智力開發較好的表現。
只不過這些表現不太符合「乖孩子」的標準,因此媽媽常常將這些預示高智商的行為當做壞習慣來糾正,得知真相的媽媽會不會後悔呢?
1. 吃手
2歲之前的寶寶很多都有吃手的習慣,哪怕是懂事後偶爾也會含著大拇指。對此媽媽們覺得很髒,吃了一肚子的細菌,常常制止。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吃手活動是嬰兒期獲得滿足的最佳、最主要途徑。
4~7個月的寶寶手腦協調快速發展,手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新奇的玩具,是了解自身也是探索世界的開始。
在寶寶2歲前,媽媽應該支持寶寶吃手,橫加制止打斷寶寶,寶寶反而無法順利度過口欲期,在長大後也會依賴吃手。
2. 話癆
如果寶寶說話較晚,那麼媽媽肯定會非常擔心,但有的寶寶語言系統十分發達,以至於一說話就停不下來,甚至自說自話,每天提各種問題。
教育學家認為,語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智力的發展,語言作為思維工具,可激發和反映想像,這樣的孩子通常強於記憶。
「話癆」寶寶的媽媽通常是不勝其煩,納悶怎麼一天有那麼多問題,甚至會制止,然而寶寶的話語反映思維,愛說話的寶寶通常也愛思考。
3. 愛搞惡作劇
2~4歲的寶寶已經擁有了靈活的行動力,也能進行簡單思考,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認知。然而有些寶寶過於淘氣,常做些惡作劇讓媽媽頭痛。
德國漢堡心理學家託馬斯·卡爾博士的解釋是,一個小孩想出惡作劇,肯定動了不少腦筋,其用腦強度顯而易見,7歲的孩子做家庭作業也不過如此。
在做惡作劇的過程中,寶寶要考慮到設計方案,避開他人注意,還要動手實施,想像預期效果,對一個孩子來說,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傑作。
愛搞惡作劇的孩子通常具有超出常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執行力也會更強,儘管惡作劇會讓媽媽暴跳如雷,但也是很多人求不來的福氣。
1.排除病理性因素
當發現寶寶出現以上這些特點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寶寶病理性因素導致的行為異常。確定只是孩子性格問題,而不是由疾病導致。
2.給予充分理解
家長之所以看不慣孩子這些行為,是因為超越了成年人行為界定範圍,因此難以得到家長的認同。
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會對自身及他人造成傷害和困擾,父母就要支持他「越界」的天性,讓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得到長足發展。
3.及時進行引導
尊重孩子的創造力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父母的職責就是教會孩子社會規則,對他的行為及時進行引導。
比如孩子喜歡表達,但不可以學髒話,孩子喜歡畫畫,但不可以搞破壞,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起到指正規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