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智商,你的智商不僅跟先天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還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而幼年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一些父母眼中不能容忍得「壞毛病」,但有些家長沒有發現,其實這些「壞毛病」可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不應該被爸媽輕易改造。
有一些小朋友看上去特別調皮,讓家長們甚為頭疼,他們喜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諸於行動,比如:將媽媽包裡的化妝品換成自己的輕泥版,等待媽媽的驚訝流露。
或者藏在門後,等待媽媽走過而大聲叫出,嚇了一跳。再或者用一些仿真玩具蛇、蜘蛛之類的放到媽媽經常使用的物品中,讓其自己發現這「突如其來」的驚喜。
家長們往往會被這樣的調皮打敗,總想著怎麼改造這樣的熊孩子。
其實,惡作劇並非簡單的頭腦發熱、一時興起,它的實施很需要提前的規劃和實施時的步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也就意味著,孩子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選擇這樣「捉弄」你,是很費了一番腦子後,才能順利進行的,是孩子創造性、獨立性思維的體現。
因此,家長們應該看到孩子惡作劇的本質,而不是一味的暴力阻止,認為是一種孩子的頑劣。
當然,孩子如果僅僅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惡作劇,就應該及時制止,要有所區分。
很多小寶的語言能力是很出乎家長意料的,有時候犯了一些小錯,會用各種極賦有邏輯的話來逃避責任,有種你一句他十句在等你的狀態。
讓很多家長抓狂,其實這也是孩子高智商的一種表現,只有羅輯思維清晰、快速,才能在自己陷入困境時,及時幫助自己找到說辭。
因此,家長在孩子頂嘴時,要具體分析孩子這樣說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認識到自身不足之處,不能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做到良好溝通。
但同時,也要分清不尊重的區別,不能讓孩子們越俎代庖,要有尊重父母的意識。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學專家莫進教授,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有些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其實正是他比普通小朋友智商高的表現之一。
有一些小朋友的小嘴幾乎不停歇的在運作著,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滿滿的求知慾,他們不停歇的在問著父母問題,要比十萬個為什麼還更加具有探索欲。
「我們要去哪兒?為什麼要去?去了又能幹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就像洪水泛濫一般,一股腦地拋給父母,讓他們應接不暇。
很多家長就會聲色俱厲訓斥孩子,這其實會遏制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會降低孩子詞彙量的學習,以及羅輯思維的訓練。
因此,家長們不應該去折斷孩子思維的翅膀,把這當做壞習慣來糾正。
這三點僅僅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其中一小部分,孩子們平常還會有其他一些「小毛病」,容易被家長們所誤解和忽視。
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小腦袋裡面的「鬼精靈」特別令人嘆服,有很多小朋友都有愛模仿、愛指揮別人的「壞習慣」,其實拋開現象看本質。
孩子們這樣的表現,可能是因為他們善於觀察和表現自己,只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抓住模仿的精髓,只有自信樂觀的內心才願意更多的展現自己。
家長們千萬不要把這樣優秀的品質,看做煩人的驕傲、逞能,歪曲的理解,會讓孩子喪失很寶貴的發展成長機會。
每一個孩子都是遺世明珠,擁有著自己的可貴之處,但每一個人也是多樣的,因此,面對孩子的成長,家長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面對孩子不同的個性,家長們還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為孩子量身定做適合孩子發展的成長目標,讓孩子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發揮到最好。
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更好的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武裝自己,讓自己強大,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培養孩子成長的關鍵,在於家長們對細節問題的認知和處理,要更加透徹地認識到孩子外表「頑皮」的原因,不要輕易扼殺孩子的天性。
可能是你的疏忽,讓孩子離高智商越來越遠,聰明的家長往往會先做好自己,你認為呢?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都有哪些「壞習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