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是聰明的表現,父母不要隨便地糾正

2020-11-11 大米粒媽咪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高智商,你的智商不僅跟先天父母的遺傳因素有關,還與後天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

而幼年的孩子常常會出現一些父母眼中不能容忍得「壞毛病」,但有些家長沒有發現,其實這些「壞毛病」可能是孩子聰明的表現,不應該被爸媽輕易改造。

壞習慣一:喜歡惡作劇

有一些小朋友看上去特別調皮,讓家長們甚為頭疼,他們喜好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諸於行動,比如:將媽媽包裡的化妝品換成自己的輕泥版,等待媽媽的驚訝流露。

或者藏在門後,等待媽媽走過而大聲叫出,嚇了一跳。再或者用一些仿真玩具蛇、蜘蛛之類的放到媽媽經常使用的物品中,讓其自己發現這「突如其來」的驚喜。

家長們往往會被這樣的調皮打敗,總想著怎麼改造這樣的熊孩子。

其實,惡作劇並非簡單的頭腦發熱、一時興起,它的實施很需要提前的規劃和實施時的步驟,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也就意味著,孩子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選擇這樣「捉弄」你,是很費了一番腦子後,才能順利進行的,是孩子創造性、獨立性思維的體現。

因此,家長們應該看到孩子惡作劇的本質,而不是一味的暴力阻止,認為是一種孩子的頑劣。

當然,孩子如果僅僅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惡作劇,就應該及時制止,要有所區分。

壞習慣二:和父母頂嘴

很多小寶的語言能力是很出乎家長意料的,有時候犯了一些小錯,會用各種極賦有邏輯的話來逃避責任,有種你一句他十句在等你的狀態。

讓很多家長抓狂,其實這也是孩子高智商的一種表現,只有羅輯思維清晰、快速,才能在自己陷入困境時,及時幫助自己找到說辭。

因此,家長在孩子頂嘴時,要具體分析孩子這樣說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認識到自身不足之處,不能激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做到良好溝通。

但同時,也要分清不尊重的區別,不能讓孩子們越俎代庖,要有尊重父母的意識。

壞習慣三:話嘮

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學專家莫進教授,曾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有些孩子身上的壞習慣,其實正是他比普通小朋友智商高的表現之一。

有一些小朋友的小嘴幾乎不停歇的在運作著,對萬事萬物都充滿了滿滿的求知慾,他們不停歇的在問著父母問題,要比十萬個為什麼還更加具有探索欲。

「我們要去哪兒?為什麼要去?去了又能幹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就像洪水泛濫一般,一股腦地拋給父母,讓他們應接不暇。

很多家長就會聲色俱厲訓斥孩子,這其實會遏制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會降低孩子詞彙量的學習,以及羅輯思維的訓練。

因此,家長們不應該去折斷孩子思維的翅膀,把這當做壞習慣來糾正。

這三點僅僅是李玫瑾教授提到的其中一小部分,孩子們平常還會有其他一些「小毛病」,容易被家長們所誤解和忽視。

還有這些「壞習慣」,是孩子聰明的表現

孩子們天性活潑好動,小腦袋裡面的「鬼精靈」特別令人嘆服,有很多小朋友都有愛模仿、愛指揮別人的「壞習慣」,其實拋開現象看本質。

孩子們這樣的表現,可能是因為他們善於觀察和表現自己,只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抓住模仿的精髓,只有自信樂觀的內心才願意更多的展現自己。

家長們千萬不要把這樣優秀的品質,看做煩人的驕傲、逞能,歪曲的理解,會讓孩子喪失很寶貴的發展成長機會。

每一個孩子都是遺世明珠,擁有著自己的可貴之處,但每一個人也是多樣的,因此,面對孩子的成長,家長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解決。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面對孩子不同的個性,家長們還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特點,為孩子量身定做適合孩子發展的成長目標,讓孩子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發揮到最好。

才能讓孩子充滿自信,更好的去學習更多的知識,去武裝自己,讓自己強大,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培養孩子成長的關鍵,在於家長們對細節問題的認知和處理,要更加透徹地認識到孩子外表「頑皮」的原因,不要輕易扼殺孩子的天性。

可能是你的疏忽,讓孩子離高智商越來越遠,聰明的家長往往會先做好自己,你認為呢?

今日話題:你家寶寶都有哪些「壞習慣」呢?

相關焦點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自從有了孩子後,父母都深刻地體會了帶孩子的辛苦。尤其是三四歲的小孩子,仿佛有無限的精力,每天從早玩到晚都不嫌累。孩子是開心了,可是家長卻苦不堪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為鬧騰的時候,孩子對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好奇。不管前方有沒有什麼危險,孩子都會義無反顧地衝上前。
  • 李玫瑾:娃若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一位公安大學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教授,相信不少父母都知道她,李玫瑾教授不僅鑽研青少年兒童心理學,近幾年也總在網絡上無私地分享自己的育兒方法,不少寶媽都得到過李玫瑾教授的啟發。:「越是聰明的孩子就越難帶,孩子如果有這3個「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很多孩子都有從小就開朗的性格,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調皮搗蛋。孩子的這些表現在家長眼中都是令人十分頭疼的"臭毛病"。實際上,孩子是想吸引家長的注意,讓家長更關注自己,這是高智商與高情商的表現。李玫瑾: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1、孩子愛拆東西許多家長發現自己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愛拆東西,拆遙控器、拆玩具等。比如今天剛給孩子買的玩具,第二天就會被孩子拆的亂七八糟。但是,孩子在最後還會把這些玩具組裝起來。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力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節目中與主持人竇文濤提出了一些看法:正處於幼年期的孩子,特別是智商(智力)教高的孩子,總會在生活中展露出一些「壞習慣」,這些「壞習慣」正是代表孩子智力發育速度快(發育完整)的表現,父母切忌不要著急改正,也不要盲目訓斥
  • 越聰明的孩子越不好帶?李玫瑾:娃有這3種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而這句俗話也得到了廣大家庭的支持,而這個觀點,作為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專家,對於育兒領域也有獨到的見解的李玫瑾教授,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越聰明的孩子越不好帶,孩子有這3個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總是愛「動來動去」的孩子相信每個父母身邊都會有那麼幾個喜歡動來動去的孩子,總是在調皮搗蛋、搞事情。
  • 擁有這3種「壞習慣」的孩子,家長不要擔心,是聰明的表現
    孩子的成長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有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會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甚至這些舉動在家長眼中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壞習慣」,於是家長就會擔心起來。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其實是孩子正常發育的表現,甚至還是聰明的象徵,如果家長反覆的對孩子進行制止或者嚴厲的批評,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就偷著樂吧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就偷著樂吧專門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李玫瑾教授,經常在節目訪談中說出自己對育兒的看法和理解,作為一個心理領域的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話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對父母養育孩子也有所幫助。
  • 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有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智商高呢,但是就是有很多家長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有些「特殊」,而去糾正孩子,導致孩子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泯然眾人」。尤其是孩子的這3種表現,其實預示著孩子可能是個「高智商」,但卻經常被家長認為是臭毛病,還逼著孩子改掉。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李玫瑾教授說了這樣一句話:「教育孩子不能百依百順,很多例子都是父母慣出來的。」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輕鬆地就解決了父母們教育孩子的大難題,足可以見李玫瑾教授在育兒方面的造詣。李玫瑾教授還曾說過:「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
  • 李玫瑾坦言:情商低的孩子,平時就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火的育兒講座視頻,視頻中演講的人正是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李玉錦教授將孩子的人生分為的幾個重要階段,其中3-6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若在此時發現孩子有這幾種表現,咱們孩子的情商多半不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 寶寶這4個壞習慣,多半是高智商的表現,父母不要盲目糾正!
    3歲可以說是孩子成長的「分界線」。3歲以後,寶寶將逐漸進入學校生活。3歲以前,寶寶的思維和語言能力較弱。許多家長認為照顧孩子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他們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尤其是當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壞習慣時,家長想要教育,但孩子卻聽不懂,讓他們自己說也說不明白。
  • 李玫瑾:「沒教養」的孩子,這3個吃飯時的習慣,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育兒專家,她曾經坦言道:「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往往會有這「3種表現」!「3種表現」一、孩子喜歡吃「獨食」一個好習慣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的,而父母是家長道路的引領者,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跟家長的教育有著密切關係,如果孩子養成壞習慣,家長不在意的話,這個習慣會跟孩子一輩子
  •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
    李玫瑾提醒你: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有這3種表現,父母要好好培養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教育孩子這一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很多家長在看過李玫瑾教授關於育兒教育的講座視頻,都深受啟發,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不高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李玫瑾:娃有這3種臭毛病,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智商的高低從孩子小時候就決定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表現就能看出智商水平。我國著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參加《圓桌派》時提出一個觀點,一個孩子智商高低從生活點滴就能推斷出來,如果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證明孩子的智商水平比普通孩子高。
  • 李玫瑾:孩子這3種臭毛病,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因為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所以,對孩子的行為和心理有很多研究,在育兒領域也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她提出的一些育兒觀點,幫助了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說出了獨到的看法。
  • 孩子有這3種「壞習慣」,其實是智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孩子出生以後就會想著帶孩子去早教班,去培訓機構,為的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恐怕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多數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孩子聰不聰明不確定,反正不聽話淘氣已是屢見鮮不。  可是事與願違,只不過是父母的幻想,孩子越是長大,壞習慣也越多,家長也是在無時無刻不教育孩子,似乎越管越亂,現在的孩子打不得、也罵不得,自己已經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了。
  • 越難帶的孩子,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很聰明
    越難帶的孩子,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但其實,這事兒還真就未必是一件壞事兒。在育兒界非常有威望的李玫瑾教授,就曾針對這件事,發表過觀點。她認為,孩子難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特別是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的話,家長就可以偷著樂了,因為這說明孩子非常聰明。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
    :吃飯時孩子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情商高不到哪去小寶有一個對他有求必應的奶奶,雖然平時小寶被奶奶養得白白胖胖的,但是小寶也被奶奶慣出了不少小毛病。小寶的媽媽對小寶的這種行為非常不認可,一番勸說無效後嚴厲地責備了小寶。平時被奶奶慣壞了的小寶馬上大哭起來,奶奶也心疼得直安慰小寶,讓小寶媽媽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兇孩子。
  • 李玫瑾提醒你: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
    李玫瑾提醒你: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會有這「3種表現」我們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你只要跟他吃一頓飯就能看出來,雖然吃飯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從其中你能夠看出深刻的含義!作家韓寒說過:帝給人一張嘴巴就是用來吃飯。連飯都不能好好吃,你還能做好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