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16:02:04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一罈子泡蘿蔔——抓不到姜(韁)」「荷心炒粉條——無孔不入」「盯不倒秤」「滴滴尕尕兒」「賣蝦不拿秤——抓瞎(蝦)」……這些有意思的重慶民間方言,短短一兩個字卻蘊藏許多道理、經驗。當下,有些方言依然在人們的交流中使用,而另一部分已少有人提及,再過數年,可能就會瀕臨失傳。
為讓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語言文化寶貝流傳下來,並讓後代更清晰了解其含議。重慶巴南區木洞鎮的一位退休幹部,歷時十年,爬涉巴渝山水,走家串戶,海量收集,整理編輯,優選出30000餘條民間方言詞條,併集結出版《重慶方言辭典》。
十年收集草稿重達27公斤
這位65歲的老人名叫李元烈,是巴南區木洞鎮文化服務中心事業幹部,於2015年10月退休。作為深耕基層文化的工作者,退休前,他因工作關係,與普通群眾接觸較多,經常會接觸到民間俗語,他深感這些巴渝民間方言文化,含議深刻,博大精深,應該得到傳氶和發揚。
在十年前,他便萌生了將這些方言、俗語、歇後語,集結成冊,以辭典的方式收錄,注音、釋義,讓它們都能流傳下去。
有了這個想法後,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注意收集,有時走村串戶他就會特意去和一些年長者溝通,一聽到有意思的方言,便馬上掏出紙筆記錄。
「我的草稿中,大部分是煙盒紙。」李元烈說,有時遇到沒帶紙張,他便將香菸取出,用煙盒紙現場記錄,生怕錯過一個有意思的方言。
數年時間,他的草稿加在一起重達27公斤。這些都是他收集的原始素材,因工作時間緊張,他沒時間整理草稿,就著重收集,等有時間再進行精選。
辭典初稿多達120萬字
2015年,李元烈退休,他有了更多時間來收集整理民間方言。
在退休後的幾年時間裡,他上山下鄉,走家串戶,問尋民間百姓、親朋好友,繼續擴大方言詞彙量。遇到不懂的,他就一再向別人請教,有時一句方言,每個人說出的意思都不一樣,他就不斷尋找多人求證,得到最接近原意的表達。
雖然是方言的收集,但李元烈相當嚴謹。在收集過程中,遇到一些口語,根本查不到這個字該如何寫,為一個字,李元烈上網、向人請教,查遍十多本詞典,最終這個字的寫法、讀音、意思,準確呈現。
還有一些民間口語,他在注釋時,就會將口語轉化為書面語言,「作為辭典,就應該有傳播教化功能,讓更多年輕人、外地朋友能夠看懂。」
最終,李元烈經過海量收集,民間成語、諺語、格言、警句、歇後語、俗語、慣用辭等,形成多達120萬字的初稿。
新書出版獲專家稱讚
「這些民間方言,流行於普通勞動人民中,是人民群眾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總結,語言智慧的結晶。」李元烈說,這些方言中也存在一些糟粕,於是他在整理過程中,進行了提煉去粗,將重複的、粗俗或有色情意味的詞條全部去掉。
經李元烈幾年的整理,最終形成85萬字、30000餘條民間方言詞條,按首字的漢語拼音字母順序排列,並逐條註解加定義,編印成辭典,最終形成《重慶方言辭典》。
李元烈將書稿郵寄到中國教育科學出版集團。中國教育科學出版集團責任總編陳鐵棟在給李元烈的信函中稱:《重慶方言辭典》收集的3萬餘詞條舉世無雙!《重慶方言辭典》的詞條解釋加定義舉世無雙!
《重慶方言辭典》於今年4月第一版印刷出版。全書752頁,共計85萬字。
新聞多一點>>
這些方言你都曉得是啥子意思嗎?
草繩拔河——經不住扯:教導義。本指草繩用來做拔河運動的繩經不住拉。實指因經濟或時間的關係,再也經不起拖延、折騰。
草帽當鑼——響(想)不起來:健忘義。本指草帽質軟,當鑼打時沒有撞擊聲,所以不會有響聲。實指所指之事已經忘記,一時想不起來。
結孽子:本指結仇,實指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中得罪了人,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盯不到遭頭:借指看不到事情的徵候。
滴滴尕尕兒:戲謔義。本一象聲詞。實指很少的事或物。
覿起幹:針鋒相對義。本指當著他人的面幹事。實指雙方因故面對面不的,互不相讓針鋒相對。
噔啦麻糖:戲謔義。本指像麻糖那樣黏扯。特指男女之間關係暖昧。
繃重八重:誇張義。本指重,很重。實指物體十分的沉重。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楊野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