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話有多難學?這個老外花18年編出首部「廈英辭典」

2020-12-23 騰訊網

你會說廈門話嗎

說起廈門話

想學的有一大票

不會說也有一大票

大家都說漢語難學

閩南方言更甚

傳教士來華,首先要掌握當地方言。供圖/黃紹堅

不過,19世紀中期以後

來廈門的傳教士

不僅學會了說廈門話

還出版了

一系列以廈門音為主體的

閩南方言詞典

這些著作包括約翰·盧的《廈門詞彙》(1848)、羅啻的《英漢廈門方言羅馬注音手冊》(1855)、麥嘉湖《廈門方言手冊》(1871)、杜嘉德的《廈英大辭典》(1873),打馬字的《廈門音個字典》(1894)、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1913)、巴克禮《廈英大辭典補編》(1923)等。

這其中,英國傳教士杜嘉德

編撰的《廈英大辭典》

是第一部大型廈門腔白話漢英詞典

這本巨著之奇

首先在於全書600多頁

沒有一個漢字

廈門話用羅馬字拼音

用英語釋義

《廈英大辭典》(即《廈英方言字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1873年版。 供圖/黃紹堅

現在就來了解一下杜嘉德

以及這部字典是如何編撰的

杜嘉德(Cartairs Douglas) 供圖/黃紹堅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傳教士要學廈門話等閩南方言呢?這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歐美基督教就試圖入華傳教,因為清廷嚴厲禁止,他們只好在東南亞地區的華僑中傳教,並學習廣東和福建方言。

五口通商時代,外國人獲準傳教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都是方言區,識漢字或懂官話的民眾寥寥無幾,宣教士們首先要掌握的並非官方漢語,而是粵方言、閩方言和吳方言。漢語已是公認難學,閩粵方言更甚。為了向民眾直接布道,傳教士們人手一個小本子,每學到一個新詞,都用羅馬字母記錄下來,彙編成冊,就成了詞典,刊印後對後來的傳教士非常有用。

據在廣州傳教的衛三畏估計:「在每個傳教士有效的工作年限中,要減去整整三年學習漢語的時間。」

杜嘉德能講流利的閩南話

杜嘉德是蘇格蘭長老會來華的傳教士,他在閩南地區生活、傳教22年,因此被不少人稱為「閩南使徒」。

他於1830年12月27日生於英國的蘇格蘭,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1851年杜嘉德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愛丁堡自由教會學院深造,四年後完成神學課程。1855年6月,杜嘉德到達廈門。

與其他一些來廈門之前專門學習過閩南方言的傳教士不同,杜嘉德剛到廈門時,存在著巨大的語言障礙。1855年10月1日,在從廈門發出的一封信中,他略帶尷尬地承認:

「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用華語舉行的公開禮拜,我現在能聽懂一點點了,雖然也只有一點點。」

早在格拉斯哥和愛丁堡求學期間,杜嘉德已經熟練掌握希伯來語、希臘語、古典英語、現代英語和漢語(普通話)。他父親對他提出更高要求,希望他能將各個語言之間融匯貫通。這無疑為他日後成為著名的漢語專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語言天賦,又能刻苦學習,所以他很快就能講一口標準流利的閩南話。

1870年6月29日,杜嘉德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六年半有餘了,我的身體一直健康如常。在此,我要請你原諒我的信只有草草幾個字,因為我正在忙於我的那部會話字典,希望弄得像樣一點再抄寫,然後回家時排版付印。我盼望用整個月的時間和你在艾爾(Ayr)致力於把這部書抄寫出來以便印刷,只是我必須在離開廈門之前把這個卷冊寫好,因為每句短語都要經過至少兩位老師的審定。」(何丙仲先生譯文)

信裡說的,是杜嘉德正在從事的一項堪稱偉大的工作:編撰《廈英方言字典》(即《廈英大辭典》)。

很難想像,剛到廈門時,僅僅「能聽懂一點點」閩南話的杜嘉德,在短短18年後,竟能編出一本閩南話字典。

《杜嘉德紀念集》 圖/黃紹堅

每天至少投入八小時編撰

《杜嘉德紀念集》中說,為了這項工作,杜嘉德幾乎犧牲了所有周末,他儘量利用每一個空閒時間,他每天至少為此工作8小時以上。

為了編撰《廈英大辭典》,杜嘉德廣泛收集閩南土話,每當他聽到一個新的詞彙,他會立刻記在筆記本上,反覆加以練習,直到能夠純熟掌握為止。經過不懈的努力,《廈英大辭典》終於在1873年問世。

全書收錄閩南方言四萬餘言,以廈門音為標準。全書無一漢字,正文所收字詞以字母注音,英文釋義。其它閩南方言與廈門腔發音不同的,也儘量列入。

遺憾的是,1877年7月26日,因罹患霍亂,一向身體健康的杜嘉德,竟然在得病的12小時後,就在廈門他自己的住所內,猝然離世。死後,他被葬在鼓浪嶼的傳教士公墓內。

為什麼字典沒有一個漢字?

杜嘉德在出版序言中說:「講廈門方言,包括閩南方言的人應該有八百萬或一千萬人,這本辭典是第一本這種語言的辭典。」而杜嘉德認為,這本辭典最大的缺憾是沒有使用漢字。

對於這一點,杜嘉德本人給了兩種解釋:

首先是很多次根本無法找到相對應的漢字,這些詞可能有1/4或1/3,他用心去找,卻沒有找到;

另一個原因是這本辭典是在倫敦印刷的,而當時的倫敦沒有漢字的活字,廈門又無法印刷這類書籍,所以導致最終辭典中沒有出現一個漢字。

現在還能找到這本原版書嗎

此前,家住集美的駱中民先生苦苦尋找了七八年,買回了一本1873年印刷的《廈英大辭典》。

駱中民查閱《廈英大辭典》

駱中民家中收藏了400多個版本的字典,但他最想收藏的是一本原版的《廈英大辭典》。

七八年的時間裡,駱中民苦苦搜尋,一直沒有找到原版的《廈英大辭典》,只能退而求其次,買了一本1990年再版的《廈英大辭典》作為慰藉。

後來,他在網站上發現國內一位賣家打算出售1873年出版的《廈英大辭典》,幾經周折終於將它買下。

新舊版本的《廈英大辭典》

辭典上雖然沒有印刷的漢字,但每個詞條後面都有一個手寫的小楷漢字,駱中民猜測可能是後來的人做的漢字注釋。

一部字典

就是一扇窗口

——語言的窗口

——文化的窗口

來源:廈門晚報最廈門圈

標星+置頂廈門晚報

一秒找到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相關焦點

  • 廈門一高校開設閩南話專業,只招6人!
    有些話說多了都是淚。高大上的閩南話哪裡學?找油菜花的小編當然是可以的,據說現在廈門的高校都來搶生意了。  為什麼閩南話那麼難學?經過小編大膽求證小心推測,原因有三。①音調:普通話只有4個音調,但閩南話有8個,一下翻了一倍!
  • 首部潮汕人物辭典工具書首發 填補潮學研究空白
    首部潮汕人物辭典工具書首發  「四年磨一劍」填補潮學研究空白  「我們在編撰此書時,多次為了某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而爭吵起來,甚至爭得面紅耳赤,目的就是為了儘可能客觀、真實、準確地寫出這位歷史人物的事跡與貢獻。」近日,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陳荊淮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陳荊淮所說的,正是匯集眾多潮學研究者智慧、歷時4年打造的《潮汕人物辭典(古代卷)》。
  • 老外花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原標題:老外花8年出版首部《杜甫詩》英語全譯本) 據哈佛大學官方新聞網站
  • 幾個年輕人拉周汝昌做「課外作業」,編出《紅樓夢辭典》
    辭典編一半,《紅樓夢》卻出了新版本和那些掛名主編不同,周汝昌很負責,從總體設計,到收詞立目、條目編寫,都發表意見。那會兒電話還不普及,更沒有網際網路,所以,周汝昌和晁繼周除了見面,就靠通信。周汝昌去世後,晁繼周清點先生來信,有近60封之多。
  • 廈門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以往,閩南話一直作為選修課,出現在大學課程表裡,很多時候作為專業課的「陪跑」,是「撈學分」的課程。而這次增設專業,堪稱閩南話在廈門高校課程中首次被「扶正」。授課老師是誰?要學些什麼?和一般的閩南話選修課有什麼不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走訪。
  • 中日韓合編共用漢字辭典
    昨天,記者從國家漢辦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舉辦的世界漢學大會上獲悉,中日韓三國將合作編撰首部共用漢字辭典,計劃收錄三國常用的600個到800個詞彙,免費發放給圖書館和學校,並在手機App等平臺推廣。
  • 中文有多難學?「支付寶」進入HSK試題 老外被難哭!
    這些謎一樣的「方塊字」太難學,也是不少外國友人常常會抱怨的問題。一位外國網友Natalie在美國問答網站Quora上,曬出了自己中文漢語等級考試(HSK)4級的模擬試題,題目為「看圖,用詞造句」,試卷中還給出了一個範例:「街頭小販做買賣都用上支付寶了。」這位外國網友表示:「把生意叫做『買賣』就算了,還要帶上支付寶。
  • 我國首部《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出版發行
    本報訊(記者 王雪 通訊員 郝光華)12月18日,我國首部《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出版暨捐贈儀式在西寧舉行,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分別向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四省區法院及我省六州藏區法院捐贈《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
  • 廈門高校首現閩南話專業 由廈門理工學院開設招6人
    ●須參加福師大閩南話加試且成績合格  ●高考分數線達到廈門理工學院招收線並被錄取  學什麼?  ●學習運用閩南話進行主持、採訪、編導等,還要學習閩南文化  ●與臺灣多所高校合作,學生將在大三期間到臺灣學習交流一年
  • 第一代英文辭典
    英國的重要詞典實例包括1538年,由託馬斯·埃利奧特爵士出版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拉英詞典The dictionary of syr Thomas Eliot knyght,這部詞典在整個16世紀出過好幾版。
  • 我國首部由青海省承擔編纂、全國通用的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發行啦
    12月18日,我國首部《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正式出版發行。這部由青海省承擔編纂、全國通用的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代表藏語訴訟法辭典類圖書國家水平,填補了全國藏區訴訟法知識類圖書的空白。據了解,《漢藏雙語訴訟法辭典》作為最高人民法院「雙語法律文化出版工程」系列叢書之一,由最高人民法院委託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承擔編纂工作。2015年,接到任務的省高級人民法院高度重視,與中國人民大學專家學者,西藏、甘肅等兄弟省區法院的雙語法官,以及國家民委翻譯局的專家組成編審委員會,組織開展編譯工作,歷時4年得以完成。
  • 全球最難學的語言,亞洲就兩國廣泛使用,老外誇:難學卻好處多!
    但是你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比英語更難缺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在亞洲被兩國廣泛使用,難倒了很多老外,但不想老外都誇:難學卻好處很多。這個讓老外頭疼的語言就是漢語,很多人很納悶,漢語不是挺好學的嗎?對於中國人而言,他也是我國的母語,學習漢語對我們而言,沒有一點挑戰性,可是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漢語的難學程度被世界權威語言機構評定為是全球最難的一種語言。
  • 還在抱怨英語難學?老外都在中國學中文並創業了
    我問他中文難不難?為什麼要學?他說:「中文很難,但是你想要在中國有發展,就要學中文。」大多數人覺得英語難,於是便放棄不學,可是在你放棄的時候,無數的外國人在咬牙堅持學中文。他們知道學會中文,能夠對他們將來有幫助,再難也要堅持下去。有人會說,既然外國人都來學中文了,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英語?
  • 一位「老濟南」花數十年編纂濟南方言俗語辭典
    平時一些張嘴就來卻難寫難解釋的濟南俗語方言,在這裡都有了出處釋義。近日,一位普通的「老濟南」歷經數十年搜集整理的《濟南方言俗語辭典》創作修改完畢。記者先睹為快,看到了這本《濟南方言俗語辭典》的部分稿樣,並電話採訪了該書的作者董文斌。說起這本書稿的源起及寫作過程,他滔滔不絕。  董文斌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從上小學起,董文斌就對濟南的方言感興趣。
  • 沈國威 | 嚴復與辭典
    所以他們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開始籌劃編纂漢外辭典,並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就是一種音韻工具書。 但是耶穌會士僅僅留下了幾部手稿,他們計劃的漢外辭典終於沒能正式刊行,其中更多的原因是印刷上的困難和信函往還的不便。18世紀初,清朝施行嚴厲的禁教和閉關政策,其後,直至19世紀初葉新教傳教士進入廣東時,西學的傳播斷絕百餘年。
  • 首部大型綜合旅遊工具書《中國旅遊大辭典》出版
    5月15日,在第二個中國旅遊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旅遊大辭典》首發式在上海舉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旅遊工具書,具有創新性、權威性、實踐導向和國際化視野的特點,填補了國內外同類型辭書的空白。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上海市副市長趙雯出席首發式。
  • 我國首部《老年教育辭典》在潮州首發
    12月23日,由潮州市委老幹部局、市老幹部大學主導,全國40多名老年教育專家學者歷時三年共同編撰的《老年教育辭典》在潮州市首發。據悉,這是我國首部老年教育領域專業性辭典,也是我國老年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的新成果。 《老年教育辭典》涵蓋了不同國家、不同地區老年教育的發展狀況,共收錄1028個詞條,70多萬字,是一部集思想性、專業性、實踐性、創新性、包容性為一體的老年教育工具書。此次該辭典的編撰被列入潮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其出版發行是潮州市老幹部大學科研一大創新成果。
  • 漢語究竟有多難學?看這位外國教授的5年學習經歷,你就懂了!
    在中國,除了普通話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方言,這些方言跟普通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無怪乎外國人說漢語是最難學的語言,曾經有一名外國的教授就寫過一篇短文,講述了他學習漢語遇到的有趣的故事。這個外國教授叫施吉利,是加拿大人,他非常喜歡中國漢語。他還買了很多書,比如像漢語辭典、北方方言辭典等。
  • 一個「人」字有幾種溫州話發音?《溫州話辭典》告訴你
    兩個月出《溫州話辭典》初稿  背後是十餘年積累  沈克成的家中擺滿各類研究溫州話的書籍,電腦裡保存了與溫州話相關的滿滿當當的資料。《溫州話辭典》在今年4月25日正式啟動編輯,他和團隊僅用了2個多月就已經完成92.4萬字的初稿。效率為何如此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