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說廈門話嗎
說起廈門話
想學的有一大票
不會說也有一大票
大家都說漢語難學
閩南方言更甚
傳教士來華,首先要掌握當地方言。供圖/黃紹堅
不過,19世紀中期以後
來廈門的傳教士
不僅學會了說廈門話
還出版了
一系列以廈門音為主體的
閩南方言詞典
這些著作包括約翰·盧的《廈門詞彙》(1848)、羅啻的《英漢廈門方言羅馬注音手冊》(1855)、麥嘉湖《廈門方言手冊》(1871)、杜嘉德的《廈英大辭典》(1873),打馬字的《廈門音個字典》(1894)、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1913)、巴克禮《廈英大辭典補編》(1923)等。
這其中,英國傳教士杜嘉德
編撰的《廈英大辭典》
是第一部大型廈門腔白話漢英詞典
這本巨著之奇
首先在於全書600多頁
沒有一個漢字
廈門話用羅馬字拼音
用英語釋義
《廈英大辭典》(即《廈英方言字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1873年版。 供圖/黃紹堅
現在就來了解一下杜嘉德
以及這部字典是如何編撰的
杜嘉德(Cartairs Douglas) 供圖/黃紹堅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為什麼傳教士要學廈門話等閩南方言呢?這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說起。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歐美基督教就試圖入華傳教,因為清廷嚴厲禁止,他們只好在東南亞地區的華僑中傳教,並學習廣東和福建方言。
五口通商時代,外國人獲準傳教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都是方言區,識漢字或懂官話的民眾寥寥無幾,宣教士們首先要掌握的並非官方漢語,而是粵方言、閩方言和吳方言。漢語已是公認難學,閩粵方言更甚。為了向民眾直接布道,傳教士們人手一個小本子,每學到一個新詞,都用羅馬字母記錄下來,彙編成冊,就成了詞典,刊印後對後來的傳教士非常有用。
據在廣州傳教的衛三畏估計:「在每個傳教士有效的工作年限中,要減去整整三年學習漢語的時間。」
杜嘉德能講流利的閩南話
杜嘉德是蘇格蘭長老會來華的傳教士,他在閩南地區生活、傳教22年,因此被不少人稱為「閩南使徒」。
他於1830年12月27日生於英國的蘇格蘭,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1851年杜嘉德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之後進入愛丁堡自由教會學院深造,四年後完成神學課程。1855年6月,杜嘉德到達廈門。
與其他一些來廈門之前專門學習過閩南方言的傳教士不同,杜嘉德剛到廈門時,存在著巨大的語言障礙。1855年10月1日,在從廈門發出的一封信中,他略帶尷尬地承認:
「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用華語舉行的公開禮拜,我現在能聽懂一點點了,雖然也只有一點點。」
早在格拉斯哥和愛丁堡求學期間,杜嘉德已經熟練掌握希伯來語、希臘語、古典英語、現代英語和漢語(普通話)。他父親對他提出更高要求,希望他能將各個語言之間融匯貫通。這無疑為他日後成為著名的漢語專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語言天賦,又能刻苦學習,所以他很快就能講一口標準流利的閩南話。
1870年6月29日,杜嘉德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六年半有餘了,我的身體一直健康如常。在此,我要請你原諒我的信只有草草幾個字,因為我正在忙於我的那部會話字典,希望弄得像樣一點再抄寫,然後回家時排版付印。我盼望用整個月的時間和你在艾爾(Ayr)致力於把這部書抄寫出來以便印刷,只是我必須在離開廈門之前把這個卷冊寫好,因為每句短語都要經過至少兩位老師的審定。」(何丙仲先生譯文)
信裡說的,是杜嘉德正在從事的一項堪稱偉大的工作:編撰《廈英方言字典》(即《廈英大辭典》)。
很難想像,剛到廈門時,僅僅「能聽懂一點點」閩南話的杜嘉德,在短短18年後,竟能編出一本閩南話字典。
《杜嘉德紀念集》 圖/黃紹堅
每天至少投入八小時編撰
《杜嘉德紀念集》中說,為了這項工作,杜嘉德幾乎犧牲了所有周末,他儘量利用每一個空閒時間,他每天至少為此工作8小時以上。
為了編撰《廈英大辭典》,杜嘉德廣泛收集閩南土話,每當他聽到一個新的詞彙,他會立刻記在筆記本上,反覆加以練習,直到能夠純熟掌握為止。經過不懈的努力,《廈英大辭典》終於在1873年問世。
全書收錄閩南方言四萬餘言,以廈門音為標準。全書無一漢字,正文所收字詞以字母注音,英文釋義。其它閩南方言與廈門腔發音不同的,也儘量列入。
遺憾的是,1877年7月26日,因罹患霍亂,一向身體健康的杜嘉德,竟然在得病的12小時後,就在廈門他自己的住所內,猝然離世。死後,他被葬在鼓浪嶼的傳教士公墓內。
為什麼字典沒有一個漢字?
杜嘉德在出版序言中說:「講廈門方言,包括閩南方言的人應該有八百萬或一千萬人,這本辭典是第一本這種語言的辭典。」而杜嘉德認為,這本辭典最大的缺憾是沒有使用漢字。
對於這一點,杜嘉德本人給了兩種解釋:
首先是很多次根本無法找到相對應的漢字,這些詞可能有1/4或1/3,他用心去找,卻沒有找到;
另一個原因是這本辭典是在倫敦印刷的,而當時的倫敦沒有漢字的活字,廈門又無法印刷這類書籍,所以導致最終辭典中沒有出現一個漢字。
現在還能找到這本原版書嗎
此前,家住集美的駱中民先生苦苦尋找了七八年,買回了一本1873年印刷的《廈英大辭典》。
駱中民查閱《廈英大辭典》
駱中民家中收藏了400多個版本的字典,但他最想收藏的是一本原版的《廈英大辭典》。
七八年的時間裡,駱中民苦苦搜尋,一直沒有找到原版的《廈英大辭典》,只能退而求其次,買了一本1990年再版的《廈英大辭典》作為慰藉。
後來,他在網站上發現國內一位賣家打算出售1873年出版的《廈英大辭典》,幾經周折終於將它買下。
新舊版本的《廈英大辭典》
辭典上雖然沒有印刷的漢字,但每個詞條後面都有一個手寫的小楷漢字,駱中民猜測可能是後來的人做的漢字注釋。
一部字典
就是一扇窗口
——語言的窗口
——文化的窗口
來源:廈門晚報最廈門圈
標星+置頂廈門晚報
一秒找到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