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得加上另一篇才完整

2020-08-23 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說到愛惜糧食、珍惜糧食、別浪費糧食,大家都知道那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上學那會兒,這詩是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的課文——還是二年級?反正就那會兒吧,識字後必修的。

我小時候吃飯,爸媽也會要求「把碗吃乾淨點」。小孩子用筷子不熟練,偶爾飯粒掉桌上,還會被爸媽嘲笑,「下巴長洞了,漏飯。」

那會兒小學食堂提供午飯,門外有泔水桶,吃不完的可以倒。但老師們也會諄諄教誨說,能吃完的儘量別倒,「不要浪費糧食!」

我後來讀《白鹿原》,黑娃出去打長工,遇到有個老漢,吃完飯非得舔碗才過癮,就覺得,嗯,挺真實——當然,他連別人的碗都舔,那就走火入魔了。

我自己最珍惜糧食的時候,大概是大學剛租房子自己住那段。為了省錢,自己買米燒飯,自己下廚做菜。

做過菜或搞過烘焙的諸位一定懂的:如果是買的飯菜,吃不了還罷了;自己辛苦做的,哪怕不那麼好吃,也樂意吃完:大概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辛苦吧?做菜辛苦,掙錢辛苦。辛苦得感同身受了,就吃得下了。

這麼一想,「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確實有道理:要知道是辛苦,才懂得珍惜。

說回小時候。

我是學了這首詩後兩年,才知道鋤禾日當午這首,只是李紳《憫農》二首之一。

還有一首,是這樣的——那會兒我們課本裡沒有,現在估計有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明明到處都種著田,春種就能秋收,還是有農夫會餓死。

這就指向另一個問題:

糧食生產出來,是怎麼分配的呢?

農夫的辛苦,糧食的分配問題,合在一起,才構成這首詩。

我查了查,據說「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寫在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

貞元年間最有名的,大概是租庸調改兩稅制?但還有點別的。

之前貞元九年出過件事,《資治通鑑》說:

春,正月,癸卯,初稅茶。凡州、縣產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稅一,從鹽鐵使張滂之請也。滂奏:「去歲水災減稅,用度不足,請稅茶以足之。自明年以往,稅茶之錢,令所在別貯,俟有水旱,以代民田稅。」自是歲收茶稅錢四十萬緡,未嘗以救水旱也。

德宗開始在茶葉上面收稅了。從此每年收茶稅四十萬,說是打算用來救水旱的——但「未嘗以救水旱也」。

收上去了,用在哪兒了呢?我也不知道。

又貞元十二年,有這麼段話:

初,上以奉天窘乏,故還宮以來,尤專意聚斂。籓鎮多以進奉市恩,皆雲「稅外方圓」,亦云「用度羨餘」,其實或割留常賦,或增斂百姓,或減刻吏祿,或販鬻蔬果,往往私自入,所進才什一二。

唐德宗很愛攢錢。藩鎮也投其所好,給他獻錢——藩鎮諸侯是借這個名義自己聚斂,上交了大概十之一二。唐德宗得了錢,藩鎮肥了自己的腰包。

吃苦的,就是百姓了。

大概,這才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真實原因吧?

耕作收割是開源。

珍惜糧食是節流。

如果一個人努力工作,勤儉節約,按理來說,是該過上好日子了吧?

如果這還過不上好日子,那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開源與節流之間,還有個社會財富分配環節。

百姓耕作收了糧食,平時怕也浪費不起,卻依然會在吃喝上不豐厚,那,應該就不是百姓浪費不浪費的問題,而是財富分配問題了吧?

所以李紳先生寫憫農這兩首詩,也是在警醒當時,以及後世所有人:

開源到了四海無閒田時,就得注意節流(粒粒皆辛苦)和分配(不然就農夫猶餓死)了。

話說到這裡,我又想起《水滸傳》中,黃泥崗上,晁蓋他們打算謀取生辰綱,是讓白日鼠白勝挑了酒去賣的。

當日白勝在炎炎夏季,唱了首很有民間風情的歌,其實意思也差不多: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裡似湯煮,王孫公子把扇搖。」

當農夫與王孫們境遇差距如此之大,讓百姓之諷意發之於歌謠,就得警惕了。

如果依然罔顧巨大差距的話,下面的情節,我們都知道:

那就是智取生辰綱、直上梁山泊,「替天行道」了。

相關焦點

  • 小燕子作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文/圖灑灑一想了很久,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的詞來形容小燕子作詩是怎樣的嘔心瀝血,忽然,想起田裡的農民伯伯種莊稼是辛苦的情形,好吧,小燕子也差不多!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燕子進學堂是瓊瑤給的特權,因為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像小燕子這樣行為舉止不佳的格格,也是基本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學」成了小燕子的主要任務!二頂頂大名的紀曉嵐大學士被乾隆派認是小燕子的老師,這可攔住紀大學士了,好老師得有個好苗子啊!嗯哼,開始上課!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 央視強推的育兒綜藝,6對萌娃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響應國家目前「節約糧食」的號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群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二胎萌娃們走進鄉村,以大帶小完成七天自力更生的生活,切身體驗詩文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大家好呀,小編的腦筋急轉彎又準時來向你們報到啦,一起來打趣打趣一下!(打一植物)5、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6、未曾生崽娘先死,娘死幾年崽才生,細雨飄飄來養我,不知哪日報娘恩。 (打一植物)7、世界上什麼東西以近2000公裡/小時的速度載著人奔馳,而不必加油或其它燃料?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們吃完午餐的飯盒乾乾淨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各班老師帶著學生們背誦《憫農》這首詩,提醒大家要節約糧食,不要剩飯剩菜。吃不吃得完?」有少數幾個食量小的學生,表示吃不完一整份飯,班主任會用乾淨的飯勺幫孩子提前撥出一小部分,盛在單獨的飯盒裡。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
    導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就學過這首詩,描繪了烈日當空下,正午農民在田地裡勞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景象,讓我們知道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雖說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吃穿啥都不用愁了,有的人吃一頓飯就成千上百塊,甚至上萬也並不稀奇,然而不要讓浪費成為生活中的常事小事,珍惜盤中餐從自我做起。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在有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大部分糧食問題,讓全國人民都能吃飽,甚至吃得太飽了,又開始浪費起來了。只有發展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才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擺脫糧食外部壓力。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大家都吃不飽,饑荒年代甚至啃樹皮,吃草根。現在經過全國人民幾十年的努力,全國人民終於吃飽穿暖,馬上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了!希望大家能從我做起,杜絕浪費!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每個中國人都是讀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長大的,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且不說世上還有吃不飽飯的貧困人口,就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不該鋪張浪費。要知道我們浪費的不僅僅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浪費的更是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節約應賦予綠色的概念。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廬山市白鹿小學開展「文明餐桌,光碟在行動」活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學們通過繪畫、手抄報、照片等方式,表達了拒絕浪費糧食的信念。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儉鑑於心,美德始於行。同學們從自身做起,做到不剩飯,不浪費,做光碟行動的倡導者。以實際行動宣傳餐桌文明知識,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小手拉大手,倡導全民加入「光碟行動」的行列裡來!
  • 我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婁底四小開展稻穀收割親子體驗活動
    9月8日下午在婁底市環保志願者協會的指導下,婁底四小少先隊員開展「我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收割稻穀親子體驗活動。活動通過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農事勞作,了解一碗飯背後的故事,明白勞動的不易,在勞動中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促使大家學會珍惜糧食和感恩農民,養成拒絕餐飲浪費的良好習慣。
  • 萌畫廊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都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與現實生活並不遙遠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問她:「這是什麼意思啊?」她一絲不苟地答道:「不可以浪費米飯,要吃乾淨。」我一聽便高興地知道,她並不是把優美的唐詩當作一句句組合的文字來死記硬背的,她是切切實實地通過詩的內涵來汲取可貴的生活理念的。接下來的日子,小彥彥持續不斷地以隨口吟誦的唐詩給家人帶來數之不盡的驚喜。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孩子從小就能夠懂得農業生產是第一生產力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吃的每一粒糧食都來自不易,每一粒米從播種的那一刻起到千萬個家庭,煮出香噴噴的米飯,都是千萬勞動者辛勤汗水的結晶。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和節約糧食。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接班人。作為家長和老師包括社會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珍惜糧食愛惜糧食的習慣,給孩子灌輸勞動的可貴,光榮和不易。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看割麥時會揚塵汙染,只有愚昧無知
    麥子手工割,是時代進步還是機械化的退步,都不是,網友心繫农民(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裡,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3、農業生產產生的汙染源,環境會天然降解壓根不會汙染環境,只有工業汙染才降解不了,索性把全部的工廠關了。就是打壓農民,打壓傳統農業。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4、簡單啊,讓城管全部去幫忙割麥子去,這樣的結果才是皆大歡喜的啊。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珍惜糧食的名言原來出自江蘇人之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提倡節約糧食的詩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誦。很多人未必知道,李紳來自江蘇無錫,他是無錫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唯一的無錫宰相。在歷史長河中,和李紳一樣,也有多位江蘇文人提出了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竟然是一句籤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也載:「謝洪陸史君廟以杜子美詩為籤。」靈籤出現在唐代,林國平教授有一段詳細的考證和論述: 籤詩最大的特點是以詩句在預測兇吉,因此,只有在詩歌創作十分繁榮的歷史條件下,靈籤才有可能被創造出來,而中國古代詩歌最繁榮的時代是唐代,所以,靈籤出現在這個時期的可能性也最大。當然,這不完全是邏輯性推論,我們可以從鳳毛麟角的文獻資料記載中找到某些依據。
  • 讓孩子學懂「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每個小朋友都會背,但是粒粒糧食怎麼來,農民勞作怎麼個苦,城市的孩子大都還停留在概念上。學農,雖然還在我們的教育大綱中,不少中小學專門開設了「學農」課程,但是大多學農課觀光多、流汗少。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但是,正是農業依靠自然這一特點,從事農業仍舊是非常辛苦的事。每一顆糧食的收穫,包含著巨大的辛勤。 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告誡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就算是當代,糧食風險和危機仍然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天災,還有未知的戰爭因素。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財商」,3種方式教會孩子正確金錢觀
    最近湖南衛視首推的一檔育兒觀察類節目《誰知盤中餐》,這檔節目創新以二胎家庭的孩子勞動鍛鍊為主題,通過6組孩子離開父母后獨立生活、獨立做飯燒柴火來傳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目前遇到的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對金錢無感知」,二是「無法將勞動和金錢一起看待」而這兩方面的問題,在《誰知盤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