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作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020-12-13 夏炅然

文/圖灑灑

想了很久,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的詞來形容小燕子作詩是怎樣的嘔心瀝血,忽然,想起田裡的農民伯伯種莊稼是辛苦的情形,好吧,小燕子也差不多!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小燕子作詩確實不容易,叫她作詩有時倒不如叫她拿起劍比劃兩招!

小燕子進學堂是瓊瑤給的特權,因為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

可是,像小燕子這樣行為舉止不佳的格格,也是基本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所以「學」成了小燕子的主要任務!

頂頂大名的紀曉嵐大學士被乾隆派認是小燕子的老師,這可攔住紀大學士了,好老師得有個好苗子啊!

嗯哼,開始上課!還沒開始傳道,就開始作詩,這紀師傅不是故意開刷我嗎?這…看小燕子怎麼表現咯。

紀曉嵐:咋們來做縮腳詩…

永琪見小燕子搞不清狀況,便先來了一句「四四方方一座樓!」

小燕子還是不清楚…

「掛上一口鐘!」爾泰立刻接口,看小燕子,表示已從七字,降為五字。

撞一下!」永琪見小燕子一臉糊塗,趕快接了三個字的,現在只要接一個字就可以了,永琪把茶杯倒扣,拿摺扇做撞擊狀,暗不著。

小燕子瞪大眼睛看著,本能地就接一聲:「嗡

後來,紀曉嵐出了第二個題:「接下來,咱們來填詩,我提下半句。聽好啊:『圓又圓,少半邊,亂糟糟,靜悄悄。』

並叫小燕子要用這幾個字,填成一首詩!

小燕子懵了,我咋懂,不怕,接下來。有她未來夫婿給他鋪路呢。

永琪想了想,來了一首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十五月兒圓又圓,初七初八少半邊,滿天星星亂糟糟,烏雲一遮靜悄悄

爾泰在旁邊看小燕子還是沒有反應,便想著,來一句更接近生活的來提示一下她吧,於是張口便出:「一個月餅圓又圓,中間一切少半邊,惹得老鼠亂糟糟,花貓一叫靜悄悄

可不知,爾泰這樣太通俗的詩一說出來,惹得阿哥們情不自禁地大笑。

在大家的催促下,小燕子也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領躍躍一試了:「師傅眼睛圓又圓……一拳過去少半邊……大家笑得亂糟糟……

此時,雖然逗得大家笑的人仰馬翻,但皇上還是不高興的「哼」了一聲。

小燕子接著就畏畏縮縮的說了一句「皇上一哼靜悄悄!」最後又是荒唐大笑!

真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相關焦點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得加上另一篇才完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上學那會兒,這詩是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的課文——還是二年級?反正就那會兒吧,識字後必修的。我小時候吃飯,爸媽也會要求「把碗吃乾淨點」。小孩子用筷子不熟練,偶爾飯粒掉桌上,還會被爸媽嘲笑,「下巴長洞了,漏飯。」那會兒小學食堂提供午飯,門外有泔水桶,吃不完的可以倒。
  • 央視強推的育兒綜藝,6對萌娃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響應國家目前「節約糧食」的號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群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二胎萌娃們走進鄉村,以大帶小完成七天自力更生的生活,切身體驗詩文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大家好呀,小編的腦筋急轉彎又準時來向你們報到啦,一起來打趣打趣一下!(打一植物)5、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6、未曾生崽娘先死,娘死幾年崽才生,細雨飄飄來養我,不知哪日報娘恩。 (打一植物)7、世界上什麼東西以近2000公裡/小時的速度載著人奔馳,而不必加油或其它燃料?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們吃完午餐的飯盒乾乾淨淨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各班老師帶著學生們背誦《憫農》這首詩,提醒大家要節約糧食,不要剩飯剩菜。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每個中國人都是讀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長大的,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且不說世上還有吃不飽飯的貧困人口,就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不該鋪張浪費。要知道我們浪費的不僅僅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浪費的更是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節約應賦予綠色的概念。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廬山市白鹿小學開展「文明餐桌,光碟在行動」活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學們通過繪畫、手抄報、照片等方式,表達了拒絕浪費糧食的信念。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節儉鑑於心,美德始於行。同學們從自身做起,做到不剩飯,不浪費,做光碟行動的倡導者。以實際行動宣傳餐桌文明知識,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小手拉大手,倡導全民加入「光碟行動」的行列裡來!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
    導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剩米飯別倒了,加它們做出來比肉還好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就學過這首詩,描繪了烈日當空下,正午農民在田地裡勞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景象,讓我們知道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雖說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吃穿啥都不用愁了,有的人吃一頓飯就成千上百塊,甚至上萬也並不稀奇,然而不要讓浪費成為生活中的常事小事,珍惜盤中餐從自我做起。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我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婁底四小開展稻穀收割親子體驗活動
    9月8日下午在婁底市環保志願者協會的指導下,婁底四小少先隊員開展「我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收割稻穀親子體驗活動。活動通過讓學生們親身體驗農事勞作,了解一碗飯背後的故事,明白勞動的不易,在勞動中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促使大家學會珍惜糧食和感恩農民,養成拒絕餐飲浪費的良好習慣。
  • 萌畫廊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都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珍惜糧食的名言原來出自江蘇人之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提倡節約糧食的詩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誦。很多人未必知道,李紳來自江蘇無錫,他是無錫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唯一的無錫宰相。在歷史長河中,和李紳一樣,也有多位江蘇文人提出了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與現實生活並不遙遠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問她:「這是什麼意思啊?」她一絲不苟地答道:「不可以浪費米飯,要吃乾淨。」我一聽便高興地知道,她並不是把優美的唐詩當作一句句組合的文字來死記硬背的,她是切切實實地通過詩的內涵來汲取可貴的生活理念的。接下來的日子,小彥彥持續不斷地以隨口吟誦的唐詩給家人帶來數之不盡的驚喜。
  • 讓孩子學懂「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句每個小朋友都會背,但是粒粒糧食怎麼來,農民勞作怎麼個苦,城市的孩子大都還停留在概念上。學農,雖然還在我們的教育大綱中,不少中小學專門開設了「學農」課程,但是大多學農課觀光多、流汗少。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讓孩子從小就能夠懂得農業生產是第一生產力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吃的每一粒糧食都來自不易,每一粒米從播種的那一刻起到千萬個家庭,煮出香噴噴的米飯,都是千萬勞動者辛勤汗水的結晶。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和節約糧食。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接班人。作為家長和老師包括社會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珍惜糧食愛惜糧食的習慣,給孩子灌輸勞動的可貴,光榮和不易。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竟然是一句籤詩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也載:「謝洪陸史君廟以杜子美詩為籤。」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再看割麥時會揚塵汙染,只有愚昧無知
    網友長每說,這個城管不食人間煙火,不是吃米麵長大的,不知道粒粒皆辛苦,70畝手割要多少人,一個好割手一天最多割一畝地,還要往外運,還要脫粒,打下來的麥子賣了人工費也不夠,不不如不收,揚塵汙染真的非要如此左理解嗎?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寫作發展經濟,既要金山銀山,更要青山綠水,治理環境汙染的確責任重大,道路艱難。
  • 詩詞說糧:盤中餐食,粒粒辛苦,一粥一飯,思之不易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朝李紳《憫農》 但是,正是農業依靠自然這一特點,從事農業仍舊是非常辛苦的事。每一顆糧食的收穫,包含著巨大的辛勤。 所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仍舊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告誡人們不能浪費糧食。就算是當代,糧食風險和危機仍然是存在的。因為除了天災,還有未知的戰爭因素。
  • 礦工子弟「下地」體驗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勞動艱辛。圖為孩子們在農場勞作編輯:姚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