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2020-12-22 寫乎

作者:李大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

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我們就一道聊聊李紳由好變壞的人生。

一、早年的李紳

公元772年出生於浙江湖州烏程的李紳,字公垂,原本來自小仕宦家庭,父親曾在烏程縣衙供職。

只是,李紳6歲那年,父親過世,只好隨母遷居潤州無錫生活。家庭的變故及隨母親顛沛流離的兒時歲月,使李紳更加感受到底層生活的艱辛,尤其是目睹終日勞作的農民長年辛勞仍溫飽得不到保障的辛酸苦楚,讓早年的李紳給予了農民無限同情,便下定決心苦讀,以期高中後改變命運,為勞苦大眾代言。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刻苦努力下,公元806年,也就是唐憲宗元和元年,34歲的李紳終於得以科考及第,高中進士。不久,即得授國子助教,由此步入仕途。

剛開始工作的那段時期,李紳還是堅守初心,有強烈的理想抱負,能為民請願,大義凜然地面對生死。

他在給金陵觀察使李錡當"掌書記"時,李錡用刀押著逼其一道造反。刀架在脖子上,李紳仍未認慫,還說了句"今得死為幸"懟了回去。

可見,那時的李紳仍是熱血青年,能立足現實,關注社會,做到剛直不阿,公道正派。

遺憾的是,早年李紳的仕途並沒多大起色,直到48歲時才當上翰林學士。後來卻因與"李黨"帶頭人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李黨"的重要成員而陷入中晚唐嚴重的"朋黨之爭"之中不能自拔。

由此,李紳的人品及命運便在"李黨"的起落中發生了質的變化。

二、中年以後漸漸變壞的李紳

公元824年,因"李黨"失勢,52歲的李紳被貶為端州司馬後,其抱負信念漸漸發生變化,不再思考百姓的稼穡之苦,開始迫不及待地補償自己早年因家貧所缺失的一切。

隨著公元833年李德裕被啟用為相後,"李黨"得勢,李紳的仕途生涯迎來重大轉機,從歷任浙東觀察使、淮南節度使到中書侍郎,晩年一度拜相,任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等職,由此步入仕途的巔峰時期,後來還受封趙國公。

到公元846年,七十四歲的李紳在揚州病逝,被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然,中晚年命運轉好、仕途邁向輝煌的李紳卻在人品上倒了下去,不再是早年"氣節大義"之人,反而成為生活豪奢、為官酷暴、濫施淫威的酷吏,讓人悲嘆不已。

據說李紳一餐飯的花費多達上百貫錢,有時甚至上千貫。他喜歡吃一道菜"雞舌",一次竟宰殺三百多隻活雞,只取雞舌,其他部分棄之後院堆積如山,李紳卻"視若平常,毫不在意"。

且其私妓成群。他任揚州節度使時,有一次,宴請大詩人時任蘇州刺史的劉禹錫參加,便安排一名色藝雙絕的歌妓陪酒,其奢侈場面讓劉禹錫大跌眼鏡,當即作詩《贈李司空妓》諷刺: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成語"司空見慣"即源於此,李紳還得到史家之"漸次豪奢"的差評。

據《雲溪友議》載,李紳早年為了生活,常去族中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蹭飯,親切地稱之"叔叔"。後來李紳當上大官後,李元將不敢以長輩自居,連降三輩,直到稱"孫子"才得到李紳的勉強接受。

故李紳被恥笑,說"李紳的族叔反過來做了他的孫子"。

還有李紳對同僚崔巡官的冷酷無情。任宣州館驛的崔巡官的僕人曾與一個市民發生爭鬥,即惹惱了地方官李紳,當即將兩人處以極刑,還將崔巡官抓來痛打"二十大杖",發配秣陵。

此事也成了史家不齒李紳的笑談,說"李紳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李紳還對治下百姓離開家園外出謀求生計表現得極為漠視,根本沒有早年關切之情,說:"這些百姓就如同手捧麥子一樣,那些顆粒飽滿的就會留下來,而秕糠就風隨風飄走。"

李紳待百姓如"秕糠"的名聲便不徑而走,成為讓人不齒的一大垢病。後審理"吳湘案",更突顯了他的濫施淫威。

(以下為一組農耕圖)

那是公元845年淮南節度使任上,有人向他舉報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貪汙,還強搶民女。李紳便不加察查,以"為民做主"為由,當即將吳湘處死。

直到李紳過世,此案在吳湘哥哥不斷申訴下才得以平冤昭雪。原來是吳湘的叔父曾得罪李德裕,李紳為替李德裕出氣,便公報私仇,坑殺吳湘。吳湘是有經濟問題,但數額極小,遠不至於處死;其"強佔民女"完全是子須烏有,乃他早已有婚約的妻室。

由此,即便李紳過世,仍被重處:"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從而身敗名裂。史書載曰:"李紳以舊宰相鎮一方,諮威權。"

三、李紳的悲哀

李紳由早年的熱血到後來的冷血無情,成為世人所不齒的酷吏,讓人慨嘆。他這個"憫農"詩人,發跡後漸漸不"憫農",甚而視之為"秕糠",其截然不同的變化,更讓人訝然。其反差之大真是莫大的悲哀:

李紳從早年的"憫農",對百姓的理解同情,到後來不僅不"憫農",反追求豪奢生活,漠視民生疾苦,甚而行兇作惡……

無語之餘,更感傷悲的是,李紳早年的熱血打拼沒能如願遂順實現遠大抱負;反倒是中年變壞後得以平步青雲,晚年還高居宰輔之位。

這樣的結局又是莫大的諷刺,直讓人痛感中晚唐時期吏治腐敗有多悲催,其癥結之一的"朋黨之爭"讓那個時代多少有為之才漸次變質,淪為作惡的幫兇,墮落的根源。

這是李紳的悲哀,也是中晚唐時期腐朽制度的悲哀,是為記。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秦朝丞相李斯的悲劇人生:從「倉鼠之說」到「黃犬之嘆」

花剌子模邊將殺了成吉思汗的商隊,是成吉思汗西徵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得加上另一篇才完整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上學那會兒,這詩是小學一年級下半學期的課文——還是二年級?反正就那會兒吧,識字後必修的。我小時候吃飯,爸媽也會要求「把碗吃乾淨點」。小孩子用筷子不熟練,偶爾飯粒掉桌上,還會被爸媽嘲笑,「下巴長洞了,漏飯。」那會兒小學食堂提供午飯,門外有泔水桶,吃不完的可以倒。
  • 寫下「誰知盤中餐」的李紳為官不仁,對待農民的態度令人心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無人不知,但是他的作者李紳卻很少人清楚,而老師們也很少願意講這個人,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紳的人品並不怎麼樣。 李紳還沒到當官前其實為人很好,他是典型的官二代,家中祖父曾做過武則天的宰相,而父親也是一方縣令,後來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起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頭,再目睹農民們的悲慘生活後才寫下《憫農》這首千古傳頌的詩。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珍惜糧食的名言原來出自江蘇人之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提倡節約糧食的詩歌,很多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誦。很多人未必知道,李紳來自江蘇無錫,他是無錫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代唯一的無錫宰相。在歷史長河中,和李紳一樣,也有多位江蘇文人提出了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為什麼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對於這個問題,飛魚腦海裡最先浮現出的是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詩,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這首詩的作者,您知道是誰嗎,是李紳,是不是很陌生,別慌,還有更毀三觀的事,因為此人最終成為了禍害百姓的貪官。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與現實生活並不遙遠
    熱騰騰的飯菜一端上桌,三歲的小彥彥便以清晰的語調吟起了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問她:「這是什麼意思啊?」她一絲不苟地答道:「不可以浪費米飯,要吃乾淨。」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 小燕子作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文/圖灑灑一想了很久,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的詞來形容小燕子作詩是怎樣的嘔心瀝血,忽然,想起田裡的農民伯伯種莊稼是辛苦的情形,好吧,小燕子也差不多!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燕子作詩確實不容易,叫她作詩有時倒不如叫她拿起劍比劃兩招!小燕子進學堂是瓊瑤給的特權,因為自古以來「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像小燕子這樣行為舉止不佳的格格,也是基本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以「學」成了小燕子的主要任務!二頂頂大名的紀曉嵐大學士被乾隆派認是小燕子的老師,這可攔住紀大學士了,好老師得有個好苗子啊!
  • 感嘆農民不容易,寫出千古名詩《憫農》的李紳,其實並不清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論是小學課上,還是家長的教導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可謂是非常熟悉並且經常聽見的一句話。相信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憫農二首》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也明白其想要表達的主旨。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們吃完午餐的飯盒乾乾淨淨
    師生們開展「光碟行動」,把飯菜全部吃光,不浪費一粒糧食。午餐時間,孩子們排隊洗手,單人單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各班老師帶著學生們背誦《憫農》這首詩,提醒大家要節約糧食,不要剩飯剩菜。通訊員劉心悅 攝)學完《憫農》,老師給孩子們分發盒飯。每發一份老師都會詢問:「這份飯多不多?吃不吃得完?」有少數幾個食量小的學生,表示吃不完一整份飯,班主任會用乾淨的飯勺幫孩子提前撥出一小部分,盛在單獨的飯盒裡。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李紳呢,就很不以為然了,他呢,是胸有社稷,心念黎庶,那是稍微一想,便緩緩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已經不是凡人的力量,於是李逢吉自嘆弗如之後怏怏告辭,《憫農》二首便從此流傳下來,成了我們上小學就得會背的佳作。李紳的《憫農》二首,題曰憫農,句句憫農,第一首寫農民的辛苦,第二首升華一點,寫農民的處境,自來詩由心生,詩如其人的緣故,鬧得大家都以為李紳,肯定是個大大的好人,然而,世人論跡不論心哪。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習近平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每個中國人都是讀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長大的,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且不說世上還有吃不飽飯的貧困人口,就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不該鋪張浪費。要知道我們浪費的不僅僅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浪費的更是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節約應賦予綠色的概念。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為什麼不多種點大豆呢?因為我國耕地面積有限,人口基數大,又有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的壓力在,只能先種植稻穀、小麥、玉米之類的作物,確保全國人民都能吃飽肚子。好在有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大部分糧食問題,讓全國人民都能吃飽,甚至吃得太飽了,又開始浪費起來了。只有發展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才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擺脫糧食外部壓力。
  • 萌畫廊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為榮,從我做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都讀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憫農》詩,從小便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無論何時,這個優秀的傳統不能丟。且不說世上還有吃不飽飯的貧困人口,就算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不該鋪張浪費。要知道我們浪費的不僅僅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浪費的更是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在新的歷史時期,節約被賦予了綠色概念。
  • 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鑑賞: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谷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谷穗。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竟然是一句籤詩
    唐代不但是籤詩出現的時代,而且許多名詩人名詩句還直接被作為籤詩,有的還被保留至今。 又如泉州德化金液洞籤詩中,不止一首借用唐詩,其中第十一籤除首句外,都借用李紳的《憫農》詩:    農夫冒暑耘,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也載:「謝洪陸史君廟以杜子美詩為籤。」
  •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
    腦筋急轉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別說你不知道!大家好呀,小編的腦筋急轉彎又準時來向你們報到啦,一起來打趣打趣一下!(打一植物)5、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一成語)6、未曾生崽娘先死,娘死幾年崽才生,細雨飄飄來養我,不知哪日報娘恩。 (打一植物)7、世界上什麼東西以近2000公裡/小時的速度載著人奔馳,而不必加油或其它燃料?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
  • 寫下《憫農》的李紳,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這首詩的作者,相傳是中唐詩人李紳。但是有人研究李紳的生平後,發現他其實在中唐時期,是一名聲譽不太好的「酷吏」。李紳早期曾是一位極有氣節的讀書人,被人拿刀劍架到脖子上也不肯反叛。但是後來卻長時間捲入了「牛李黨爭」,與韓愈惡鬥,被侄兒出賣。
  • 央視強推的育兒綜藝,6對萌娃體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由湖南衛視和潘禮平團隊聯合出品,響應國家目前「節約糧食」的號召,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一群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二胎萌娃們走進鄉村,以大帶小完成七天自力更生的生活,切身體驗詩文中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