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在我國佔據了很重要的文化地位,可以說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流傳至今的詩詞有很多首,不論是在小學階段還是中學階段,課本上都會有詩詞以供學生們學習和背誦。這些詩詞有的是描寫詩人自己的生活,有的則是詩人看到了世間的百態,有感而發。有離別詩,有抒情詩,有田園詩等等。還記得開篇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要講的並不是李白,而是另一個詩人——李紳。
提到李紳這兩個字,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他有兩首詩非常有名,這兩首詩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著不磨滅的地位,經常用來教育小孩子,這就是著名的《憫農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論是小學課上,還是家長的教導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可謂是非常熟悉並且經常聽見的一句話。相信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憫農二首》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也明白其想要表達的主旨。
總的來說,大概段意就是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寫了田地中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仍然兩手空空,還是要面對餓死等情況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許多農民正在田裡辛苦勞作的景象,簡明地概括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總結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的詩人,不禁讓我們想像詩人該是怎樣的同情農民,為民服務,憂國憂民之人。
可是,隨著對於李紳的逐漸認識深化,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與憫農截然相反的觀點。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人設總有崩塌的一天」。李紳便是人設崩塌的代表之一。這個寫了《憫農二首》的李紳,事實上一點都不「憫農」。
劉禹錫曾寫過這麼一首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的題目是《贈李司空妓》,題目中的李司空就是李紳,而詩中的蘇州刺史便是劉禹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李紳邀請劉禹錫來家中做客,劉禹錫赴宴。李紳招來了歌妓在宴席上唱歌跳舞,這群歌妓中有一個女子長得十分漂亮,深深的吸引住了劉禹錫,劉禹錫十分喜歡這個女子,於是寫下這首詩來表達對這個歌女的喜歡與傾慕。
了解了情況以後,李紳二話沒說就很爽快地把這個歌女送給了他。因為李紳家裡美女如雲,這樣的女子見得太多了,甚至還有比她更好看的,所以早就不把她當回事了。由這首詩也就催生了一個成語「司空見慣」。
第二個例子就更能凸顯出李紳不「憫農」了。李紳做了官以後,生活漸漸奢侈了起來,日常一頓飯的飯錢就能多達好幾百貫。李紳喜歡吃雞舌,於是他每頓都要殺三百多隻雞,並且只吃雞舌,其他部位直接扔掉。這樣的生活簡直算得上是浪費了,奢侈都不足以概括。這樣的情況又哪裡能與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聯繫上呢?
看到這裡,許多很多人都會說:李紳一面假惺惺的描寫農民有多辛苦,另一面卻奢侈浪費。可是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恐怕李紳有時候也是撲朔迷離的,了解一個人也不能單獨只看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