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嘆農民不容易,寫出千古名詩《憫農》的李紳,其實並不清廉

2020-12-13 詩詞說

詩詞在我國佔據了很重要的文化地位,可以說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流傳至今的詩詞有很多首,不論是在小學階段還是中學階段,課本上都會有詩詞以供學生們學習和背誦。這些詩詞有的是描寫詩人自己的生活,有的則是詩人看到了世間的百態,有感而發。有離別詩,有抒情詩,有田園詩等等。還記得開篇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要講的並不是李白,而是另一個詩人——李紳。

提到李紳這兩個字,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他有兩首詩非常有名,這兩首詩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著不磨滅的地位,經常用來教育小孩子,這就是著名的《憫農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論是小學課上,還是家長的教導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話可謂是非常熟悉並且經常聽見的一句話。相信不用多解釋,大家也能明白《憫農二首》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也明白其想要表達的主旨。

總的來說,大概段意就是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寫了田地中到處碩果纍纍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仍然兩手空空,還是要面對餓死等情況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許多農民正在田裡辛苦勞作的景象,簡明地概括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總結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能夠寫出這樣的詩句的詩人,不禁讓我們想像詩人該是怎樣的同情農民,為民服務,憂國憂民之人。

可是,隨著對於李紳的逐漸認識深化,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與憫農截然相反的觀點。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人設總有崩塌的一天」。李紳便是人設崩塌的代表之一。這個寫了《憫農二首》的李紳,事實上一點都不「憫農」。

劉禹錫曾寫過這麼一首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首詩的題目是《贈李司空妓》,題目中的李司空就是李紳,而詩中的蘇州刺史便是劉禹錫。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李紳邀請劉禹錫來家中做客,劉禹錫赴宴。李紳招來了歌妓在宴席上唱歌跳舞,這群歌妓中有一個女子長得十分漂亮,深深的吸引住了劉禹錫,劉禹錫十分喜歡這個女子,於是寫下這首詩來表達對這個歌女的喜歡與傾慕。

了解了情況以後,李紳二話沒說就很爽快地把這個歌女送給了他。因為李紳家裡美女如雲,這樣的女子見得太多了,甚至還有比她更好看的,所以早就不把她當回事了。由這首詩也就催生了一個成語「司空見慣」。

第二個例子就更能凸顯出李紳不「憫農」了。李紳做了官以後,生活漸漸奢侈了起來,日常一頓飯的飯錢就能多達好幾百貫。李紳喜歡吃雞舌,於是他每頓都要殺三百多隻雞,並且只吃雞舌,其他部位直接扔掉。這樣的生活簡直算得上是浪費了,奢侈都不足以概括。這樣的情況又哪裡能與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聯繫上呢?

看到這裡,許多很多人都會說:李紳一面假惺惺的描寫農民有多辛苦,另一面卻奢侈浪費。可是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恐怕李紳有時候也是撲朔迷離的,了解一個人也不能單獨只看一面。

相關焦點

  • 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鑑賞: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谷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谷穗。
  • 狄老師講故事 | 李紳和他的《憫農》
    狄老師要講的第一個故事,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大跌眼鏡,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了開頭,卻不一定猜的對結局。這故事中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的李紳。李紳為什麼能夠把農民的不容易寫得這樣深刻而且真實呢?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李紳在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特別貧苦。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而李紳,創作《憫農》時雖然沒有喝酒,但是卻看到了農民的不易。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兩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适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稅收種類,民不聊生。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
  • 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丁啟陣
  • 寫下《憫農》的李紳,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憫農二首》是我們學生時代,在課本裡最早接觸到的古詩之一。它描繪古代農民在烈日下鋤禾田間,辛勤勞作的情形,告訴大家,應當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是少數把目光從田園山水、軍旅傷懷,轉移到現實的田間,描繪人民生活的疾苦的優秀唐詩。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李紳和他的《憫農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人小孩都很熟悉,但是當上大官,飛黃騰達之後的李紳,卻忘了自己的初衷,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惡狼還是梅花鹿,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李紳在自己官場失意的時候,到處遊玩,考察民情,詩人嘛,總喜歡飲酒作詩。看到農民伯伯辛苦地在田間勞作,想到自己的前途命運,非常感慨,於是就寫出了《憫農詩》,這三首詩還是很有名的。其一: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李紳簡介: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為什麼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田裡勞作的農夫那麼為什麼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難道這首《鋤禾》(也稱《憫農二》)是李紳閉著眼睛寫的不成?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李紳的生平說起。李紳早年的李紳很有正義,他看到了農民豐收卻依然被餓死,於是寫下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就是現在入選語文課本的《憫農一》,想來不少人依然會背。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這首詩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很高。《憫農》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詩中從「一粒粟」到「萬顆子」,形象生動的的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這些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農民是最辛勞的,是最應該值得尊敬的,是推動社會前進和進步的力量。在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但是勤勞的百姓仍然要餓死。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封建社會的剝削造成的,是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
  • 寫下「誰知盤中餐」的李紳為官不仁,對待農民的態度令人心寒!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無人不知,但是他的作者李紳卻很少人清楚,而老師們也很少願意講這個人,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紳的人品並不怎麼樣。 李紳還沒到當官前其實為人很好,他是典型的官二代,家中祖父曾做過武則天的宰相,而父親也是一方縣令,後來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起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頭,再目睹農民們的悲慘生活後才寫下《憫農》這首千古傳頌的詩。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這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孔融的眼中,生命是一文不值的。不,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普通百姓的生命才是毫無價值的。於是,我越發地認為孔融讓梨並不是出於禮讓,而是出於弱者對強者不得已的屈服。因為自己最小,處於下風,所以才「甘心」地「讓梨」。我實在是想不通,一個不懂得孝敬長輩、漠視生命的人,又怎會四歲讓梨呢?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的貢獻,卻是其詩作裡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代表作《憫農詩二首》,以樸實的筆墨,精確道盡了大唐農民的疾苦。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
  • 《憫農》有兩首呦
    李紳的《憫農》,雖為人們耳熟能詳,但每每讀之,總能被深深打動。身處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紳為何把目光轉向了最底層的農民?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電影白鹿原有段對話,其中黑娃有一句話意思是說,歷朝歷代無論誰做皇帝,啥時代農民都是最苦的,這句話說的很經典,農民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一個階層確實很苦,而李紳所創作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