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2020-12-25 騰訊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其實,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與「善」無關,而且吃穿用度極為奢靡,根本不會去體諒農民疾苦。也不會悲憫百姓的辛苦勞作,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雙面人」。所以說,評判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

(一)、由儉入奢易

《舊唐書》「紳六歲而孤,母盧氏教以經義」。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做事也是得心應手。

1.有感而發,一時興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從來都不是「蓄謀已久」。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酒後所做。因為喝醉酒,特別渴望和這個世界交流。而李紳,創作《憫農》時雖然沒有喝酒,但是卻看到了農民的不易。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兩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适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稅收種類,民不聊生。

這一年,還爆發了削藩之戰。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時的李紳,並未躋身權貴階級。他還是一個四處漂泊的讀書人,所以抒發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說做詩的時候,他還沒有成為衣冠禽獸。而且農民生活屬實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會潸然淚下,感觸頗深。

2.入仕通行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更為出名,李紳悲天憫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尊重農民的辛苦勞作而極度節儉之人。

尤其是後半句,在現代社會提倡「光碟行動」時還屢屢引用。《憫農》的現實意義很強,因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時常被當成幼兒的啟蒙詩。既教會了他們讀書識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可謂是一舉兩得。

可見,李紳的《憫農》影響之大。不僅是現在,在當時也引起了社會轟動。當時的高官呂溫,初讀此詩,便被深深的折服。而後,又得到了韓愈的舉薦。

可以說,李紳在後來的仕途中,得以平步青雲離不開韓愈和呂溫的扶持。他們都是愛才之人,看到李紳的詩就覺得這是一個可塑之才。而且,他的作品中飽含著對民生疾苦的哀憐。

這位憫農詩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廣結朝臣,中年入仕以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男人有錢就變壞」,一旦掌握了權利,金錢就會自己跑入囊中。自此以後,李紳就開始變了。

(二)、窮奢極欲,享樂無度

《唐因葵籤》「大是宦夢難醒;然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憮然」。李紳的祖先早在武周時期,就入朝為官。

但是隨著李紳父親的去世,李家開始走向落寞。他過了很多年的窮苦生活,有朝一日掌握了權勢,就會產生一種「報復性消費」心理。他要把上天對他的不公以及多年的底層困苦,都發洩出來。

1.「殺雞為省米,憫農心自橫」

《雲溪友議》「紳拜尚書右僕射,自此日弒雞三百隻,只取喉舌而用」。這是說李紳,在剛當官的時候,一天要吃三百隻雞的舌頭。當然,這本無可厚非,畢竟條件和水平上來了。

雖然這和他「憫農詩人」的身份非常不符,但也不是花的別人的錢。關於李紳的很多逸事,都是這本作者未知的書記述的。其真實性,無從考證,可能是捕風捉影,但絕非空穴來風,有些事情會有誇大情節,但還是有現實依據的。

從殺雞取舌,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紳開始變了。除了口腹之慾外,李紳還豢養了成群的姬妾。對於他而言,這些女人只不過是工具。一方面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他結交權貴的跳板。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劉禹錫和李紳一起吃飯,當然不會少了歌舞彈奏。宴席上劉禹錫一直盯著舞女杜韋娘看,李紳見狀直接將此女子送給了劉禹錫。

他一時有感而發,才作此詩。物化女性,是李紳行事為人的基本準則。他可以慨之以慷的將姬妾送給友人,是因為他的妻妾成群並不只這一個。這一點和他的形象,就更為不符。

2.衣冠禽獸,撲朔迷離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全國的土地都沒有閒置的,可是耕耘之人仍然會因為缺少食物而死。這句詩,無情的諷刺了當朝的權貴階層。所有的田地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貴胄佔有了,底層的農民只不過是出力最多,而收穫最少的奴隸。

如果李紳能夠一直不忘初心,他將會是一個好官。但是人總是會變的,雖然李紳憫農,那只不過是嘴上一說罷了。「臨平水竭蒹葭死,裡社蕭條旅館秋。」

這首《卻到浙西》是李紳在浙江上任時所做。在野史中,李紳所在之地每遇災荒,乾旱,他都會首先選擇瞞報。按理說,他應該是一個遭受百姓唾棄之人。

動以萬輩,皆嗚啼流咽,如嬰兒別之慈母」。白居易的筆下,李紳是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父母官。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李紳的人品究竟何如,始終存在著爭議。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紳是一個政治家。成王敗寇,有人想要抹黑,也有人想要洗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非難斷。

(三)、正常且合理之人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於相同事物的評價,都不盡相同。其實李紳在為官時,單就吃穿用度而言,確實過於奢靡。但是這個他「憫農詩人」的人設,極為不符。就是因為人設崩塌,所以才會引起軒然大波。像李紳這樣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就像鑿壁偷光的匡衡,得勢以後也是把持朝政,橫徵暴斂的惡官。

1.不宜片面,宜該全面

現在很流行「人設」,這個說法。就是很多明星藝人想要在普羅大眾心裡樹立一個固定的印象。這是不對的,會使人降低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有七情六慾,這很正常。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候,做法也不同。李紳做《憫農二首》,存在兩種想法。首先,這是他和友人在城樓,看田地時所做。可以說,李紳當時是觸景生情,看著眼前的景象,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他聯想到了權貴階級的紙醉金迷,又看著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為了一口吃食,拼盡全力。可能當時他會想,有朝一日自己為官,一定要造福一方,一定要不能窮奢極欲。

可是當他做官以後,就會發現權力越大,誘惑越多。而且,官場也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純潔。所以他選擇了同流合汙,有時候清白反而會成為一種罪過。

2.恨不能致仕

其次,李紳當時有一種「檸檬精」心理。他悲憫農夫,其實也是在憐憫自己。有時候仇富,仇的並不是富人本人,而是恨自己不能成為特權階級。李紳當時就有這種想法,所以他選擇了站在普羅大眾這一方,去撻伐那些豪門權貴的行為,去憐憫農人的辛苦勞作。

心口不一,表裡不一。其實是很多人的特點。而且,這兩點也並不衝突。詩作的很好,事情做的不對,它們並不產生任何衝突。而且,權力會改變一個人。當李紳躋身權貴階層時候,他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

否則,一定會被視為異己。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是來自於李紳。當時他擔任司空一職,見慣了官場上的種種行為,見慣了同僚們的紙醉金迷。

《憫農二首》是李紳的代表作,不能通過作品來識人。李紳和詩聖不同,杜甫做針砭時弊的詩是因為他還沒到李紳的那種高度。若是少陵野老封侯拜相,也未必不會改變初心。

所以說,對李紳的評價應該客觀一些。不能僅僅從野史中去看,也不能從作品中去觀察。就算是《新唐書》和《舊唐書》這種正史,記載之事也並不一定屬實。所謂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人為撰述,就算再客觀,公正,也難以擺脫主觀主義色彩。所以,要養成獨立判斷的意識和思考的能力。李紳並不是雙面人,只是現實和權力將他改變了。或者說,他原本就是追求享樂之人,只不過是一時的有感而發,這並不衝突。

結語:

「短李以歌行自負,樂天亦稱之。又少以《憫農》詩見賞於呂溫,今二絕盛傳」。雖然人品上頗有爭議,但是文壇上李紳可謂是成績斐然。他聞名於世,也是因為詩歌文學。

參考文獻:

《舊唐書》

相關焦點

  • 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鑑賞: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谷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谷穗。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一天就要吃300雞舌?
    可是你們知道麼,作出這首詩的作者李紳,可不真的就是粒粒皆辛苦呢。一說到李紳大家可能都不是很熟悉,可是提到他的詩,憫農,那大家一定都是知道的,因為大家學的第一首詩,不是床前明月光就是粒粒皆辛苦了吧。憫農這首詩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是個愛國愛民的官員,也是一個珍惜糧食的好人。可是你知道麼,歷史上的李紳並非如此,可以說是歷史上被聖人化最嚴重的人。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狄老師講故事 | 李紳和他的《憫農》
    憫農(其一)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大文豪看了李紳的《憫農》之後,認為李紳非常有才華,將來一定能夠成為愛國愛民的好官!還真給他說中了,這李紳最後是當了官,並且官至宰相呢。可是呂溫看詩文比較在行,看人就不那麼準了。因為當官之後,尤其是當了大官之後的李紳變了,他早已不再是那個體恤窮苦農民的寒酸文人,而是一位出則香車寶馬,食則山珍海味的官員了。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的貢獻,卻是其詩作裡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代表作《憫農詩二首》,以樸實的筆墨,精確道盡了大唐農民的疾苦。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丁啟陣
  • 寫下《憫農》的李紳,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這首詩的作者,相傳是中唐詩人李紳。但是有人研究李紳的生平後,發現他其實在中唐時期,是一名聲譽不太好的「酷吏」。李紳早期曾是一位極有氣節的讀書人,被人拿刀劍架到脖子上也不肯反叛。但是後來卻長時間捲入了「牛李黨爭」,與韓愈惡鬥,被侄兒出賣。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
  •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李紳簡介: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竟然是這樣的酷吏
    李紳,字公垂,安徽亳州人。壯年入仕,與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長期捲入「牛李黨爭」,經歷宦海沉浮,晚年官至宰相。李紳在《憫農二首》中,把他的視角轉向終日勞作的農民,在詩中體現對於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樣的人,最初他心中是有著關愛和善良的。
  • 感嘆農民不容易,寫出千古名詩《憫農》的李紳,其實並不清廉
    今天要講的並不是李白,而是另一個詩人——李紳。提到李紳這兩個字,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他有兩首詩非常有名,這兩首詩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著不磨滅的地位,經常用來教育小孩子,這就是著名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憫農》有兩首呦
    李紳的《憫農》,雖為人們耳熟能詳,但每每讀之,總能被深深打動。身處太平盛世的唐朝,李紳為何把目光轉向了最底層的農民?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小時候讀唐詩,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憫農》就是其中的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年幼的我,一直以為,該詩的作者李紳是一位悲天憫人,心繫百姓的人。結果長大了,看的史書多了,才發現,原來我錯了,真實的李紳卻與想像截然相反,簡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因在牛李黨爭中站對了隊,被一步一步提拔,從河南尹、便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淮南節度使一直到進京拜相,一路順風順水,後被封為趙國公。
  •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這首詩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很高。《憫農》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讓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這首詩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辛苦換來了豐收的糧食,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出現了「農夫猶餓死」的事實。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也正是這樣的版本,讓我在了解到孔融長大後驚世駭俗的行為後,總是不自覺的覺得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當時四歲的小孔融,是真的懂謙讓,還是單純的覺得自己身子板兒太小,吃不下太多,順水推舟要個小梨?這個流傳了千年的故事,會不會只是個巧合般的誤會?因為只有這樣,一切才能說得通。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
  • 《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李紳和他的《憫農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人小孩都很熟悉,但是當上大官,飛黃騰達之後的李紳,卻忘了自己的初衷,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惡狼還是梅花鹿,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李紳在自己官場失意的時候,到處遊玩,考察民情,詩人嘛,總喜歡飲酒作詩。看到農民伯伯辛苦地在田間勞作,想到自己的前途命運,非常感慨,於是就寫出了《憫農詩》,這三首詩還是很有名的。其一: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