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2020-12-13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憫農)

要搞清楚這件事,就得從李紳的《憫農》說起。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地位顯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隨著後來李氏家族漸漸遠離權力中心,等李紳出生時,他的父親李晤已經只能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李紳自小便有再次振興家族的志向。他勤奮學習,終於在後來中了進士,成為了當時的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到亳州探訪親友,恰好碰見了同年中榜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兩人作為文人詩友,又是多年不見,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當二人踏上亳州城東的觀稼臺後,李逢吉眺望遠方,心有所感之下,當即吟詩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何得千裡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臺」。這意思是說,假如升官就像登臺一樣簡單就好了。

而李紳則將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農夫身上,在看到他們汗如雨下、辛苦耕耘莊稼的情景後,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他便吟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兩首。

(李紳)

在聽得這兩首詩後,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並且他還希望李紳能將這兩首詩寫下來送給自己,以留存今日同遊的情誼。

實際上,李逢吉在聽到「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一句後,心中就已經打好了算盤。這句詩表面上是在悲痛農夫,但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無能。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詩句,正好可以成為李逢吉高升的墊腳石。

於是在回京之後,李逢吉當即將李紳的詩句呈給武宗,告發李紳寫反詩。不過,武宗在見到詩句後,卻認為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反而李紳的詩是一種適時的提醒。李紳由此而得到了晉升。

或許是這一個險惡的朝廷傾軋,讓李紳心驚膽戰,從此他性情大變。開始變得為官暴戾,常常提升稅目,魚肉百姓。而當日那位憫農傷時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記不得了。

(劉禹錫像)

李紳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百姓整日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離鄉,選擇奔逃向外地。而當下屬向李紳稟報此事之後,李紳卻反而說:「用手捧麥子,飽滿的總會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隨風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在發跡前,常常到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且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後來當李元將想反過來巴結他的時候,哪怕李元將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是不屑一顧。一直到李元將把自己稱作「孫子」,李紳才終於接受。

而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一詩中,也表現出了李紳生活奢侈的一面。這個故事是說,劉禹錫受邀到李紳府上做客,李紳的歌伎將劉禹錫深深吸引。因此劉禹錫希望李紳將歌伎賜給自己,於是他寫下了「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樣的詩句。意思是說,李司空見慣了這些排場,心中毫無波瀾,而我這個蘇州來的刺史,卻早已經被吸引得斷腸了。後來詩中的「司空見慣」,則成為了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看得多了不足為奇。

李紳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在朝廷傾軋中,李紳受到「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雲溪友議》《唐才子傳》)

相關焦點

  • 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
    夏天,烈日下旱地裡給莊稼鬆土除草,會出現揮汗如雨、汗滴禾下土的情況,非常辛苦。 2 《憫農詩》這個題目為後人所加,原本作《古風二首》,這是第二首。第一首也是憫農內容,也是好詩。請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狄老師講故事 | 李紳和他的《憫農》
    李紳為什麼能夠把農民的不容易寫得這樣深刻而且真實呢?這與他的個人經歷有很大的關係。李紳在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特別貧苦。為了繼續求學,他便住到了一間寺廟裡。因為寺廟可以提供免費的齋飯和住宿,而且那裡很清靜,特別適合讀書。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李紳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終於考取了功名。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便招他為翰林學士。
  • 他寫下了流傳千年的《憫農》詩句,為何卻不憫農?
    小時候讀唐詩,記憶比較深刻的有很多,《憫農》就是其中的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年幼的我,一直以為,該詩的作者李紳是一位悲天憫人,心繫百姓的人。結果長大了,看的史書多了,才發現,原來我錯了,真實的李紳卻與想像截然相反,簡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因在牛李黨爭中站對了隊,被一步一步提拔,從河南尹、便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淮南節度使一直到進京拜相,一路順風順水,後被封為趙國公。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當時的李紳,並未躋身權貴階級。他還是一個四處漂泊的讀書人,所以抒發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說做詩的時候,他還沒有成為衣冠禽獸。而且農民生活屬實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會潸然淚下,感觸頗深。
  • 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憫農其一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其二 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簡介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古代詩人最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因此很多人就會認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寫出什麼樣的詩,詩詞自然也就代表了詩人的氣質和品格。好像杜甫悲天憫人,也就寫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劉禹錫樂觀豪邁,也就寫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 寫下《憫農》的李紳,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這首詩的作者,相傳是中唐詩人李紳。但是有人研究李紳的生平後,發現他其實在中唐時期,是一名聲譽不太好的「酷吏」。李紳早期曾是一位極有氣節的讀書人,被人拿刀劍架到脖子上也不肯反叛。但是後來卻長時間捲入了「牛李黨爭」,與韓愈惡鬥,被侄兒出賣。
  • 我們都被李紳這句「鋤禾日當午」騙了!
    這首詩在我們的食堂裡、餐桌上出現率可謂是極高。在這首國民詩歌的影響下,我們一直覺得李紳是一個高風亮節的君子,是一個憂國憂民勤儉節約的好官。然而我們都被他騙了!出身沒落官宦家,青年立志李紳,毫無疑問,因為《憫農》詩,在歷史中一舉成名,他祖籍安徽,曾官至唐朝宰相。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群星燦爛的唐朝詩人裡,若論哪位「名家」,常讓人有「人設崩塌」之感。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的貢獻,卻是其詩作裡悲天憫人的情懷。
  • 為什麼寫出「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最終會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對於這個問題,飛魚腦海裡最先浮現出的是一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想必這首詩,大家都不陌生。但是這首詩的作者,您知道是誰嗎,是李紳,是不是很陌生,別慌,還有更毀三觀的事,因為此人最終成為了禍害百姓的貪官。
  • 感嘆農民不容易,寫出千古名詩《憫農》的李紳,其實並不清廉
    有離別詩,有抒情詩,有田園詩等等。還記得開篇的第一首詩便是李白的《靜夜思》。今天要講的並不是李白,而是另一個詩人——李紳。提到李紳這兩個字,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是他有兩首詩非常有名,這兩首詩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著不磨滅的地位,經常用來教育小孩子,這就是著名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鑑賞: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谷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谷穗。
  • 教材上楷模:借光匡衡、讓梨孔融、憫農李紳,光環背後是人性黯淡
    在日益安逸的生活中,匡衡早已不滿足眼前所擁有的財富,他開始用手中的權力壓制百姓,與貪官結黨營私。匡衡一步步從磊落愛書的少年,長成一個大貪官。最後的結局,也不過是遭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家鄉的匡衡,曾經的財富都煙消雲散。不知道當他回歸故裡,看著兒時讀書的那個破爛房屋,心中是否有過哪怕一絲的後悔。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竟然是這樣的酷吏
    李紳,字公垂,安徽亳州人。壯年入仕,與元稹和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長期捲入「牛李黨爭」,經歷宦海沉浮,晚年官至宰相。李紳在《憫農二首》中,把他的視角轉向終日勞作的農民,在詩中體現對於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這樣的人,最初他心中是有著關愛和善良的。
  • 中國詩詞大會,春種一粒粟,李紳寫《憫農》,說明了這樣的道理
    這首詩出自唐代李紳的《憫農》,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很高。《憫農》唐 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的意思很淺顯易懂,但是道理很深刻。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詩中從「一粒粟」到「萬顆子」,形象生動的的描繪了豐收的景象,這些都是農民勞動的成果,農民是最辛勞的,是最應該值得尊敬的,是推動社會前進和進步的力量。
  • 「鋤禾日當午」的作者李紳,後來幹了啥?為啥語文老師刻意不說?
    農民也體現作者李紳非常同情農民種田的不容易,而且他還有一首詩更為經典: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寫了這些除了要人們珍惜每一粒糧食外,也表達十分同情農民,那麼李紳寫了這些詩句後,他到後來都幹了啥事,為啥語文老師包括教科書都刻意避而不談呢?
  • 《憫農》有兩首呦
    就是因為有這首詩,李紳後來也被稱為憫農詩人,一首詩成就一個人,這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驚豔之作。詩名很驚豔,但詩的內容很沉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前兩句講的是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很容易理解,烈日當空,然而農人還在辛苦勞作。為何在炎炎夏日,即「日當午」的時候還要辛苦勞作呢?是因為要給禾苗翻土,要除雜草,農事辛勞,一點懈怠不得。
  • 他不但敢寫《憫農》斥責朝廷,被貶路上,更是敢寫書責怪龍王
    文/小麗 他不但敢寫《憫農》斥責朝廷,被貶路上,更是敢寫書責怪龍王想必各位小夥伴們從記事起就被家裡人、還有幼兒園的老師們教育,不要浪費糧食,尤其是在上了小學之後學習了李紳的《如此有才華的李紳肯定能做官,能寫出如此悲天憫人的詩的人,想必一定會是個好官吧,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他不但不畏懼權貴,更是連龍王都要給他面子。
  • 《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李紳和他的《憫農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人小孩都很熟悉,但是當上大官,飛黃騰達之後的李紳,卻忘了自己的初衷,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惡狼還是梅花鹿,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李紳在自己官場失意的時候,到處遊玩,考察民情,詩人嘛,總喜歡飲酒作詩。看到農民伯伯辛苦地在田間勞作,想到自己的前途命運,非常感慨,於是就寫出了《憫農詩》,這三首詩還是很有名的。其一: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