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賞析第六首:李紳《憫農》二首

2021-01-08 如匪浣衣RfHy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劉禹錫當即寫下《贈李司空妓》一詩對李紳的花天酒地表達批評。李紳的蛻變充分說明不能從一個人的某一首作品,或者他的文學成就來判斷他的道德水平。

作品賞析

在《憫農》第一首中,作者把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和農民辛勤勞作卻兩手空空甚至慘遭餓死的情景相對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態。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的手法,語言通俗簡潔,音節流利明快,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前兩句以「一粒粟」與「萬顆子」作對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景象,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繼續深入,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四海之內良田遍布的畫卷,體現出物產豐富,碩果纍纍的景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而第四句突然一轉,以「農夫猶餓死」與前三句構成了巨大的轉折,詩的主題變得凝重而沉痛。

《憫農》第二首單選時常根據詩的前兩個字稱作《鋤禾》。詩中描繪了農民在正當午時的烈日下辛苦勞作的景象,表現了農民勞作的艱辛。詩中沒有敘述複雜的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而是選取了農民在烈日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景象,給人一種印象深刻的鏡頭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了對農民真摯的同情,這兩句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已經成了歷代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格言。

四海無閒田

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對於勞動人民來說,可以用兩句詩可以概括,即「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歷代的知識分子們考慮不到階級和剝削這些本質問題,也就難以根本上分析和改變勞動者勞而無獲的命運。這首詩能從「四海無閒田」的豐收景象聯繫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已經足夠令人心靈震撼。

在古代社會,一方面社會生產水平非常落後,一方面統治階級的掠奪非常殘暴。就算是在所謂的封建盛世,農民也是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到頭不得休息的生活,除了農業生產,農民還要承擔徭役兵役,並且經常遇到水旱災害,瘟疫戰亂,這時封建國家不但不體恤人民,反而更加催逼田稅和算賦,農民只好賤賣產品,舉債借貸,最後被迫一步步賣掉土地田宅,甚至賣兒鬻女,直至流離道路,餓死溝壑。在幾千的中國歷史中,人民不餓死,能吃飽,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關詩歌欣賞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贈李司空妓

唐·劉禹錫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歌曲欣賞

農民(Beyond演唱)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種汗與血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相關焦點

  • 李紳 憫農二首
    李紳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約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青年時,李紳曾目睹農民整日辛苦勞作卻得不到溫飽的情形,於是懷著同情和憤慨之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他因此被稱為「憫農詩人」。鑑賞: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新樂府詩最早實踐者,作有《新題樂府》二十首。第一首開篇兩句,特寫「春種」、「秋收」的景象:春天,農夫種下代表著希望的谷種;秋風中,農夫又大汗淋漓地收割沉甸甸的谷穗。
  •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李紳簡介: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
  •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
    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學作李紳《憫農詩》之一鋤禾不怕日當午,學作古詩一百首。及時勉勵爭春光,何必去說苦不苦?其二、寫字寫字到中午,汗滴筆下途(塗)。誰解此中意,字字皆辛苦。01 原詩精彩看點李紳《憫農詩》一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狄老師講故事 | 李紳和他的《憫農》
    古詩個個有故事,讀懂詩人才懂詩。從今天開始,狄老師將給同學們講古詩背後的故事,讓我們一起隨著統編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漲知識!狄老師要講的第一個故事,可以稱得上是令人大跌眼鏡,這個故事,我們看見了開頭,卻不一定猜的對結局。
  • 詩詞講堂 憫農二首
    李紳本應是一個家境優渥的少年 但年幼喪父後家境便每況愈下 為了擺脫母親和自己貧困的生活狀況 他只能努力讀書
  • 【主播夜讀】憫農二首 (主播:柴森)
    習近平總書記還引用了唐代詩人李紳的詩句:「誰之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家家戶戶的傳統。
  • 唐代李紳《憫農》其一》原文、背景及賞析 小學必讀詩文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範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李紳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亳州(今屬安徽)人,生於烏程(今浙江湖州),長於潤州無錫(今屬江蘇)。字公垂。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
  • 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李紳《憫農詩》:感恩好教材丁啟陣
  • 除了《憫農》,李紳這首詩更經典,蘊含人生大智慧!
    李紳,字公垂,是我國唐代詩人。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其代表作《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家喻戶曉。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答章孝標》,便是李紳的另一首經典詩作。
  • 寫下《憫農》的李紳,後來成為了怎樣的人?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真相
    《憫農二首》是我們學生時代,在課本裡最早接觸到的古詩之一。它描繪古代農民在烈日下鋤禾田間,辛勤勞作的情形,告訴大家,應當珍惜糧食的來之不易。是少數把目光從田園山水、軍旅傷懷,轉移到現實的田間,描繪人民生活的疾苦的優秀唐詩。
  • 一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憫農二首其二》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 感嘆農民不容易,寫出千古名詩《憫農》的李紳,其實並不清廉
    但是他有兩首詩非常有名,這兩首詩在每個人心中都佔據著不磨滅的地位,經常用來教育小孩子,這就是著名的《憫農二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最浪費的詩人,卻寫了最節儉的詩,寫了《憫農》的李紳後來怎麼了
    但是任何時候都會有特殊情況發生,比如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唐代詩人李紳幼年喪父,跟母親獨自生活,生活清苦。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被招為翰林學士。
  • 《憫農》有兩首呦
    就是因為有這首詩,李紳後來也被稱為憫農詩人,一首詩成就一個人,這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驚豔之作。詩名很驚豔,但詩的內容很沉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前兩句講的是一個場景,這個場景很容易理解,烈日當空,然而農人還在辛苦勞作。為何在炎炎夏日,即「日當午」的時候還要辛苦勞作呢?是因為要給禾苗翻土,要除雜草,農事辛勞,一點懈怠不得。
  •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通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做事也是得心應手。 1.有感而發,一時興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描寫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
    關於三農疾苦的古詩,第一首婦孺皆知,第三首當下寫照,最後一首說出了所有農民的願望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農耕文明的古老國家。自古以來,農民都是統治階級的基礎,統治階級稱雄爭霸,你方唱罷我登場,最受苦的還是農民。
  • 原來跟「憫農」的作者有關
    因為班主任被臨時叫去開會,我們只能坐在教室裡等待,等著參加某班的「古詩競賽」。看孩子們互相考著背誦古詩,我忽然心動,對身邊的學生說,你們也考考我吧,看我能不能背出你隨便挑出的古詩?身邊的女孩脫口而出「憫農」,我說你換一個吧,雖然「憫農」有兩首,我不知道你考我的是哪首,但我怎麼能不記得這兩首呢?那是我背會的第一首古詩,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古詩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李紳當了宰相後,為何不像他《憫農》詩裡寫的那樣關心百姓
    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
  • 寫下「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何以不「憫農」?
    這首耳熟能詳的唐詩,讓我們深深記住了一位詩人,那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大唐"憫農"詩人李紳。他還寫下了另一首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亦飽含對辛苦勞作卻掙扎在溫飽線上的農民的同情。然,就是這樣一位"哀民生之多艱"的錚錚俊才,後來卻冷血無情,成為一名生活豪奢的酷吏。
  • 勞動節,我們讀一下古詩中的勞動號子!
    勞動節,我們讀一下古詩中的勞動號子! 今天是勞動節放假期間,筆者在休閒之餘,與大家讀一下古詩中關於農民勞動的詩詞。 這兩首叫作《憫農》的詩出自一個唐代詩人李紳的筆下,李紳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