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
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是唐代有名的政治家,曾經在中唐時期擔任過宰相。李紳幼年時生活貧苦,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同情,所以能創作出《憫農》這樣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但遺憾的是,隨著官做得越來越高,李紳逐漸蛻變成了封建社會的一般官僚,對人民的疾苦逐漸淡漠,自己過上了豪奢的生活。跟李紳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禹錫有一次參加李紳舉辦的宴會,席間山珍海味,輕歌曼舞。劉禹錫當即寫下《贈李司空妓》一詩對李紳的花天酒地表達批評。李紳的蛻變充分說明不能從一個人的某一首作品,或者他的文學成就來判斷他的道德水平。
作品賞析
在《憫農》第一首中,作者把碩果纍纍的豐收景象和農民辛勤勞作卻兩手空空甚至慘遭餓死的情景相對比,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農民悲慘的生活狀態。全詩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的手法,語言通俗簡潔,音節流利明快,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前兩句以「一粒粟」與「萬顆子」作對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景象,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繼續深入,給讀者展現出一幅四海之內良田遍布的畫卷,體現出物產豐富,碩果纍纍的景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而第四句突然一轉,以「農夫猶餓死」與前三句構成了巨大的轉折,詩的主題變得凝重而沉痛。
《憫農》第二首單選時常根據詩的前兩個字稱作《鋤禾》。詩中描繪了農民在正當午時的烈日下辛苦勞作的景象,表現了農民勞作的艱辛。詩中沒有敘述複雜的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而是選取了農民在烈日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景象,給人一種印象深刻的鏡頭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了對農民真摯的同情,這兩句流傳極廣,婦孺皆知,已經成了歷代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格言。
中國古代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對於勞動人民來說,可以用兩句詩可以概括,即「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歷代的知識分子們考慮不到階級和剝削這些本質問題,也就難以根本上分析和改變勞動者勞而無獲的命運。這首詩能從「四海無閒田」的豐收景象聯繫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已經足夠令人心靈震撼。
在古代社會,一方面社會生產水平非常落後,一方面統治階級的掠奪非常殘暴。就算是在所謂的封建盛世,農民也是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到頭不得休息的生活,除了農業生產,農民還要承擔徭役兵役,並且經常遇到水旱災害,瘟疫戰亂,這時封建國家不但不體恤人民,反而更加催逼田稅和算賦,農民只好賤賣產品,舉債借貸,最後被迫一步步賣掉土地田宅,甚至賣兒鬻女,直至流離道路,餓死溝壑。在幾千的中國歷史中,人民不餓死,能吃飽,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關詩歌欣賞
蠶婦
宋·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陶者
宋·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贈李司空妓
唐·劉禹錫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歌曲欣賞
農民(Beyond演唱)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霧裡看花一生走萬裡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
一天加一天
每分耕種汗與血
粒粒皆辛酸
永不改變
人定勝天
見面再喝到了醺醉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上路對唱過客鄉裡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世代輩輩永遠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