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了解感統訓練,就必須要了解感統訓練的歷史。
感覺統合的發展史
感覺統合訓練發展到今天經歷了2個階段:理論的創立和理論與應用技術的傳播。
1. 理論的創建
感覺統合的理論創建時間並不久,距今也就100多年,是建立在現代神經學、腦科學的基礎上的。
1906年,英國心理學家謝靈頓和拉什利根據他們的觀察研究,提出了「覺統合」這一術語,是現在感統的前身,意思是指出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到1949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指出「人的心理活動是建立在人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上,知覺、思維等是這種互動聯結的結果」。
到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Ayres博士在工作中發現,儘管很多孩子智力正常,但是在生活的一些方面卻表現得比較遲鈍,低於正常兒童的水平。
比如他們儘管智力正常,但是在遊戲、運動或者學習時,卻表現的動作不協調、掌握能力弱、無法持久的保持專注等。
她為此進行了專門的研究,結合腦科學、臨床實驗等,發現這些兒童之所以表現異常的根本原因是他們大腦中處理相關信息的部位(視覺、聽覺、膚覺和前庭覺等)存在異常存在聯繫。據此,Ayres博士提出了感覺統合理論。
後來Ayres博士根據自己的研究,在上世紀60年代末正式提出兒童幹預理論,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感覺統合訓練。通過運用器材和結合促進性運動遊戲,對兒童前庭、本體感和觸覺進行有利鍛鍊,從而解決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進而提高孩子的學習注意力、運動協調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並於1972年在美國加州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感覺統合失調研究中心」 。
2.感統訓練的傳播
在Ayres博士創建的「感覺統合失調研究中心」取得成功後,感覺統合的理論及技術在美國、歐洲各國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很多國家的幼兒園中小學都開設了專門的感統訓練課程,對孩子進行系統的感統訓練,當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到90年代初,感覺統合的概念傳入了臺灣和香港。後來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率先接觸到這一新的理論,並於1992年從臺灣有關機構引進感覺統合,並成立了兒童感覺統合研究中心。
直到現在,隨著城市化的普及,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因此感覺統合越來越受到父母的重視,相關的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
我國感覺統合訓練的現狀
儘管從上世紀90年代初,感覺統合就被引入了大陸,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從業者、父母的重視和關注,但是,我們也要看清這麼一個現實,我國的感覺統合訓練還存在很多問題:
1.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從理論研究還是到訓練技術上都有很大差距
我們現在的感統訓練機構更多的是集中在民間,科研實力不足。
這其實於我們國家的發展也有很大關係,畢竟我們國家發展太快了,20年前還是農村人多,而農村孩子因為運動更充分,因此感統失調問題少。不像現在,城市化的普及,感統失調的孩子越來越多,國家的教育科研反映還不及時。
2、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相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國內的感統訓練還處於萌芽階段。對於大多數的民眾,根本就沒有聽過這個概念,還停留在過度保護孩子的基礎上。這也就使得感統訓練普及度不夠,相關的專業人才也就比較少。
而從業人員的魚龍混雜,很多機構就是為了賺快錢,人員沒有怎麼培訓就上崗,這也使得導致訓練效果不佳,反過來又引起了家長的質疑,這又進一步制約了感統訓練的推廣。
3、過分誇大感統訓練的效果
這大概是國內大部分企業機構的通病:誇大效果。
很多感統訓練機構為了招攬父母,變相的誇大感統訓練的效果,似乎感統訓練可以解決孩子的一切問題。特別是因為學習注意力問題,成了很多感統訓練機構的招攬專用詞,好像所有的注意力問題都是感統失調造成的,也好像解決了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就一定能解決注意力問題。
這種不符合實際的宣傳誤導了父母,父母們也抱著不合理的期望訓練孩子,結果註定是失敗。這就進一步影響了感統訓練的推廣。
4、只關注孩子,忽視家庭
目前大多數的訓練機構只關注孩子的問題,只對孩子的行為、心理進行訓練。但問題是,孩子的問題離不開家庭的教養環境。如果離開家庭的配合,只是每周上3、4節課,就指望可以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這是痴人說夢
許多情況表明,問題出孩子身上,根子卻在家長身上。
總之,我國的感覺統合訓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注意力訓練資料領取
購買了本感統專欄的朋友,都可以免費領取訓練資料一份,幫助孩子能更好的進行感統訓練,解決注意力不集中問題。
1、1000個左右的迷宮
2、10套電腦注意力訓練軟體,適合5-20歲
3、100張點仿畫
4、漢字劃消,
資料領取方式
購買專欄後,私信我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