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今天我們來聊點庸俗的——畢竟,有了黃金屋,何愁顏如玉。
既然是庸俗一把,那就直接一點。出身大學別平均年収ランキング,即大學年收入排名。
這類排名在日本也不少。有私營機構做出的,有升學輔導機構做的,還有社會學統計數據。我們選取兩個排名,截取其中前30位的學校供同學們參考。
升學輔導機構的統計數據裡缺失了一部分諸如國際基督教,フェリス女學院大學一類的傳統教會院校。至於兩個表單裡收入的較大差異,可能是稅前和稅後收入的區別。
兩個排名都基本上只統計了綜合性大學,沒有排單一專業院校。很多單一專業院校,由於其行業的特殊性,平均年收可能會有較大變動,例如一些醫科類院校。
不過本身單一專業的參考價值也比較有限。所以大家不要因為在收入排行榜上看不到東京醫科齒科和東京工業就對這些學校有什麼懷疑。真拉過來,他們恐怕還在東大之上。
有本事也只算我的工科醫科啊摔…by東大
整體上說,趨近於大學的綜合排名。
如果只看院校的綜合排名,國立大學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如果把目光聚焦在收入排名中,私立大學,尤其地理位置佔優的私立大學也非常有競爭力。
主要原因在於,國立大學除了教學還有科研任務,科研成果在大學綜合排名裡佔比很高,而對大量畢業生就業的幫助則比較有限。
而處在大城市中的那些私立大學,工作機會更多。此消彼長,國立大學也沒法一枝獨秀了。
事實上,根據各個大學就職支援部門(類似國內就業指導辦公室)出具的進路統計數據,結合日本人力資源公司的實際招聘推薦情況。日本前40名的學校,約為國立前20,私立前15,及部分公立大學,在日本就業的前景廣闊,薪酬水平較高。
無論是院校數量,還是求職優勢上,都類似國內的985院校。這也是為什麼,前程日本在做國立大學申請的時候,儘可能的聚焦在日本前20的學校這個範圍。
簡單介紹下日本的薪酬情況。日本的薪酬最大的特點,也是和國內最大的不同,在於方差很小。中國不同高校的同學,再加上地域,行業,崗位的差異,從最開始的起薪,就拉開了巨大的差異。
中國一所學校說自己畢業生月薪平均5000,那真的是有拿1800的有拿18000的。
而日本,只要是大學畢業生,起點差異非常的小。本科應屆生最低工資18萬日元/月(法律規定),最高也就是30萬日元/月。(今日匯率:10000日元=636.79人民幣)
且絕大部分人都集中在22-25萬日元這個範圍。即,無論是東大一橋慶應早稻田畢業的,還是櫻美林目白創價拓殖畢業的(沒有黑這幾個學校的意思哈,都是首都圈內的正經大學),只要是正社員,最開始的待遇差異很小。幾萬日元而已,一兩千人民幣的差異。
不同之處,主要在於以下三點:
所謂的「大手」企業,在招聘的時候和國內的知名企業一樣,會有自己對院校的要求範圍。類似「只收985簡歷」的感覺。
雖然起薪相近,但兩三年後,普通公司的員工可能漲了一兩萬,「大手」企業的員工漲了四五萬。如果級別上有提升,就更可觀了。
我們說的種種待遇,前提都是正常企業的正式員工。每年大量企業的招聘集中在關東關西東海地區,很多大企業,即便工作地點散在全國各地,招聘也是在上述地區進行。
因此,我們經常會推薦同學們,如果留學畢業後希望留日工作,那麼儘可能選繁華的地區。如果對專業方向要求不是非常嚴格,儘可能申請好的學校。在學校和地域的平衡上,要看自身條件。
對於條件出眾的同學,以學校為主。對於條件普通的同學,以地域優先。實際上,也就是在向上面那個收入排名靠攏。
日本還有個特點,和近年來國內的形勢也差不太多。就是無論多麼強的能力,或是多麼牛的背景,都要先從基層幹起。
名校的,能力強的,有背景的升的快一些,或者更好一些。即使背景強大如安倍晉三,進神戶鋼鐵的時候也是基層起步。
安倍的背景有多牛呢,我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出生在羅馬。安倍晉三更誇張一點,他在哪出生,哪就是羅馬…
當然對於普通的同學們來說,考取的學校和個人的努力,決定了自己是兩條腿跑去羅馬還是高鐵飛機。
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留學,多半也是為了更好的前途,和更好的錢途。
日本的教育選拔制度和相對國內、歐美主流國家更小的競爭,使得同學們有機會進入到更出色的大學,進而更好的提升完善自己。
但是無論是大學,還是留學機構,甚至於家人,所能做的,都只是確保下限,將同學們置於儘可能好的平臺之上。
而賺多少錢,或者說多賺錢,則是個上限的問題。需要結合個人選擇和努力。
庸俗完了~可在年少求學時,還是很喜歡那種「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雖然錢很重要,但還是希望大家,不要過多的用錢去衡量留學相關的一切。留學更應該關乎理想與追求,關乎自我和成長。關乎,遇見更好的自己。